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里之的意思)

1.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里之的意思?

答:

齐恒晋文之事之的意思是“的”,该句意思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br/>&nbsp;&nbsp;原文如下:齐桓晋文之事(节选)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br/>&nbsp;&nbsp;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注释:1、无以:不得已。2、以:同“已”,作止讲。3、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里之的意思)

2.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209字?

齐桓公能屈能伸,不患一时之得失。当初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天下时,管仲竟然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危在旦夕,不得不装死逃脱。倘若公子小白不放低身段,何以保全自己?一时的困顿从不会成为强者的绊脚石,只有弱者才会败下阵来。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起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凭借自己长远的目光于坚不可摧的意志,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是这最好的时代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应以坚定的毅力,敏锐的眼力去成就属于我们的未来。

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计较个人之过节。管仲曾以箭指公,公海纳百川,以天下为己任,重用管仲,助己成就霸业。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这是怎样的包容?尚不言管仲曾是齐桓公成王的最大障碍,光是让齐桓公装死以保命颜面尽失,就足以被处以极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同学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绝交的地步呢?宽容,是人性中不可多得的美好。唯有宽容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嚣张跋扈为心平气和。宋江为什么能成为梁山泊的寨主?因为他性平和,待人和善。众人皆愿为其一死。单打独斗的人难以成为最后的赢家,只有那些以徳服人,以水载舟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齐桓公善纳良谏,以广开言路成千秋大业。鲍叔谏曰成霸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便委之以重任,成一段佳话。古时善于采纳良言的君王无不开启本朝之盛世,只听谗言滥杀谏官的人主多暴虐无度。我们不是君王,但也可以集思广益,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讨论小组的目的正在于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汲众人之所长以补己之疏漏,何乐而不为?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时代给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不乏提拔才俊的鲍叔,不缺运筹帷幄的管仲,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崇高人格精神的齐桓公。唯有齐桓公般的青年人,才能在时代洪流中寻得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千秋霸主齐桓公那不朽的人格魅力越过千年的历史,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以启迪与思考。最后请容许我高喊一声“君风之所存,霸业之所成”!

3. 齐桓晋文之事特殊句式赏析?

1)判断句:如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

2)被动句:如

百姓之不见保

3)宾语前置句

① 否定式宾语前置:如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也)

② 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如

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牛之何)

③ “之”字做标志的宾语前置:如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 (不见舆薪)

4)状语后置句:如

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使天下仕者皆于王之朝立) 。

5)主谓倒装句,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4. 齐桓晋文之事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

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④任重道远(路,道路)

5. 齐桓晋文之事句式总结?

(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

(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

(3)宾语前置句① 否定式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未之有也(未有之也)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也)② 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牛之何)③ “之”字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舆薪之不见 (不见舆薪)

(4)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使天下仕者皆于王之朝立) 。

(5)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二、虚词用法

(1)之臣未之闻也 【代词,这件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齐桓晋文之事 【助词,的】一羽之不举 【助词,提宾标志】牛何之 【动词,到,往,去】君子之于禽兽 【音节助词,无义】树之以桑 【音节助词,无义】

(2)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好像】王若隐其无罪 【如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第二人称代词“你”】

6. 齐桓晋文之事最充分体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这一思想的要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7. 齐桓晋文之事谈话中孟子提出怎样的主张?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论辩思路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2)
怨(怨的成语有哪些)
上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相关推荐

  • 检查的拼音(检查组一行怎么念)

    检查组一行可以念成jiǎncházǔyīháng。其中,检查组指的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负责检查和审查工作的团队,一行则指的是这个团队中的一组人员。这个词语在工作场合中经常使用,可以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如政府、企业、学校等等。在汉语中,一行和一列一...

    2023年11月12日
  • 奏的拼音(九奏箫韶什么意思)

    东拼西凑。东拼西凑,汉语成语,拼音是dōngpīnxīcòu,意思是比喻零乱地加以拼凑。出自《红楼梦》。...

    2023年11月13日
  • 孔子老子(孟子老子孔子之间的关系)

    1、老子和孔子同是春秋末期,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

    2023年11月13日
  • 人面桃花格非(格非江南第一部字数)

    《江南》是一部由格非所著作品集,包括《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3年11月20日
  • 灰洞(那么被黑洞引力撕碎的信息是在霍金辐射下彻底丢失了吗)

    原创思想,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其一,物质是信息的载体,物质既可以发送信息,也可以接收并存储信息,信息与物质的关系犹如毛和皮的关系,如果物质消失,信息亦会随之消失。可黑洞是个物质粉碎机,一旦物质落入黑洞的积吸盘,终将被彻底解体,变为质量奇点和...

    2023年11月22日
  • 关羽的资料(关羽是哪部名著里的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

    2023年11月26日
  • 待到无花空折枝(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古诗词,意思是“花开时正值其盛,此时就要折下来,不要等到花都凋零了才去折枝,那时已经太晚了。”...

    2023年11月28日
  • 月松伐桂(月松伐桂的故事)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

    2023年12月02日
  • 您的笔顺(追赶的追的笔画笔顺)

    追赶、追问、追逐、追缴、追随、追补、追赠、追究、追怀、追述、追尾、追偿、追逼、追忆、追想、追授、追叙、追记、追加、追思、追击、追肥、追根、追踪、追嗣、追戮、追道、追案、追顺、追议、追犇、追赐、追改、追敍、根追、追憾。...

    2023年12月03日
  • 月饼的传说(青红丝典故)

    把青红丝比拟为两军交战是有渊源的,传说中的月饼,就带着浓郁的军事色彩。据《唐书·太宗纪》,月饼起源于战争。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日凯旋。民间向朝廷献饼祝捷,太宗拿着饼,对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遗憾的是,...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