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伐(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宋朝的求和派和主战派)

1. 宋伐,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宋朝的求和派和主战派?

导读:在中国的历史上不论哪一个朝代,主和都是文官,被武将瞧不起,认为是耻辱的;主战都是强硬派,被文官认为是逞能,如果打输了还是要求和,以确保国家的根基不动,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的利益不受损伤。建立宋朝的赵匡胤

想要正确认识宋朝历史上的求和派与主战派就要站在两个方面的角度去考虑分析。

站在主和派的角度上分析:

在宋朝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主和的居多,而且主和的都是文臣,难道说就是文臣太软弱了吗?文臣对自己的利益就看得那么重要吗?

其实在宋朝的历史上在主和的文臣并不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像是寇准为了国家社稷主动劝谏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抵抗辽军,是寇准的力谏。寇准的形象就是文臣中的一只清流,用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文臣就都是抵抗的,因为文臣的文弱怯战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大局,在文人中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的人还是很少的。一个国家靠着一帮文人是不能在军事方面把这个国家治理的强大的,但是不能否认宋朝经过文人的治理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封建历史的最高点。

寇准

宋朝的经济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文人对自己的利益,家族的利益很是看重,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时候实行的重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更是把文人捧到了天上,文人的地位在宋朝一朝都是相当的稳固的,这也是主战派的武将无法施展才能,宋朝的军事力量相比着北方的游牧民族落后的原因。

文臣的治国能力是不可以用武将的思维去考虑的,但是文臣的文弱、怯懦却是我不认同的,也是我不看好的,因为我知道一个朝代军事力量的强弱,决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宋朝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的尴尬,说是中原文化大国,但是到南宋时却只能偏安一隅,无力北伐。

站在主战派的角度去分析:

宋朝的对外战争总是失败多,胜利少,因此在宋朝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将,其实这也不能怪武将们不争气,主要是这个宋朝的制度让武将们施展不开拳脚,没有条件去建功立业。比如南宋时期的“中兴四将”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算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中还是排不上,为什么?难道他们不想建功立业吗?

南宋中兴四将

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们也想着建功立业,但是国家的制度在那里,武将的最高职位只能做到“枢密副使”,这个职位一看就知道是二把手,因为还有一个“枢密使”,而这个“枢密使”又是一个文官担任的。如果这个文官是一个和武将一样有血性的人,那么这个仗就相对来说好打一点,但是如果像秦桧一样,只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与金人乞和,完全不把宋朝的利益放在前面,那岳飞的下场就是武将的下场。

宋高宗与秦桧

主战派要的不仅是建功立业的那一份荣耀,还有让皇帝忌惮的兵权,功高震主的将帅是宋朝皇帝心中的噩梦,因此在岳飞不明就里的嚷嚷着要克复中原,迎还二圣的时候,宋高宗不仅是对岳飞成功时的名望与功劳有所忌惮,更是对岳飞一意想要迎回二圣的做法心怀不满。

岳飞

武将强大就会有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中不绝史书,就像宋朝之前的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后唐朝还是被藩镇所灭。但是宋朝却少有武将叛乱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宋朝历代皇帝都对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政策坚决执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宋朝也没有跳出那个朝代历史的轮回,相比着汉唐,实力岂止丢失了一半。

结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必须的,至于其中的叛乱则需要更好的制度和人去管理,不能因为怕武将造反就抑制武将,使其无法施展开其才能,而造成国力衰弱。

宋伐(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宋朝的求和派和主战派)

2. 有人说文人喜欢活在宋朝?

宋代虽然屡受外侮,武运不兴但文运特盛。宋朝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

文人多半都喜欢生活在宋朝,宋朝不仅文化繁荣,文人的待遇也很优厚。

宋朝思想界活跃发展:

周敦颐、邵雍等大儒,先树理学之基,程灏、程颐、朱熹、张载相继讲学四方;陆九渊别树一帜,出现了朱、陆之争。足见当时思想界的活跃。

宋朝文化圈耀眼蓬勃:

司马光、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梅圣俞、黄庭坚等,不仅活跃于政坛,文学才华也光耀千古,俨然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就连被唐代写尽了的诗,在宋代也出了陆游这样的高峰。

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大宋”之“大”,一半来自宋词里的气象。宋词的长短句式体现了中华文字的音乐节奏,收放张弛,别有千秋。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人生置于“大空间”和“大时间”中,写出了一种天地间少有的壮美和豪迈。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小轩窗,正梳妆”形成强烈又和谐的旋律对比。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恣肆洒脱。陆游的《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字字刻骨铭心,那种无奈的悲愤,让人感同身受。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汉语的魅力推到顶峰。《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字字血泪。

这几位,已经齐齐地把词的最高爵位占领了。

宋朝艺术臻于极致:

一切艺术门类到了宋代都臻于极致,我们现在各门类的收藏家如果弄到了宋代的一点文物,都会视作珍宝。

宋朝的绘画艺术以表现超世无我为理想,有佛老趣味。不仅注意形似、色彩,且重气韵生动。各种画派并出。

范宽的《谿山行旅图》

马远的《踏歌图》

李公麟的《五马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笔墨省俭、奔放,却充满了浪漫气息,想不出还有比它更好的笔法来描绘李白。

宋徽宗不仅亲自上阵画《芙蓉锦鸡图》,还举国家之力发展绘画事业。

宋代的书法艺术以“苏、黄、米、蔡”四人为代表,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人中书法技术最高的是米芾,但就整体格调而言,首推苏东坡。

《黄州寒食帖》是最好的证明。笔墨间可见那种身处困厄中的文化灵魂。

充满了极简美感的宋瓷,有着无与伦比的典雅之美,是历代瓷器中的佼佼者。

宋朝科举制度走向健全:

赵匡胤把兵权和财权收回中央,结束了地方政权的武装割据,全国由文官来替代武将。文官从科举考试中来。

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唐代不同。唐代有考经书的,有考策论的,更多的人偏重进士一科,诗写好就行。

到了宋代就倚重实用,虽也考经义即儒家经典,但殿试仅考策论,就是社会管理的方略。这种务实的考试符合选拔行政官员的要求。

宋朝在全国广办学校:

宋代除了国家官学之外,还有地方私学,如象山书院、嵩山书院、岳麓书院。书院林立,开创了一个文化气氛浓郁的时代。

宋朝对文化人空前优待:

宋太祖有遗训,据说当时以铁券的方式存在太庙里,说本朝对上谏言事者,一律不杀。

这主要是针对文官而言。这项政策非常开明,宋代大文豪很少被杀,不管做到多大的官,犯了多大的事,虽然经常会被贬谪或流放,但不会受司马迁那样的酷刑。

包拯在朝堂上和宋仁宗分辨起来,把唾沫星子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也没脾气。

宋朝文官制度推崇文化大师:

宋代往往把文化大师推上最高行政职位,例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都做过宰相,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其他朝代也有大量文官,但行政权位和文化品级不成比例,职位高者大多文章平庸,文采高者大多职位低微。

宋朝文官的酬金之高空前绝后:

宋代文官待遇优厚,宰相每年俸禄相当于现在300多万人民币。

宋朝的科技创新能力超前:

宋代涌现出了众多的科技成果,如火药、活字印刷等。

总之,撇开军事不谈,单从文化方面来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至高点,相比动辄就要被打板子、砍头的明朝,或动不动就要下跪自称奴才的清朝,文人当然想生活在宋朝了。

3. 宋朝的时候连辽国西夏大理都敢称帝了?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说,宋金辽对峙时期,他们各自的政权统治者都已称帝,就连西夏和大理也来凑热闹,纷纷称帝来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

然而从历史上看,这个时期真正具有正统性的只有宋、金、辽三朝,其中宋朝是这三者中的核心政权。 就像之于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具有正统地位,但是魏国才是其中的核心政权。

宋辽金对峙时期,宋朝人自称“中国”、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在他们纷纷被蒙古铁骑覆灭之后,元朝的官员和学者在修撰史书的时候也对三者的正统性纠结好长一段时间。 当时,元朝朝廷中围绕着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辩,各方各抒己见,饱有论据,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直至元朝末年,才由名相脱脱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自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

虽然如此,这之后,有关辽金“正统”问题仍然是一个争议点。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公认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性自不必言明,在儒学中对于中国历代王朝正统性有其认定标准:其一:“合天下于一”;其二:“居天下之正”。

据此,我们所承认的几个大一统王朝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都是无可争议正统王朝。 但是除却历史上大一统的时间,中国也有长达数百年的时间是处于分裂的状态。

我们解析一下上面儒学中所提的两个标准,用我们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正统王朝除了在地理上占据象征着中国国土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外,同时还要在思想文化上凸显出象征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原文化的影子。

以此我们来看宋金辽时期,他们中任意一个朝代都没有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此时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思想的宋朝成为了我们表达中国文化的代表,两宋时期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让我们忽视了它在领土占有方面的短板。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相信,更多地体现中原文化的两宋才是正统性的王朝。

但是,历史不会说谎,宋金辽时期占据了中国历史两百多年的时间,辽金两朝长期占据中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在促进民族大融合、经营北方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其在政权上的强势存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二十四史》中,单独列有《辽史》和《金史》,也在历史发展上客观承认了辽、金的正统性。

所以,总结来说,宋、金、辽都是具有正统性的王朝,而其中,我们比较青睐的宋朝只是三者中的核心政权。

4. 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历史影视讲坛 为你分享不一样的见解,喜欢本文的点赞和关注噢,有不同见解的你尽可在下方留言!

后周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归德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由于年龄尚幼被迫禅让于赵匡胤,后周政权被赵匡胤夺取,改国号为“宋”,而后周恭帝柴宗训被封为“郑王”。

这位夺取后周政权的皇帝,为了避免重蹈“唐”王朝藩镇割据和宦专政乱象,以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给宋朝王带来了经济、文化等等在各方面创新了新高度,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使得宋王朝走向了繁荣的时代。

重文轻武给国家带来了繁荣,但也有它的弊与利!

宋王朝的官僚制作与唐朝没什大不同,可以说是沿用唐朝的。虽说是沿用唐朝制度的,但有一点却大相同,那就是文武分权。

设立二府制

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擅权,避免像晚唐一样陷入藩镇割据对自己的威胁,在中枢机构设立“中书”和“框密院”这两机构,中书是掌管行政的最高行政机构,同平章事为该部门负责人,也就是宰相,之前的三省长官不再担任宰相职务。而框密院是管武事的,是当时中央的最高军事机构。而为制衡同平章事宰相权力过大,又设了参知政相为副相。而作为最高军事机构的框密院只是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官。又在这二府之外设立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这就形成了二府三司的中央制度。

官制一度地改革

宋神宗年间由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后又将尚书左、右仆射与同平章事为宰相。宋后期又将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除了左、右丞相,还有太师、少傅这类掌握实权的官职。

而宋朝设立掌管军政的“框密院”是为分宰相(丞相)的权力,所以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框密院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文武分权,也剥夺了原属于中书省辖下也就是六部中兵部的权力。在框密院和中书之间两个机构是没有隶属关系的,框密院是掌握军政的,中书的掌握行政的,两个机构之间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起初在宋王朝两个机构之间是没有中书去兼框密院、框密院去中书任职情况的。

然而为了将框密院的兵权分开,将它们分为几个机构,将原选负责武官铨选的改为吏部铨选。但有一点,虽然框密院是最高军事机关,只掌握调兵权,也就是不掌管军事。而掌握军事的是直属皇帝的“三衙”,三衙掌军事不掌调兵之权,这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设立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在军事任命方面也用文官制衡了武将,就好比现在美国的军事制度一样,是文官担任长官,从而利用文臣监督和制约武将的意图。

所以宋王朝以重文轻武为施国方针,虽然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出现了繁荣的景像,由于过多的任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权力,这种现象使得宋王朝周边辽、金等国很快强大起来,而宋王朝在军事方面渐渐地落后于他们。

5. 赵匡胤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时,唐朝已经灭亡20年。他所面临的时代正是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他22岁从军,33岁登基为帝,11年时间,从战士到皇帝,无异于励志传奇大片。他成为宋朝这统一并延续300多年的王朝的开国皇帝,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凭运气。他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更靠自身武力、智慧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外因、内因齐备,终修成正果,改朝换代。

累世官宦的少年英雄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仲春在洛阳夹马营出生。他出生官宦世家,至少是个官五代:《宋史》记载,他的高祖赵朓、曾祖赵珽都在唐朝为官。高祖做过幽都(现北京)县令,;曾祖因功劳、资历最后做到御史中丞;步入五代,他的祖父赵敬做过营州(今辽宁朝阳)、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已经是中高级干部了。

这三代都是文官。他父亲赵弘殷因战乱南下,到了李存勖的部队,从军有战功做了禁军的将领,就在当地娶妻杜氏,生下赵匡胤。

一个人的成长必然受时代、家庭的深刻影响。辉煌的先祖事迹、强者为王的时代,激发了赵匡胤的雄心壮志。而他父亲既把骁勇善战的基因遗传给了赵匡胤,又天天给他上骑射的兴趣班。

赵匡胤长大一点,身宽体肥,方面大耳,脸色黝黑,豪爽豁达。旁人一看,就知不同凡响。他又不用种田种地,也不需干啥家务,没事就出入军营,骑马、射箭。在他看来,乱世要练武,强身健体后将来才有机会安邦定国、出人头地!

22岁那年,由于家庭人口增加,赵匡胤一腔热血壮志,离家向西投向父亲部队。路上风霜雨雪,历经磨难,投奔到了郭威的部队里。

在这里,赵匡胤当小兵3年,一直未有提拔。但他利用这种机会,不断习武交友,并结交了十个意气相投的铁哥们,号称“义社十兄弟”。更关键的是,后周开国皇帝就是郭威。在这里赵匡胤跟对了人、走正了路,在郭威、柴荣(即郭荣,为郭威养子)的悉心培养下茁壮成长,更偷师学得“黄袍加身”的不传之秘。

武学奇才的赫赫战功

柴荣被立为储君后,赵匡胤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身边的一个中下级军官;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被调入禁军。很快,赵匡胤表现的机会就到了。

高平之战

后汉欺负柴荣年轻,率部南侵。柴荣亲征,双方发生高平大战。在后周军队溃逃之际,赵匡胤大吼一声:“主危臣死!”,瞬间提升了士气。这时柴荣冲锋在前,赵匡胤临机安排,由张永德和自己各率两千人,分别左右护法,一路冲杀。最终高平之战以柴荣胜利告终。

战后,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交由他整肃军纪,整顿禁军。赵匡胤利用公职之便,把原来的结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调入殿前司,再选调了张琼、杨义、米信、李怀义等勇士,加上原本就在殿前司的王审琦、韩重赟等,形成了殿前司的赵氏班底。此时的赵匡胤以国家的名义壮大了自己,羽翼初丰,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征南唐

956年初,赵匡胤随柴荣一征南唐,从正阳过河,在涡口打败敌军,随后一路向东,过清流关、取滁州、破六合、保扬州,立功甚大,并结交了赵普这个最重要的谋士。战后,赵匡胤被任命为定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957年春,赵匡胤随柴荣二征南唐,沿淮河一路向东,所向披靡,大胜而还。

957年冬天,赵匡胤随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尽扫残余势力,共取南唐14州60县,近23万户。赵匡胤当得首功,被封为忠武节度使。

北伐契丹

柴荣驾崩前,赵匡胤随他亲征契丹42天,攻下益津关(今河北霸州)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夺回幽云十六州的两州十七县、户一万八千。

在随柴荣南征北伐的过程中,赵匡胤立下赫赫战功。这既赢得了柴荣的欢心,又得到了中下级将士们的拥护。

登基为帝

主少国疑

柴荣北伐契丹后,突然病重。临回前他发现了一块二三尺的长木,上面刻有三个大字“点检做”。当时,李重进、张永德,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女婿,又分别掌管侍卫亲军、殿前司。柴荣不由得疑神疑鬼。

返回京城后,他马上下达了命令:韩通升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镇宁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落军职、为同平章事;赵匡胤升为殿前司都点检。

韩通用来制约李重进,分他侍卫亲军的权;赵匡胤则成为殿前司禁军的最高将领。

柴荣驾崩后,小符后为皇太后,7岁(虚岁)柴宗训登基为帝。此时禁军状况为:

禁军两大系统的主要骨干,都被赵匡胤的兄弟们掌握了。谋士方面,他早已吸纳了赵普、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吕余庆、沈义伦等智囊;再加上他多年谦恭下士,四处撒网,功劳服众,朋友众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陈桥兵变

959年十二月,禁军主力被调往魏博等北部范镇;960年正月初一,镇州、定州忽然传来消息,北汉与契丹合兵入侵了。

朝中数来数去,只好派出赵匡胤出征。正月初三,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主要是殿前司、侍卫亲军的禁军将士,准备出征。石守信、王审琦留待京城,以观动态。

赵匡胤部队走到陈桥驿。

在这里,赵匡胤被早已准备好的将士们黄袍加身,就此成为皇帝。

6. 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宋朝?

真有这种情况?那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很多人自己不看历史,对宋朝的理解源自道听途说或者电视剧;

其二,人人都以为自己在宋朝能当达官贵人。实际上如今是寻常老百姓的,去了宋朝八成也改变不了身份。但若在宋朝做老百姓,那真的会让你痛不欲生。

先从南宋灭亡的原因中窥视宋朝的民生。与大家想象中不同,以富庶著称的南宋其实是灭于经济问题,民国时期的“史学天才”张萌麟这样总结:

宋在季年欲自固不能不扩军,欲扩军不能不用财。然是时国之财富集中于巨室,齐民盖藏既鲜,而税担已重。加敛于齐民,则齐民无以堪命;强征于巨室,而巨室离心。此南宋之所以不得不亡也。

南宋朝廷要面对外患,必须筹大量的钱财来练军;但国家的财富基本上集中于富家大户手中,若强行让他们出血共赴国难,搞不好这些人会跟朝廷翻脸;那只有找“软柿子”——寻常老百姓征收了,但这些低层人们早已穷得叮当响,压根没半点油水。如此恶性循环,南宋不得不亡。

这一幕为什么如此面熟?与明朝末年是否高度相似?

事实就是这样:两宋时期的税负真的很重,老百姓真的很苦: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起义;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

其中,王小波起义,是宋朝立国以来农民阶层的首次大规模军事反抗,这场起义爆发于富庶的四川。关于其起因,《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样解释;

元载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新乐,人用胥怨,王小波起为盗。

意思是说,当时官员的苛政导致了民怨,实际上不仅仅因为如此。王小波起义的纲领很明确: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即,要均贫富、分田地。同时,起义军在行动中秉承三大宗旨:杀贪官;没收地主财富但放他们一条生路;赈济贫穷。笔者严重怀疑,后来的《水浒传》正是借鉴了王小波的理论。

南宋时期,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起义,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最终平定这场起义的,是我们熟悉的名将岳飞。

那么两宋百姓为啥要闹事?传说中他们不是幸福满满吗?这源自他们背上两座难以挪动的大山:

其一,放任自流的土地兼并。

五代以来,各地尤其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土豪地主。

而在宋朝立国后,对这一现象放任不管:“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兼并,最终都是朝廷的;甚至还能通过放松土地交易限制,来实现促进市场竞争、资源优化,使得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流入工商业,造就了宋朝经济发达的表象。

到了南宋时,这一情况更加恶化。宋理宗时期,孙梦观称:“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刘克庄则称: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加剧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宋朝廷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老百姓竭其所有仍无法满足朝廷的压榨,不得不投靠豪官大族以苟延残喘。

其二,登峰造极的苛捐杂税。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核心两税比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即按照人口交税)等,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宋会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

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名将韩琦也称:“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一面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图百端,苟脱沟壑之患”。为了免遭苛政猛于虎的折磨,人们几乎放弃了基本的伦理甚至性命。

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想想《水浒传》中被抢走生辰纲的杨志)

那么宋朝的“繁华富庶”从哪里来?不是有《清明上河图》加以证明吗?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道理:能吟诗作赋歌唱美好生活的,是有文化的士大夫、官员;能画《清明上河图》的,也是这一波人。寻常老百姓,字都不认识,何谈掌握社会舆论?

文人在两宋时期,幸福感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顶峰(没有之一),为了鼓励人们弃武从文,宋朝统治者想尽了办法:

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

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一旦中进士就能成为公务人员,为此不得不设置了多到令人发指的闲职,以至于给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政府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

以上措施,等于是拉文人们“入伙”,共同实现对中下层的统治。因此,在两宋时期,各路人才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社会的繁荣景象,让我们误以为,全体宋朝人都享受了他们这种生活。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统治阶层越富庶,往往意味着对底层的压榨越残暴。如果真的向往宋朝生活,那请保证自己有考取功名的能耐,不然的话,去了极大概率会生不如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时代的真实,好好珍惜眼下吧。

7.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

唐朝是907年灭亡的,宋朝是960年建立的,只相差了区区53年而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过了几百年一样。

我们为什么有这种错觉呢,还在于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全国各地政权非常之多,而且朝代更替频繁。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比较长,而事实上确实如此,历史上短一点的朝代有几十年到一百多年,比如元朝和晋朝;长一点的朝代也有四百年左右,比如汉朝;一般的中原王朝也都有二三百年,比如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

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一共出现了五个比较强大的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同时南方还存在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

按道理来说,这些事情是需要几百年才可能发生的,但现实却是,它只发生在短短五十三年时间里,因此我们潜意识里就产生了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那么,五代十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何会让我们产生唐朝和宋朝时间距离很远的错觉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就得从黄巢起义说起。

唐朝末期,一个叫做黄巢的私盐贩子不想继续贩卖私盐了,于是准备走上仕途,以此来洗白家族,没成想他几次参加考试都落榜,最后只能跑回去继承家业,成为了贩卖私盐的首领。

后来,一个叫王仙芝的人因为苦于唐朝横征暴敛而起兵造反,黄巢看到了机会,于875年也拉了一批人马响应王仙芝,黄巢起义就此爆发。

起初,唐朝倾全国之力清剿起义军,终于在877年将王仙芝给消灭了,但黄巢没有丧失斗志,而是四处招兵买马,再次发起了对唐朝的猛烈攻击。

到880年的时候,黄巢的实力已经很强了,他于当年九月攻克洛阳,十一月又攻克长安,唐朝两京丧失,危在旦夕。

不过,当时各地朝廷武装力量还有很多,想要彻底消灭唐朝并不容易,黄巢对此也深有体会,他便决定先称帝,然后再想办法消灭唐朝。

880年十二月,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他还一口气册封了几百名官员,并纳了一大批妃子,自此之后开始享受恣意人生,不再那么关心战事了。

黄巢称帝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引起了唐僖宗的极大愤怒,他下令各地军队进攻长安。

为了攻占有利地形,黄巢下了一道命令,他让手下大将朱温进攻同州,但并不给朱温粮草,这导致了朱温的不满。

后来,朱温果然攻下通州,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得知这件事后,就引数万大军进攻朱温,朱温吓得不得了,又不敢轻易撤军,于是派人向黄巢求援。

但是,黄巢那时候一头扎进了后宫,朝政被朱温的政敌把持,他因此不知道朱温的状况,就没有派人救朱温。

朱温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投降了王重荣,唐僖宗得知这件事后,认为可以将朱温当做典型,于是给朱温赐名为朱全忠,并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有了朝廷的资源之后,朱温的发展十分迅猛,并且他不亏是一员猛将,在攻打黄巢的时候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终,在朱温及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人的围剿之下,黄巢起义最终被平定,朱温和李克用也成为当时唐朝实力最强的人物之一。

不过,朱温和李克用有着很深的矛盾,李克用看不上叛贼出身的朱温,对朱温言语轻慢,朱温则为了报复李克用,曾派人刺杀李克用,但未得逞。

起初,在唐僖宗的调停下,朱温和李克用尚且能做到携手御敌,但黄巢被剿灭之后,两人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开始出兵相互攻打,为了扩充自身实力,他们又各自攻占了许多地盘。

当时,朱温已经是梁王,而李克用则成为晋王,梁晋之争逐渐成为唐朝的主旋律,再加上唐朝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朝中又有宦官专权,因此唐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900年,趁着宦官刘季述擅行废立,朱温出兵一路打到长安,将宦官集团给铲除殆尽,然后拥立唐昭宗复位。

至此,朱温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控制了河南和陕西等地,实力因此大增,他也逐渐产生了称帝的想法。

904年,朱温强行将唐昭宗接到洛阳,并借此机会杀掉了几百个大臣,然后安排自己人进入朝堂。

907年,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温致使亲信大臣逼迫唐哀帝(唐昭宗的儿子)禅位给自己,他则登基称帝,建立梁政权,史称后梁。

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第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907年到923年)。

朱温称帝之后,不但残暴无比,而且荒淫无道,时常将大臣的妻子及良家女子强行拖入后宫供他玩乐。

并且,朱温还对几个儿子十分猜忌,因为他不喜欢几个亲儿子,尤其不喜欢大儿子朱友珪(实际上是二儿子,大儿子去世了),他最喜欢的是养子朱友文,一直想立朱友文为太子。

朱友珪的母亲原本是个营妓,在侍奉朱温的时候怀孕,后来被朱温抛弃,在生下儿子之后,才再次去找朱温,朱温很大方地认下了这个儿子。

事实上,朱友珪是不是朱温的亲儿子还有待商榷,而且他长大之后十分狡猾,也很有野心,对于朱温不立自己为太子这事,感到非常生气。

当时,朱温将几个儿子的妻妾全部召入宫中陪伴他,朱友珪的妻子也在其中,后来他通过妻子得知朱温打算立朱友文为太子,他就感到非常着急,于是乔装打扮之后混入宫中,策反禁军之后率军冲入朱温寝宫,将朱温给杀掉了。

为了掩人耳目,朱友珪对外宣称朱温是因病去世的,临终前传位给他,他因此登上帝位,但这得不到他几个兄弟的认可,于是出兵攻打他。

913年,原本依附朱友珪的兄弟朱友贞,发动政变将朱友珪杀死了,朱友贞由此成为后梁第三位皇帝,史称梁末帝。

朱友贞继位之后,虽然击败其他兄弟,从而坐稳了皇位,但他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疏远忠臣、宠信小人,导致后梁日益衰落,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李存勖。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在与朱温的较量中一直处于下风,并且他还在908年去世了,他去世前给了李存勖三支箭,代表他的三个敌人,一个是刘仁恭,一个是耶律阿保机,最后一个就是朱温,他要李存勖除掉这三个人。

李存勖牢记父亲的教诲,继承晋王爵位之后励精图治,积极扩张地盘,最终将晋国变得强大。

923年,李存勖出兵攻打后梁,一举将后梁给灭掉了,他则登基称帝,建立唐政权,史称后唐。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第二个朝代,存在的时间也很短(923年—936年)。

李存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将领,他消灭后梁之后,地盘得到了极大扩张,后唐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925年,李存勖出兵消灭前蜀,又将四川纳入版图。

不过,李存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执政晚期杀掉了郭从谦的叔父郭崇韬和养父李存乂,却依然让郭从谦担任马直指挥使,这就为他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926年,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克用下令警戒,郭从谦趁机发动政变,带兵入宫将李存勖给杀掉了。

李嗣源趁机攻打洛阳,最终夺取政权,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将后唐发展壮大。

只不过,李嗣源在位没几年,就因为一次叛乱受到惊吓,最后给活活吓死了,死时六十七岁。

933年,李嗣源的第三子李从厚继位为帝,不过他得不到兄弟李从珂的认可,李从珂联合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发起叛乱,最终攻克洛阳,杀掉李从厚,继位当了皇帝。

李从珂继位之后,虽然以地面重用石敬塘,一方面又对石敬塘加以提防,最终两人闹掰,成为了势同水火的敌人。

后来,李从珂出兵攻打石敬塘,石敬塘为了自救,就找到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及认耶律德光为父作为代价,让耶律德光出兵帮他消灭后唐。

936年,在石敬塘和契丹人的联合进攻之下,后唐被消灭,李从珂带着嫔妃、子女在玄武楼自焚而亡,传国玉玺也在这场大火中彻底消失。

后唐被灭之后,石敬塘在契丹人的扶持下称帝,建立了晋政权,史称后晋。

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第三个政权,存在的时间也很短(936年—947年)。

石敬塘称帝之后,每年向契丹纳贡,而且卑躬屈膝,极尽谄媚,这遭到了他的儿子及臣民的一直反对,但他依然坚持。

942年,石敬塘在位六年后去世,侄子石重贵继位(石敬塘儿子都太小),石重贵显然比石敬塘更有骨气,他一继位就不再向契丹称臣纳贡了。

但是,石重贵过高估计了自身实力,显得有些太张狂了,他的做法惹恼了契丹人,契丹人便出兵攻打后晋。

947年,在契丹人的不但打击之下,再加上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后晋最终被灭掉了。

不过,契丹人在攻克洛阳之后,四处奸淫掳掠,招致了汉人军民的反抗,纷纷起兵反抗,再加上后来耶律德光病逝,契丹人因此退出中原。

得知这个消息后,拥兵自重的后晋大将刘知远非常高兴,他在太原登基称帝,建立汉政权,史称后汉。

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第四个政权,但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只要短短三年(947年—950年)。

契丹人离开之后,刘知远率军返回洛阳,并以洛阳为首都,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的二儿子刘承祐继位,史称汉隐帝。

刘承祐继位之后,认为自己根基不稳,于是杀掉了好几位有权势的大臣,并对开国功臣,也就是军中第一人的枢密副使、检校司徒郭威十分猜忌。

950年,刘承祐试图派人诛杀郭威,郭威在部将的建议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刘承祐恼羞成怒之下杀掉了郭威及养子柴荣在洛阳的全部家眷,郭威的儿子因此全部被杀光。

后来,郭威一鼓作气将洛阳给攻克了,刘承祐逃亡之后被人杀掉,郭威又拥立小皇帝刘赟当傀儡皇帝,但很快他就以契丹人入侵为由出兵北上,半路上他的部众给他来了个黄袍加身,他则返回洛阳逼迫刘赟禅位给他。

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周政权,史称后周。

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存在的时间也很短(951年到960年)。

郭威继位之后,先是平定了各地叛乱,然后励精图治,将后周发展壮大,只不过他在位仅仅三年就去世了,由于他没有儿子,因此将养子柴荣立为继承人。

柴荣这个人很了不得,他继位之后,制定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并为之付诸实践。

在柴荣在位的五年时间里,一度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还攻占了南唐大片领土,并消灭了后蜀,其文治武功在历史上也享有盛名,被认为是“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不过,柴荣在为晚期犯了一个错误,他听信“点检作天子”的谣言,将姐夫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给罢免了,任命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就为日后后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959年七月,柴荣因病去世,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为帝,此时军队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而朝政则掌握在宰相范质等人手中。

960年一月,契丹人入侵的消息传来,赵匡胤便学习郭威的做法,以抵御契丹人为由取得兵符,然后带兵北上,在开封城外发动陈桥兵变,也来了个黄袍加身,然后率军返回开封,逼迫柴宗训禅位给他,建立了宋朝。

不过,宋朝建立的时候,五代十国(主要是十国)并未结束,因为除了宋朝之外,各地还存在好几个政权,之所以如此,就要说说十国了。

所谓五代十国,也就是五代(907年到960年)和十国(907年到979年),除了中原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之外,南方及西南地区还同时存在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其中最大的有十个,因此被称为十国。

十国主要是指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政权,还在于黄巢起义之后,尤其是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长期纷争,无暇顾及其他地区,导致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实际独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之中,大多数都是唐朝官员及地方实力派人物建立的,它们有些是同时存在的,有些则是相继出现的,并且相互之间攻伐不断。

后晋时期,南方一些强大的政权趁着后晋国力衰落,发起了对他们小政权的战争,最终南唐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大家要注意,不论是后唐也好,还是南唐也罢,都不是唐朝皇室后裔建立的国家,后唐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权,只不过因为祖上被唐朝赐姓为李罢了;南唐国主倒是姓李,但跟李唐皇室不是一个家族,只是对外宣称是唐朝皇室后裔而已。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五个王朝不断攻打南方政权,加之南方政权之间不断吞并,因此到宋朝建立的时候,依然存在几个政权,比如吴越、南平、荆楚,后蜀、南汉、南唐和北汉。

也就是说,宋朝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或者说宋朝建立后五代十国并未结束,如果宋朝没有消灭其他政权,从而统一全国,那么这段历史或许被称为六代十国或者其他什么叫法。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吸取五代失去国家短命的教训,发起了多项改革,最终稳固了皇位,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稳定内部之后,赵匡胤发起了对其他政权的进攻,他花了十五年时间,消灭了除北汉之外的所有政权,而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于979年消灭了契丹人扶持的北汉,至此统一全国。

也就是说,宋朝和五代十国交叉的时间,长达十九年之久,这也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

看完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我们感觉唐朝和宋朝相隔时间很长:

第一,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王朝,这些王朝一共出现过多达十三个帝王,给人的感觉就是几百年才会出现这么多王朝和皇帝,其实只花了五十三年时间而已;

第二,除了中原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之外,在南方还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让人觉得这些政权都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一个个出现的。

其实,这些政权很多是同时存在的,即便是相继出现的,时间间隔也不是很长,而十国存在的时间也只比五代多十九年,一共77年。

第三,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爆发了太多的战争,出现了太多的著名人物,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这些战争和参与战争的人,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继出现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如说后唐皇帝李存勖,他是唐朝人;后晋皇帝石敬塘,出生于唐朝晚期,在后唐当过大将;后汉皇帝刘知远,跟石敬塘年纪一样大,在后唐、后晋都当过大将;后周皇帝郭威,竟然也是唐朝晚期出生的,后唐时期才从军,一直到建立后周,一人历经六个朝代。

还有赵匡胤,他出生于后唐时期,后晋时期从军,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建立宋朝,一人历经了五个朝代。

从这些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这就说明唐朝距离宋朝其实并不远。

第四,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争对社会体系造成的破坏,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最终导致宋朝与唐朝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行政划分、官职设定、军事制度,等等。

可以说,经历了唐朝末期到宋朝建立之初近百年的战乱,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纷争,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给人一种唐朝距离宋朝时间很远的感觉。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59)
刘平之(女主因为一些原因离开男主)
上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相关推荐

  • 攻心为上(马谡在某次诸葛出征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马谡驻守街亭时,兵力只有二万,面对的却是拥有五万精兵的名将张郃。街亭是一处宽约六公里,长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又无城池可以据守,即使按照诸葛亮的当道下寨的部署,也难保一定能守住。...

    2023年11月14日
  • 出师(梦幻西游几级出师)

    出师条件:在师傅的指引和帮助下,当徒弟的等级≥50级并且≤65级时,可由师傅带领前往国子监,找国子监祭酒举行出师仪式,系统会奖励双方一定的经验,并赋予新玩家“×××之徒”的称谓,高手玩家培养的徒弟达到一定人数后,也将获得特殊称谓。在拜师后到出...

    2023年11月17日
  • 百变契约妻(求梨落似雪的所有作品)

    大材研究预计,2019年会延续2018年的变化,比如继续会有装修公司退出竞争,无奈谢幕;装修零售市场继续萎缩,精装房的比例还会上升;装修公司转型成为头等大事;网销上升到影响业务成败的关键能力;赋能装企可能结一些果实。...

    2023年11月18日
  • 关于团结的成语(告诉我们团结一心的成语有什么)

    【解释】: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2023年11月20日
  • 寒食节的诗句(寒食描写白昼之夜的是)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2023年11月25日
  • 桃花源记译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023年11月30日
  • 老友狗狗主题曲(最混乱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张家最近三代中,是二叔最先娶李家媳妇。李家是我们当地的大家族,李家辈份“先大克家子”同时存在世间,据说,先字辈分仅存几位,高辈分都是幺房后代,低辈分的是长房后代,辈分越低表示人丁越兴旺。例如我们张姓江西移牵湖北,从元朝有记载以来,二房后代是发...

    2023年11月30日
  • 国庆假期大城市高温日历出炉(哪些省份退休后有高温补贴)

    陕西省:陕西省的榆林市在当地下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夏季防暑降温费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都可以领取防暑降温费,标准为每人每天10元。...

    2023年12月01日
  • 去年今日此门中(与人面桃花相映红相近的是那一首诗)

    本身车主本身去年也有在事故发生后如果正规的检测机构做过必要的检测。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具体检测了哪些项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肯定检测了刹车失灵的原因。最终检测结果是刹车并没有失灵,并没有车主所说的问题!...

    2023年12月03日
  •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的意思(古代琼瑶什么意思)

    琼瑶是美玉的意思,又用作对别人酬答的书信或诗文的美称,也用作对如玉一般的雪的比喻。出自《诗经·木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爱情民歌。意思是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