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邦的历史意义)

1. 刘邦,刘邦的历史意义?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刘邦的历史意义)

2. 刘邦和朱元璋?

导言:刘邦和朱元璋相比,我认为朱元璋更胜一筹。历史没有假如,但假如刘邦和朱元璋站在历史的同一天平上,论开创基业、治国安邦,朱元璋胜出的几率会比刘邦高。刘邦一方,英雄环绕,萧何、张良、韩信都有定鼎之才;朱元璋一方,能人辈出,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蓝玉各个都有安邦之能。谋士、武将平分秋色,但抛却这些人,朱元璋本身就具备英明神武、知人善任、爱惜民力等性格特点,反观刘邦,历史仅存一知人善任,故朱元璋胜出。

一、统帅这个“一把手”是怎样炼成的?

1、顺应时事的刘邦:起初,刘邦是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一次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时,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刘邦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由此可看出,“大人物”都理想远大!

原本刘邦也没想造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邦不得已起事,朝着“一把手”之路进发。这一 年,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由于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大秦律,耽误行期是要砍头的。于是刘邦就放掉徒役,自己也逃到芒砀山做起“山大王”。后来沛县因担心被陈胜、 吴广起义军攻打,就召回刘邦帮助守城,但县令怕引狼入室,末了不让刘邦进城,刘邦鼓动百姓杀掉沛县县令。

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 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从这里起,“一把手”刘邦走上400年大汉基业的创建之路,之后经过入关灭秦、还定三秦、楚汉之争等定鼎天下。

故孔明有言:汉高祖只生凭只一胜,便取得天下。

2、稳扎稳打的朱元璋:话说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25岁的时候,历经千辛万苦,再做过放牛娃、和尚等不同职业后,收到好友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天纵奇才的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还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他,并将重八更名为元璋。从此,朱元璋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并越发耀眼夺目。

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只是拉近了郭子兴的亲信,他之所以能够完全得到郭子兴的信任,则是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彭大、赵君用的到来。彭大、赵君用和元军战争失利,被迫逃到濠州,却鸠占鹊巢,和郭子兴矛盾加剧。彭大和赵君用虽是败军之将,但是还是力量还是比郭子兴强上不少。所以郭子兴就被赵君用给囚禁了。郭子兴被囚禁,按理说部下应该舍命相救才对,但是他的的部将,就连他的两个儿子,都躲匿起来,没有人敢站出来救郭子兴。朱元璋此时正好从前线赶回来,利用彭大和赵君用之间的矛盾,夜访彭大,陈说利害关系,劝说彭大出兵,才将郭子兴解救出来。而此时的朱元璋才刚刚参加义军才六个月。

朱元璋在经历了郭子兴的绑架事件后,决心发展自己的力量,于是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年冬天,越来越被猜忌的朱元璋决心自立门户,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从此,龙入大海。

小结:综上所述,朱元璋发起于行伍,凭借的是自身的胆识和能力,刘邦起兵于微末,实是时也、势也、命也。

二、他们的对手是谁?

1、西楚霸王项羽。不可否认,刘邦在统一的进程中,最大的对手是项羽。项羽出身于楚国将门之家,对秦国灭亡楚国有着强烈的敌意。楚国灭亡后,项羽表面上顺从秦国的统治,可是实际上却在暗地里积极谋划起义推翻秦政权。在会稽看到秦皇出巡时的盛况,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表现出其渴望推翻秦国,夺取政权的强烈愿望。

然项羽起事,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缺少长远的规划,作为刘邦的对手,犹壮年对婴孩,性格方面,项羽成事后急于称霸,定都彭城,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表现出了项羽在政治上的短视。垓下之围,项羽宁愿血染乌江也不逃不降,表现出了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强烈自尊心。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要善于纳谏,集思广益,择善而从。项羽的英勇威武造就了他心高气傲的个性。对于兵法“略知其意,不肯竞学。”对于用人则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项羽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恰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勇猛虽不及项羽,可是项羽却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不断失误,逐义帝、烧秦宫、封章邯等举措均不得人心。韩生建议他定都关中,非但得不到采纳反遭烹杀;范增劝他急攻荥阳,却被怀疑私通刘邦。最终,项羽成为了“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此外,项羽的好杀,让对手在道义、舆论的高度上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反对自己。

韩信点评项羽:“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司马迁认为:“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可以说,项羽迷信武力,残忍好杀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除掉项羽,刘邦天下已定。

2、一代枭雄陈友谅。明末天下大乱,除了最终一统中土的朱元璋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大盐枭张士诚,志大才疏,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登顶的最大对手。他就是陈友谅。

《明史》在评价陈友谅时,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用今天的语言表述,此人很可能具有极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好弄权术且狠辣。他不停地干坏事,其所作所为,距离个“义”字,相去可谓远矣。然而,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相当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枭雄的本事与特色。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府玉沙县人,此人出身渔家懂经史,通武事,胆气豪壮,是大元后期陈汉政权的建立者。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能力胆识可见一斑)。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商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商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箭)而死。陈友谅不善于抓住战机,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

小结:项羽和陈友谅同时楚(湖北)人,都有着图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项羽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不足以御天下;陈友谅则有勇有谋,堪称一代枭雄。刘邦打败项羽,一方面是项羽自食其果,二是韩信鼎力支持。朱元璋打败陈友谅,靠的是卓远的眼光,判断力,冷静的头脑和让下属无比敬佩和誓死效忠的魅力。

总结:朱元璋开创洪武之治,元末的国家断壁残垣,但是依然做起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朱棣起兵后,五征北元,修长城,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些都彪炳史册。秦末的国家也是一片狼藉,但是匈奴几代为祸,刘邦力主和亲修养。文景之治后,给了汉武帝北伐的实力,可是晚年汉武帝,国家又回复了狼藉。这些都是后话,总之,刘邦与朱元璋相比,总感觉少了些霸气,多了些匪气,朱元璋更胜一筹也是一家之言,欢迎提出其他见解,一并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

3. 刘邦后代到现在为止大约有多少人?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刘邦的后代现在大约占中国人口的 2%,现在分布于五湖四海:

湖南(6.2%)、重庆(5.0%)、湖北(3.7%)、四川(3.0%)、山东(2.8%)、江西(2.5%)、云南(2.2%)、北京(2.0%)、河南(1.9%)、江苏(1.8%)、山西(1.7%)、安徽(1.5%)、贵州(1.5%)。

而他的后代现在仅有 22.2% 依然姓刘,其余的 77.8% ,可能姓王(7.2%)、姓张(6.7%)、姓李(6.4%)、姓陈(3.2%)……

4. 为什么是西汉第五个皇帝?

刘邦攻下魏国后,将魏王的妃嫔全部纳入囊中。一个个排队临幸后,独独落下了薄姬。没想到多年后刘邦偶尔心血来潮,薄姬竟然就怀了孕,汉文帝就这样出生了。

可是,薄姬虽然生了儿子刘恒,却并不得宠。从那一次偶尔地播下龙种后,刘邦再也没有临幸过薄姬,甚至把这个女人忘到了脑后。

而她的儿子自然也成了墙角的草,自生自灭,卑微生长。

01 不得宠的皇子

薄姬当然非常漂亮,但是她的性格并不讨刘邦的欢心。

刘邦喜欢的女人每一个都是个性突出,棱角分明。

无论是他落魄乡间时候喜欢过的曹寡妇,还是他的妻子吕雉,抑或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都是有勇气、强势不服输的女人。

而薄姬却低调内敛,柔情似水。这个调调显然不是刘邦的菜。

刘邦对薄姬的偶尔临幸也是出于怜悯而不是喜欢,起因在于刘邦偶尔听到两个妃嫔在背后说薄姬太蠢,被冷落了两年也没有沾到雨露。

刘邦动了恻隐和好奇之心,又见薄姬生得漂亮,给了她一次恩宠。

这是薄姬在作为刘邦妃嫔生活中唯一的高光时刻。可是,一夜风流后,尘归尘,土归土,不喜欢还是不喜欢。

如果不是上天的恩赐,薄姬恰好怀了未来的汉文帝,她也会像后宫绝大多数的女人一样,默默地度过一生,在历史上留不下一丝印迹。

儿子的到来,让本来就没有太大野心的薄姬更是隐忍低调,能和儿子平安度日已经是她人生最大的愿望了。

薄姬以自己的智慧审时度势,不仅不参与任何后宫争宠和政治角力,也注意避开吕雉的锋芒,隐忍而又低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眼中没有薄姬的刘邦自然也不在意她生的儿子,刘恒从小就在母亲的爱和父亲的无视中长大了。

刘恒在薄姬的影响下,从小不争不抢,默默地汲取有益的东西,随遇而安地生活。

皇子们长大一些后,都要去封地生活。

汉初的时候,代国(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是边疆,防御匈奴进犯的要塞。

皇子们都嫌弃此地艰苦贫瘠,人口稀少。因此这块封地没人想要,最后就给了不受宠的刘恒。

最初刘恒也非常郁闷,薄姬开导儿子:“先贤孔子曾说‘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现在世道虽安宁但宫内不安宁,我们跑得远一点儿才安全。”

刘恒认为母亲所言甚是有理,因此高高兴兴地去了封地,成为代王。

可是,刚到代国时,满目苍凉还是让刘恒非常伤感和失落。

薄姬发现后及时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老子的“无为”和“不争”,是避免灾祸的处世法宝。

刘恒在母亲的抚慰下,接受了现实。并努力管好自己封地上的事情,爱戴百姓,轻徭薄赋,不结党,不争位。在低调中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才能。

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掌握朝政大权。

那些曾经竞相争夺刘邦宠幸的女人们,遭到了吕雉残酷的反击。最惨的就是刘邦宠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刺瞎眼睛,割去舌头,刺聋耳朵,成为可怕的“人彘”。

薄姬却因为一贯的隐忍和委屈,让吕雉心生怜惜,允许她与儿子团聚,赴儿子封地享受天伦之乐。

正像薄姬之前所料到的那样,“世道虽安宁但宫内不安宁,跑得远一点儿才安全。”

刘邦死后,大汉王朝在吕雉的干政下,掀开了血雨腥风的权力保卫战。

薄姬与刘恒母子相聚,偏安一隅,仿若远离风暴中心的小船,安然地漂泊在平静的港湾。

02 外戚干政,乱象丛生,汉帝接连驾崩

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刘盈顺利继位,即汉惠帝。

刘盈仁厚懦弱,面对咄咄逼人的母亲,他只能一再退缩,毫无争权之心。

吕太后手握大权,却总是没有安全感,看谁都像是要造反,因此对付似是而非的敌人,吕太后的手段相当毒辣。

刘邦留下了八个儿子,在他死前,除了太子刘盈,其他七个儿子皆有封地,成年后到封地称王,在各自的地域内拱卫大汉王朝。

经过吕太后的一番修理,儿子们接连覆灭,连自己亲生的刘盈也未能幸免。

吕太后将戚夫人折磨成“人彘”后,还叫刘盈来参观。刘盈见到戚夫人的惨状,心中郁闷,借酒浇愁而致成病,最后抑郁而终,年仅23岁。

刘盈死后,按照父死子续的原则,皇位由他的庶长子刘恭继位。

刘恭的身世颇为凄惨,他本是刘盈和宫女所生的儿子。

他出生时,刘盈的皇后是自己的外甥女张嫣,张嫣的母亲是吕太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也就是刘盈的姐姐。

听上去够乱的,在汉初,这样的亲上加亲并不少见。

特别是吕太后为了将政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当然更希望有可能接触到皇权的都是自己的亲戚。

只不过张嫣嫁给刘盈的时候实在太小,只有11岁。

虽然吕太后使尽千方百计想让张嫣怀孕,可是终究未能如愿。

于是,吕太后又想出一个歪主意。她教张嫣假装怀孕,夺取宫女的儿子刘恭,谎称刘恭是张嫣所生,之后又杀掉宫女,将真相隐藏起来。

汉惠帝驾崩后,刘恭被立为皇帝,史称前少帝。

因为刘恭年纪太小,由吕太后临朝处理政事。

吕雉为了能够继续掌权,依旧自称为太后,张嫣继续顶着皇后的名头。

刘恭渐渐长大后,大概7、8岁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知道自己并非张嫣的亲生儿子,而生母已经被杀。

他替死去的生母愤愤不平,口出怨言:“皇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而把我当作她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仇!”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刘恭言):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吕太后一听,这还得了,刘恭以后肯定会成为祸患。

于是她将刘恭幽禁在后宫永巷之中,对外称皇帝病重。不久后,吕后派人杀死刘恭。

汉惠帝的另一个儿子刘义被册立为帝,改名刘弘。史称后少帝。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帝废位,太后幽杀之。五月丙辰,立常山王义为帝,更名曰弘。

刘弘即位后第五年,吕太后死去。

大臣周勃、陈平发起兵变,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为了斩草除根,带有吕氏血统的人统统被诛灭。

刘弘是吕太后所立,又有吕氏血统,首先就在被诛杀之列。

不仅如此,汉惠帝的六个儿子,刘恭被吕太后所杀,其余五个儿子都是吕雉的孙子,均死于此次兵变。

周勃、陈平大肆屠杀了吕氏家族后,准备拥立新帝,突然发现能够选择的目标并不多。

03 汉文帝上位的原因只是因为与世无争

汉惠帝已经绝嗣,父死子续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从刘邦的儿子们中间寻找继位者。

刘邦原本有八个儿子,六位皇子死于吕太后之手。

大皇子刘肥是刘邦未称帝时,与村里寡妇所生的私生子。他的封地在肥硕的齐国,吕太后曾经想要毒死他,却被他幸运地逃脱。从此他极尽所能讨好吕太后,虽得以寿终,却战战兢兢地活了一生。二皇子刘盈继位称帝后,被戚夫人的惨状吓坏,郁郁而终。三皇子刘如意被吕太后用毒酒毒死。五皇子刘恢有自己喜欢的女子,却被迫娶了吕氏家族的女子为后,吕王后将刘辉喜爱的女子毒死,刘恢愤而殉情自尽。六皇子刘友不喜欢吕太后为他安排的王后,王后诬陷刘友有谋反之心。因此刘友被吕太后幽禁起来,活活饿死。八皇子刘建死因不详,他死后,吕太后诛杀了他的儿子,刘建因此绝嗣。

刘邦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儿子们几乎都被吕太后诛杀殆尽,一定会死不瞑目。

如今摆在群臣面前的有资格竞争皇帝位置的皇子只有两个: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和第七子刘长。

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太后抚养长大,因此他在吕太后当政时期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他的性格冲动,骄横不逊。

群臣担心他与吕太后有感情,万一上位了可能要为吕太后报仇。因此不考虑推举刘长为帝。

众人的目光转向远在代国的刘恒,在他做代王的十几年中,一直以低调、宽厚的形象示人。各方都感受不到刘恒的强势和威胁,对他上位自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对情绪。

最无可辩驳的理由: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再出现吕后把持朝政的局面。

此时代国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之事,代国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均突然暴毙。

此事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代国王后是吕氏家族的女子,为了表明自己与吕氏家族毫无关系,刘恒默许了王后和四个儿子的死亡。

排除了一切障碍,群臣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并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他的属下也对此表示怀疑,担心其中有诈,建议他称病推辞。

刘恒犹豫不定,用占卜来决定凶吉,竟然拿到了一个上签,预示卜卦人要即位做天子。

于是,刘恒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向长安进发。距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他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

确定性命无忧后,刘恒才进了长安城,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

太尉周勃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

陈平和周勃拥戴着刘恒进入代邸。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史称汉文帝。

04 结束语

汉文帝刘恒虽然是刘邦的儿子,却经过了十八年,才登上皇位,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在刘恒之前,汉太祖刘邦在位七年,汉惠帝刘盈在位八年,前少帝刘恭在位五年,后少帝刘弘在位五年。

终于在公元前180年,汉文帝继位后,大汉朝的政权总算稳定下来。

此后,汉文帝一改以往低调老实的形象,将他的治国智慧全部展现出来,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刘邦建立的汉朝存在多少年呢?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存在210年。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又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并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至汉宣帝时期,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力极盛的孝宣之治。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8年12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西汉的政治制度多沿袭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而此时的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西汉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6. 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在中国古代几百个皇帝中,大多数皇帝出身贵族,如秦始皇、唐太宗等,但也有少数皇帝出身下层,从普通流民变成专制帝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被后世称为布衣天子的汉高祖刘邦,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这二人身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一、终生具有的平民情结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贫苦农民出身。他的父亲叫刘执嘉,又称刘太公,母亲称刘媪,没有留下具体姓名,媪是老太的意思。刘邦原名刘季,是老三之意,季也不是真名。他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三之意。传说刘媪做农活后感到疲倦,就在堤坡上睡着了。忽然天上雷雨大作,大地一片乌黑,刘父赶到堤坡寻找妻子,只见一条龙压在妻子身上,刘母由此得了身孕,生了刘邦。这个故事是刘邦当了皇帝后由文人们编造出来的,目的是说刘邦是真龙天子。但是从这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的父母是参加生产劳动的贫苦农民,由于文化低下,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没有起名字。

有的记载说刘邦小时候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其实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为人豪爽、宽厚,常带一帮穷兄弟到家中吃喝,遭到他嫂子的冷眼。他的朋友中有沛县同乡衙门内的主吏掾萧何、衙门中的马车夫夏侯婴、县狱的小吏任敖、狱掾曹参、屠狗的樊哙、学织蚕丝为生的周勃等人。他们几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下层,有的在衙门中任职,有的懂文,有的习武,有的熟悉官场情况,都属于“布衣”(当时穷人穿麻织的布衣服, “布衣”是平民的代称)。刘邦结识他们,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他们后来均成为参加反秦起义、协助刘邦开国建业的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出身最苦的皇帝。元致和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其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叫朱五四,是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世代务农,当佃户,灾荒和瘟疫使这个小小的村子达到了户户死人、家家逃荒的地步。元至正四年(1344),64岁的农民朱五四于四月初六死去,大儿子朱重四于四月初八死去,妻子陈二娘于四月二十二日死去。一家人半个月死了3人,只留下二儿子朱重六和小儿子朱重八(后名兴宗,即朱元璋)。可怜的重六、重八兄弟靠穷乡亲的帮助,草草地掩埋了父、母、哥哥的尸首。朱元璋只得替田主打工放牛过活,同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明代开国功臣的汤和、周德兴、徐达等穷孩子。朱元璋青少年时和刘邦一样,在穷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好侠义、讲信义、负责任的性格。后来由于家里实在太穷活不下去了,17岁的朱元璋到当地的皇觉寺当了和尚,负责扫地、打钟、击鼓、洗衣做饭、看守、侍候老和尚等工作。由于当地的灾情太重,皇觉寺的租米收得越来越少,这么多和尚天天要吃饭怎么办?进寺才50多天的朱元璋就被皇觉寺打发出门当了云游僧(就是云游四方,到处化缘的和尚)。他头戴破帽,拿把破扇,手拿瓦碗, 敲起木鱼,离开了家乡,当上了乞丐和尚。在朱元璋当和尚云游淮西的几年中,历尽坚辛,但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下层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后来他结识了以宣传弥勒佛降生为教义,从事反元活动的红巾军开山祖师彭和尚,并且参加了彭和尚领导的秘密组织。21岁那年,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元至正十一年(135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反元起义的郭子兴,经过17年战斗,朱元璋依靠他的能力和才智,在元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统一中国,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根本没有天生的皇帝,事业的成就虽然要有机遇,但主要靠自己的决心和努力。出身贫苦下层的人对社会的了解更深,更有经过磨炼后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到底的精神,对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这或许是布衣天子和乞丐皇帝终生具有平民情结的原因!

二、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刘邦和朱元璋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脱颖而出,成为乱世中的豪杰,成为一统天下、创建新王朝的英雄。他们成功的因素很多,最关键的是,二人身上皆具有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雄心壮志。

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经常押送士卒去咸阳服徭役,一次他看到秦始皇的威严,叹息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立下了欲取代替秦始皇自己当皇帝之志向。刘邦在他家乡的朋友中常有不同凡人的举动,常被公认为众人的领袖,所以《史记》称他: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

这样一位性情豪放大度,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当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虽然萧何曾批评刘邦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但是经验丰富的吕公看出刘邦一定能成就大事,不顾其妻吕媪的反对,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吕后,贤妻助成了丈夫的大志,做成了一番英雄事业。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前征战七年,屡遭失败,但总能总结经验,败而再起,失而复得;并且能够抓住机遇,化消极为积极,在危急和困难关头,以身作则,众志成城,转危为安;并在敌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发扬追穷寇的精神,一鼓作气地将敌人消灭,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明太祖朱元璋少时的英雄志更是妇孺皆知,他从小在一帮穷孩子中就与众不同。他爱当头、敢作主、重义气、肯帮人。他和一批放牛的穷孩子实在饿得过不下去时,朱元璋出点子偷偷宰杀了一头小牛崽,穷孩子们饱食了一顿,后来地主追问,朱元璋承担了责任,因此受到了一顿毒打。由此,朱元璋的过人见识和敢于造反、敢于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公认。朱元璋还愿意玩做皇帝的游戏,他找块旧木板做了个皇帝的天平冠,坐在高处,装作皇帝的威严样子,叫小伙伴们排成一排,轮流作辑朝拜,称他为“陛下”“万岁”,并称有朝一日造反起家,自己当上皇帝。

朱元璋在造反起义的过程中,办事勤勉,敢作敢为,冲锋在前,获得的战利品,不论是钱财还是粮食,都如数全部上交。获得的上级赏赐,他又能分给大家,从不自己独占,平时,他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战友办妥各种急事、难事,所以,他在战友中迅速建立了威信。在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两大敌人后,他深有体会地对将士们说:

“元末群雄并起,士诚、友谅最强大,士诚所占地方富庶,友谅军事力量雄厚,我不及也。但我靠的是严行法纪,讲话算数,不乱杀百姓,刻苦办事,和大家同心协力,才取得胜利。”

他的夫人马氏也处处以身作则,在战争年代带领妇女家属缝鞋织衣支援前线,当了皇后以后带头过俭朴生活,甚至吃粗粮,对明初宫内的崇尚俭朴、勤政务实的风尚起了推动作用。

历史证明,刘邦和朱元璋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最终他们成功了,成功者的经验就有立定大志、百折不挠这一条,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就是在逆境中能够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利用机遇,扩大成果,以身作则,众志成城,获取最后的成功。

三、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原来文化都比较低,这两位从平民中成长起来的皇帝,毕生热爱学习,接受、吸收先进文化。他们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奠定了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

刘邦懂得信任和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史称“汉初三杰”的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刘邦成功的得力助手。萧何是刘邦的同乡老友,本在沛县衙门从事文书工作,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下层知识分子。刘邦起义初期,得力于萧何的决策;刘邦入关后安抚秦民,约法三章,得力于萧何的建议;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使韩信在击败项羽的战斗中起了重大作用,得力于萧何的力荐;刘邦多年征战在外,多次失败,得力于萧何从关中源源不绝的军粮接济;刘邦定关中得天下后,其他将士去寻找财宝,独萧何派人去保管秦代的图书资料,后来又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寻图书资料,使之成为汉代统治的基础。张良是著名的谋略家,多次出奇计使刘邦转危为安,特别是鸿门宴上刘邦得以脱身,转危为安,就有赖于张良的计谋。刘邦到了汉中后,决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攻入关中,出于大将韩信的计谋,在刘邦与项羽的决战中,韩信所率的大军平魏、破赵、克齐,在北部战场连获大胜,接着南下攻楚,为刘邦击败项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初三杰为刘邦所用,反映了人才在建立和巩固新朝中起关键作用。 除这三杰之外,曹参、樊哙、陈平等人,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难怪刘邦平定天下,宴赏群臣时发自肺腑又不无得意地说道: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朱元璋在其成功的事业中,不拘一格选拔任用的贤才能人更多。朱元璋出身贫苦,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一方面养成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习惯,另一方面,特别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如果问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有何不同之处,应该说是否能够广泛吸纳贤才为自己服务是其中的重要差别。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以后,招徕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一批深通治国方略的儒生谋士,这两种人才助成了他的帝业。在武将方面,除了他的旧友汤和、徐达等外,先后招徕了常遇春、廖永安、胡廷瑞、廖永忠、杨景、李文忠、傅友德、冯胜、邓愈、蓝玉、沐英等人,他们中很大部分人原来是朱元璋的政敌手下的将领,而为朱元璋招降吸纳过来的。他们都忠于朱元璋,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在朱元璋当皇帝后因种种原因被处死或毒死,但是他们为大明王朝建立的战功是公认的。在文臣方面,有李善长、朱升、胡惟庸、刘基、宋濂等。儒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成为朱元璋发展势力的正确决策;刘基是朱元璋的军师,在战时帮朱元璋出谋划策,战后为朱元璋制订法律,编纂史书;宋濂是太子的师傅,受到重用;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和朱元璋同籍安徽,后因“谋反”等罪被杀,但在朱元璋前期的事业中也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可见,刘邦和朱元璋固然有远大抱负,但是没有贤臣良将辅佐肯定成不了大业,任何时候,人才——永远是成事固基的第一因素。刘邦和朱元璋在成就帝业初的选贤任能,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佳话。

四、能屈能伸的忍让之术

刘邦和朱元璋成功的经验有一条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懂得忍让,以屈求伸,懂得必要时要吃亏,摆脱种种干扰,抓住历史提供的种种机遇,多做实事少树敌人,在容忍、退让之后成就了大业。

刘邦先入关中后,安抚秦民,封闭府库,严禁抢掠,约法三章,优待降者,深得人民的拥戴。特别是进入关中后,刘邦本人和将士们,能够忍住欲望,能抵住金钱财富女色的诱惑和干扰,抵住在报复心理下进行抢劫杀戳的欲望的干扰,坚持安民、扶民、爱民,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项羽俘获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当两军在中原相持时,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绑在高台,准备以杀太公来要挟刘邦投降,这对刘邦是否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是一个极大的干扰。作为孝子的刘邦也可能出于一时的冲动,为保护其父母妻子而向项羽屈膝投降,也可能一时性起和项羽进行拼杀。但刘邦很聪明,他早就估计到项羽不会去杀害太公,因为这样对项羽不可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还会背上恶名。因而刘邦用巧妙的回答拒绝了项羽的要挟,果真太公未被加害,刘邦也未向项羽作任何让步,这可以说是刘邦在与项羽争战过程中摆脱了一次重大的干扰,体现出 了能屈能伸的本领。

朱元璋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表现,他不但能忍让,还本着不树敌的思想,与对手虚于周旋。他占领集庆(应天)后,看起来北面有小明王、刘福通的势力,西面有徐寿辉、陈友谅的势力,东面有张士诚的势力,浙东有方国珍的势力,四川有明玉珍的势力,他则夹于刘、陈、张三大势力之间,而所占地区又最小。朱元璋的聪慧之处在于能化不利为有利,他一直听从小明王刘福通的号召,让小明王、刘福通的大军在江北与元军苦战,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防止了元军的进攻,正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直到自己完全能左右形势时,再杀掉空存虚名的小明王。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几支势力,他并不一一树敌,而是分化利用,各个击破,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最后出军北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能屈能伸的忍让之术,绝不是懦夫行为。刘帮和朱元璋,较之和项羽、张士诚之流比,不逞匹夫之勇,在刘邦与项羽争战的多年中,总的来讲刘邦处于劣势,但刘邦懂得必要时对项羽忍让,鸿门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接受朱升的建议,就是要巩固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最后扫平群雄,统一中国。

五、滥杀功臣的独裁统治

如果说刘邦和朱元璋一生的最相通之处,就是在他们登上皇位后,对功臣的滥杀了。

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开创了诛杀功臣的先例。韩信是汉初三杰,是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如果刘邦善待他,以他在指挥几十万大军时始终忠于刘邦来看,他是不会背叛刘邦的。后来刘邦把他从齐王降为淮阴侯,命他入住长安,剥夺了他的全部权力,他有怨言是真,但是否真的谋反存疑,但刘邦和吕后还是把他和他的家族都诛杀了。刘邦诛杀彭越更是冤案,是吕后设计擅杀的结果,吕后将彭越杀死后,将他的身体砍成肉酱,分送诸侯,当时正在打猎的英布,见到彭越的肉块,惊恐万状,惟恐吕后的屠刀会落在自己头上,便暗中调集兵力以自防,结果为其下属告发,刘邦派人调查,英布于是公开起兵反抗。由此可见,英布起兵反汉,是被逼出来的。与此同时,刘邦击败并俘虏臧荼,卢绾逃亡匈奴,削夺张敖封号,汉初的异姓王皆被消灭。卢绾、张敖、臧荼等人也是西汉兴国的功臣,他们被刘邦所杀,亦属历史冤案。

而诛杀功臣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以实行专制主义的明太祖朱元璋为最甚。朱元璋杀功臣主要原因除怕功臣谋反外,还有就是功臣居功自傲、专权独揽、违法乱纪、侵害人民。处死其中罪恶大的个别人如胡惟庸、蓝玉等是完全应该的。但朱元璋既偏听又疑心,杀戳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至明初功臣除谨慎守法、交还兵权的汤和、李景隆等个别人外,其他都被他杀完了,而且一杀就株连九族,祸及其手下的将士、官员、同乡,一杀或几百人,或几千人,或几万人,大批无辜者被杀害,造成了一片恐怖的局面。

刘邦、朱元璋滥杀功臣,不是偶然的,这二人系流民皇帝起身,原先也深受贵族官僚的压迫,一旦起义成功当了皇帝,便急于想方设法巩固统治,由于在统治集团中缺少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加上小农的自私狭隘心理,便不得不利用专制暴力手段来镇压和消灭异己。

综上所述,刘邦和朱元璋 ,一位是著名的布衣天子,一位是有名的乞丐皇帝,他们成功地领导了起义,又成功地领导了新创立的封建王朝,他们来自社会下层,在推翻秦代和元代暴政的农民起义中成就了事业,又在新建立的汉朝初年和明朝初年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对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生的共通之处,始终保持了平民的情结,刘邦与萧何、曹参等穷兄弟荣辱与共;朱元璋与汤和共患难,保持了生死相依的感情。他们崇尚俭朴,勤于治政,反对贪污,这些积极的方面皆被后世称道,但他们身上共同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和体现出的文化自卑感(如刘邦对陈平,朱元璋对刘基的态度),又显得他们的胸怀还不够宽广,这可能是出身所决定的吧!

7. 刘邦是三国人物吗?

刘邦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刘邦生活的时代是秦末汉初,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这时因为押送徭役的路上徭役逃跑,这使得全队人都会被判死刑的情况下,选择放走了所有的徭役,后来在很多人追随的情况下在大泽乡斩白蛇起义,后来灭亡秦国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西汉在王莽篡汉后被刘秀率领赤眉军打败建立东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曹操刘备孙权经过数年兼并战争以后才分成魏蜀吴三国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59)
看雪(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看雪呢)
上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相关推荐

  • 乌巢禅师(乌巢禅师的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心境的清净和超越世俗的觉悟。它表达了人生如梦幻、世界如幻象的观点,唤起人们对于真实本质的思考。通过观照心境的清净和超越,可以达到菩提的境界,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2023年11月13日
  • 赘婿什么意思(入赘女婿跟岳父如何称呼)

    女婿对岳父也是称呼父亲,不管是自己娶媳妇还是作为入赘到女方家里面,但是性质都是不变的,两个人从此之后会成为夫妻,夫妻的关系就应该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可能在古人看来是看不起这样的赘婿的,但是郭麒麟饰演的宁毅在苏府里面也获得了大家的爱戴,得到了...

    2023年11月22日
  • 关于教师的诗(关于教师的古诗句)

    释义: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2023年11月24日
  • 焦急的反义词(着急的读音是什么)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是而今我父亲病着,如今我弟兄着急请先生替父亲医。”着急的用法例句:1、对于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2023年11月24日
  • 钲怎么读(西京赋繁体全文)

    车过长街,马喘浮尘,悠焉众游。旅尘满面而河光消,店火浓而钟鼎书。于是重门闭户之际,街有摇镳声而望无船舰;楼有箧笥声而对无使者。笑人请求缘起匹练生糠,负戈委甲,夜语动意,李广之家多岐落。郎罩吴絮,国展吴技。街垒官尔少矣,国余民逾善焉。...

    2023年11月25日
  • 一路顺风的高情商表达(别人说放屁怎么幽默回复)

    2+你不能与我感同身受,你也不能与我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让我感觉是如此的遗憾,难道我在你心里就是一个满嘴放屁的人吗?...

    2023年11月27日
  • 属相婚配表(属相婚配表是看年份还是时候)

    一般看年份,基本上不看时辰,属相相配,有一定的市场,如,金牛配子鼠,黄狗配青兔,黄牛配金鸡等等,相亲之前,先看两个人属相配不配,如果配,成功的面非常大,如果不配,成功的面比较小,随着社会进步,大家越来越靠情商生活,对属相的要求也越来越低,更不...

    2023年11月28日
  • 弹三弦(三弦的音怎么按)

    三弦常以“硬中弦”定音,指法多源于琵琶。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

    2023年11月29日
  • 浑家是什么意思(农村常见的猪粪牛粪羊粪鸡粪)

    虽然猪粪,牛粪,羊粪,鸡粪都要腐熟才能使用,否则千万不要施在蔬菜上,以免伤根伤叶。不过农家肥种蔬菜很好,比使用化肥效果好得多,主要农家肥性能稳定,特别是结果蔬菜最佳。可能很多人对鸡粪不是很了解!如果你种辣椒和茄子第一年可以,第二年同种这块地就...

    2023年12月01日
  • 路氏(路氏最出名的人)

    路随(776—835年),一作路隋,字南式,魏州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御史中丞路泌之子。...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