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可告缗(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

1. 杨可告缗,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

汉武帝即便不是最能折腾的皇帝,但肯定是折腾时间最久的皇帝。

从登基当皇帝,他就开始折腾。有老祖母窦太后看着,也压不住。然后,就是终其一生,汉武帝始终在折腾的路上。

皇帝要折腾,到底折腾什么?

是对外搞战争还是对内搞工程,甚至扩建宫殿、大搞祭祀?这些都是表象,归根结底,就折腾一件事。那就是钱。

各种折腾,肯定跟钱有关系,否则就不叫折腾。即便是只搞政治斗争,也要关系到国家经济,就是关系到钱。只有跟钱沾边了,国家和百姓才能感觉到折腾。躲在皇宫里夜夜当新郎,只能能多生出几个皇子公主来。这种跟钱没关系的事情,就不叫折腾。

就汉武帝的折腾事迹,司马迁的《平准书》阐述的最为彻底。

登基伊始,还没亲掌政权,汉武帝就折腾进了东瓯国和闽越国的战事。然后,东瓯举国内迁到了江淮领域,具体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地区。后来,则是对闽越和南越的兼并战争,直接向南拓土到南海。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不久折腾了三个小国家吗?一年搞定一个不就完事了。但,这哪是什么一年、两年就搞定的。汉武帝是公元前141年登基的,而闽越和南越被灭,分别是公元前111年和公元前112年。所以,东瓯及两越之事,断断续续地折腾了几十年。

当然不会只有这么一件事。马邑之谋后,汉匈大战正式开打。这场大战争,终汉武帝一生都没有打完。一边打仗、一边拓土,卫青略河南地,于是城彼朔方;霍去病定河西地,于是城彼河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通过漠北大战,基本上把匈奴给彻底打残了。之后,虽然战争不断,但是跟匈奴之间已经没什么大战了。

折腾完匈奴,接着就折腾西域。张骞出西域之后,汉帝国出使西域的使臣,络绎不绝于整个丝绸之路。出使解决不了问题,就继续出兵搞战争。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上万里,远征西域,彻底把西域这地方的城邦王国给打服了。

北边是匈奴、南边是两越,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哪有这么简单。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开道西南夷,在灭国两越之后,又在西南和南越地区连年搞战争,拓土十七郡。同时,在东北一直打到今天的朝鲜,设置汉四郡。所以,你完全可以说,汉武帝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

这武功够牛吧。真的够牛。但雄主风骚、天下疲敝。大汉国库早就折腾了个底儿掉。农业文明的帝国财政,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哪怎么办?汉初就有卖官鬻爵的老办法,就是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

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

但是,这也不够。于是,只能搞财政改革,简单说就是收税。于是,推行算缗、告缗之令,直接向富人和商人收取财产税。有地要交钱、有车要交钱、有船也要交钱。国家也没空统计你家财产是多少,就让你自己报,报多了没事、报少了直接给你全部没收。而告缗令,就是发动群众斗群众了,谁揭发隐匿不报者,谁就能跟国家一起分钱。

而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

啥意思?酷吏杨可推行告缗之令,基本上,中产以上的富人,全被告了个遍。于是,大汉帝国就彻底没有富人了,大家一起变成贫民。

然后,还不够。那就搞货币改革。把铸币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由朝廷统一铸钱,于是汉武帝就开动印钞机死命造钱。但足斤足两地造钱太费劲,于是直接发行大额货币,以前一个铜钱当一文,现在则是当十、当五十的用。材料没增加,面值却涨了十倍。

再后,还不够。但是,中产之家抢成了破落户,商贾之人抢成了无产者,老百姓能抢得几乎都被抢遍了。这时候就该加征农业税了吧,也就是田租。大汉帝国虽然田租不高,但一直在收人头税,也就是口赋。所以,整体税负也不低,从田地里面,再怎么抢也榨不出多少油水。但是,不用担心,还有一伙人没抢,那就是诸侯王和列侯们。诸侯王和累世列侯们,可有的是钱。于是,汉武帝就盯上了这些人的钱袋子。

你欺负富人可以、欺负商人也可以,欺负老百姓更可以,但你敢欺负大汉的这些显贵吗?这些人可不是有钱的问题,而是有地位、有权力的一伙人,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不敢得罪这伙人。但是,汉武帝是个奇葩,非要从这些人身上榨出钱来。刚开始还树个标杆、讲讲道理。你看人家卜式,就是一个放羊的,还能捐出家产支援国家,你们也得意思意思。但,这伙人死活不意思。好吧!既然你们不开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于是,汉武帝搞了一个酎金案,一气免了一百多个侯爷。让你捐你不捐,那就给你留条命,其他的全部拿走。这就是汉武帝的霸气。

你别以为汉武帝只会抢富人、商人和列侯,对一般老百姓和穷人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没办法,国家就是缺钱,而汉武帝又不能过苦日子。所以,老百姓也得交钱。但是,直接加税去抢钱,这手段太LOW,而且也太费劲,容易搞出民变来。汉武帝的做法就是盐铁专营,要生产,就得需要铁器;要生活,就得需要食盐。对不起,这些东西,你们统统向我汉武帝花钱买。盐铁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多少钱也得买。于是,汉武帝靠着垄断经营又豪横地赚了一大笔。

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成了整个大汉帝国中最有钱的人了。有钱就不能消停,对外战争不能断、对内折腾不能止。于是,晚年的汉武帝又搞起了淫祀滥祭和求仙找药。又是整个天下的大折腾。

就汉武帝这么折腾,到底折腾了多少钱?这个钱你根本就没法统计。西汉百姓一年缴纳的正常税赋,最高也就四十亿钱。但这些钱肯定不够用了。不够用就得搞钱,而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搞来了多少钱?皇室收入达到了八十三亿钱。

而为了能搞到这些钱?汉武帝把富人给抢了、把商人给抢了、把百姓给抢了,甚至把诸侯王和列侯也给抢了。凡是能抢的人,汉武帝几乎全都抢了一遍,甚至有些人得抢好几遍。

这就是汉武帝的折腾。

但汉武帝这么折腾,大汉帝国为什么没亡国呢?

首先,国家是个活系统,没那么容易被搞死。活系统的抗打击能力相当强,根本就不是一个昏君、一个奸臣、一个错误就能搞死的。而大汉苦心积累了70多年,即便汉武帝死命折腾,也就一朝回到建国前,所以老百姓也不是必须得死。关键,汉武帝这个折腾是相当平均地折腾。隔壁老王家优哉游哉,而你家却被苛政搞到破产,就是这口气也不能咽,于是你肯定要揭竿而起。但是,你家不咋样,隔壁老王家还不如你家呢,你也就没有造反的冲动了。

其次,汉武帝打遍天下,无人能与争锋。汉武帝折腾了这么多钱,他都拿去干什么了?四处找神仙,浪费掉了很多。但也不是全用在淫祀滥祭上了。汉武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大汉边防军,这伙人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什么匈奴人、什么西南夷、什么两越,全都被摁在地上摩擦。所以,大汉帝国基本上就没有外患。对内也同样彪悍,别说酷吏有多牛,就说已经被折腾到精疲力尽的大汉百姓,谁还有精力去造反?同时,汉武帝对一般平民,特别是遭遇水旱之灾的灾民,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有的是钱,自己能拿出来玩高消费,当然也能拿出来救助灾民。反正整个大汉帝国就汉武帝最有钱。

第三,问题迟早会暴露,但暴风雨不会马上到来。汉武帝这么折腾,把整个国家都给折腾成经济破产。即便当时没有什么财政赤字,但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问题肯定会有。但问题并不一定在汉武帝时期就要暴露出来,至少不会激烈地暴露出来。汉武帝之后,大汉帝国真的遭遇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于是,盐铁之议,就是讨论国家的财政挽救措施。但这些都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汉还在鼎盛。

杨可告缗(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

2. 汉武帝是否摧毁了汉朝的经济?

因着汉武帝开疆拓土、沟通中西的功绩,很多国人对他满怀膜拜之情。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中国空前伟大强盛、自豪自信的时期,在不吝赞美之余,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那个“虽远必诛”的时代,对他的荣耀“与有荣焉”。

因为人类生存最关心的,无非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与言论自由,今天我们就以这三个话题为突破口,来看一看,假如大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人身安全。汉武帝是一位雄猜阴刻、穷兵黩武的皇帝,生活在他的时代,无论是王侯贵戚还是草芥之民,所过的都是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就上层而论,汉武帝猜忌群臣,因此被诛戮者比比皆是。

仅以百官之首的丞相来讲,在汉武帝在位54年间,曾更换过13位丞相,除1人托孤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者有7人,因罪自杀者有5人,而被免职的丞相当中,有2位最终也横死(窦婴、田蚡)。丞相得善终率还不到50%,其他官员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这四种算是到了“大霉”,即亡人(流亡在外之人)、赘婿(入赘到妻子家中之人)、贾人(商人)、奸猾吏民(被官府判定为投机取巧或不安定的分子)。汉武帝推行“实边”政策,这四种人全部在征发之列,需要无条件地离开赖以生存之地,远迁到杀机四伏、荒凉生疏的边疆,和平时期作为生产者,战乱时期则作为抵御外族的“肉盾”,其下场之惨无以言表。

就算你不是王侯公卿,就算你不在“四种人”之列,作为一介草民,你依然有沦为战争“炮灰”的危险。汉武帝推行穷兵黩武政策,却匈奴、灭南越、吞朝鲜、并闽粤、开西南夷、“凿空”西域,一连串辉煌战果的背后,则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

历次对外战争加上天灾人祸,到汉武帝晚年,帝国人口数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生活在这个时代,能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那简直跟中“六合彩”一样幸运。

财产安全。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财产安全也是种奢望。战争是一种极度烧钱的游戏,在武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等政策下,汉初六、七十年间休养生息、厉行节俭而来的巨大国库盈余,到了他的时代被挥霍一空。

为筹集战争经费,维持帝国正常运作,外加满足其骄奢淫逸的享受,汉武帝开始对民间大事搜刮,强令推行“算缗令”。所谓的“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其中的“缗”即一千钱,“算”即一百二十钱,一说为二百钱。

“算缗令”规定,无论大小商人还是普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只要手里有财产、车船等工具的,统统都要被强令征税。其中,商人每二缗征税一算,手工业者每四缗征税一算;不是三老(乡官,掌教化)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即跑运输用的双轮木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而又有车的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条船抽税一算。

财产税如此之高,难免会出现隐瞒收入和抗税偷税现象的发生,为杜绝这种现象,汉武帝又推行“告缗令”,鼓励知情者揭发他人隐瞒财产不报或自报不实现象,一旦坐实,朝廷不仅会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其戍边一年,而告发者也会获得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告缗令”一旦推行,各地出现争相“告缗”的大高潮。

经过“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记“重拳”,在肥了朝廷的同时,民间破产败家者比比皆是,情况之惨淡无以言表。《汉书·食货志》曾以沉痛的笔调写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产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凡手中有点钱的,都没有多少活路可言。

言论自由。一个盛世真正令人向往之处,往往不是什么“万国来朝”、“虽远必诛”的天朝气魄,而是要让百姓生活在免于恐惧之中,这必然要涉及到言论自由问题。汉武帝时期有言论自由?简直是笑话!汉武帝集大权于一身,为了控制言论,压制不同意见,曾颁布过骇人听闻的政策,将“腹诽”定为正式的罪名,犯此罪者往往会被判处死刑。

所谓的“腹诽”,就是说某人对朝廷某项政策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这就在主观上犯了“腹诽”罪。“腹诽”正式作为罪名而出现,是在大司农颜异受诛之时。颜异因对汉武帝准备推行“白鹿皮币”(一张皮币价值四十万钱,凡王侯到长安朝觐时都要购买,是一种变相勒索)有异议,结果被御史大夫张汤告发犯了“腹诽”罪,最终竟因此被处死。

“腹诽”罪一旦入刑,朝廷内外人心惟危,再不敢有对朝廷政策不认同的声音出现(“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见《史记·平准书》)。作为“肉食者”的公卿大夫尚且因惧怕“腹诽”罪受到处分,那么草芥之民对它的畏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只能无条件地拥护朝廷政策,如果有异议,打算沉默以对或闭口装哑巴,那也是要掉脑袋的!

汉武帝时期如此恐惧,在了解到真相后,你是否还有勇气生活在那个时代?

3. 汉武帝时期一直在对外征战?

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立志横扫寰宇、气吞八方,而汉武帝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点从他谥号中的“武”字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世人皆知他横扫匈奴的壮举,并为他“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所折服。不过,历史除了记载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以外,还为后人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汉武帝横扫寰宇的底气是什么?

要知道,在汉朝初期,可谓百废待兴、国力衰弱,《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是在汉武帝初期,汉朝国力就已经非常鼎盛,《汉书·食货志》云:“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同样是《汉书》当中的记载,但在两个相距不甚远的时期竟相差如此巨大,那么,在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这短短的数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从汉文帝到汉景帝统治时期,才是汉朝真正的盛世,因为他们缔造出大汉王朝最坚实的基础:文景之治。汉初社会动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覆灭教训,尊崇“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真正被发扬光大是在汉文帝以后,他作为偶然登上帝位的皇帝,却比大多数皇帝都要表现的更好。针对汉初的诸多问题,汉文帝作出一系列举措,在宫中他倡导节俭,杜绝奢侈;政治上他虚怀纳谏,广开言路,政治清明;经济上他推行“无为”,减少苛政,减轻赋税,与民休养生息,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汉文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汉朝的发展。

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臣晁错曾提出过在后世颇受诟病的政策:重农抑商。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后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农抑商,在汉朝时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贾谊提出农业是国家根基,应该把粮食贮存起来,因而为汉武帝留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盛景,而这便是他们为汉武帝所做的战略储备。

可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征讨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汉武帝有了打仗的底气,不过,光有文景之治却是不够的。文景之治的确为汉武帝缔造出一个富足而强大的帝国,但汉武帝时期的战争频率实在高的惊人。从公元前135年到公元前89年,汉朝从未断过战争,尤其是对匈奴的征讨,仅大规模战争就多达十五次,小规模战事更是不计其数。战争背后是高额的财政支出,仅是战后汉武帝对功臣的赏赐就用去黄金数十万斤,更不用说战争当中的庞大的支出,《史记》载:“是岁费凡百余巨万”。连年的战争将文景之治所积累下的财富消耗殆尽,而就在汉朝对匈奴战役进行到紧要关头的时候,汉朝却面临巨大的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为了击败匈奴,汉武帝只能进行改革,集中社会财富,补充军费。不过改革并不容易,“无为而治”为汉武帝留下一个富足的帝国,但也隐藏着诸多深入骨髓的致命隐患。汉初由于无为,与民休养生息,导致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地方豪强也趁机崛起,他们大肆敛财,兼并土地,许多农民被迫沦为流民或奴婢。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就揭露道:“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除了地方豪强,汉武帝还面临着强大的诸侯势力的威胁。针对诸侯割据的问题,文景二帝已经开始进行举措,文帝不断削弱诸侯权力,景帝更是听取晁错建议进行削蕃,并镇压了七国之乱。不过诸侯势大的问题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汉武帝时期诸侯依旧掌控着地方财政,严重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汉武帝为解决诸多问题,筹集军费而焦头烂额,而就在此时,一位神童却横空出世,为汉武帝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位神童,就是桑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他年少时聪慧机敏,十三岁时就入侍宫中,深受汉武帝重用。桑弘羊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推出一系列经济政策,而在这诸多政策当中,对汉朝影响最大的就是“盐铁官营”。所谓盐铁官营,就是指官府对包括盐铁在内的诸多领域实施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专门进行管理。通过盐铁官营,官府垄断了当时利润最大的几个领域,极大提高了财政收入。除盐铁官营以后,汉武帝还不断增加赋税,并新增算缗、告缗等针对商人的财产税,《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通过上述举措以及改革币制等方式,汉武帝将国家的财富集中起来,这才支撑起他横扫匈奴。因此,与其说是国家财政支持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对外战争,不如说是百姓支撑起了帝国连年的战争。

参考资料:

《汉书》班固

《史记》司马迁

《论贵粟疏》晁错

4. 汉武帝是如何维持战争开支的?

汉武帝期间,持续发动战争,尤其是对匈作战,差不多四十年兵戈未息。对了应对战争机器的运转,汉帝国不停地“吸血”填补军费无底洞。到汉武帝去世前,原来非常富裕的帝国,变成了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惨状。若不是他及时醒悟,停止了战争,汉帝国走向亡秦之路就是眼前的事!

那么,四十年的战争,汉武帝的战争经费哪里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文景之治的家底;盐铁专卖政策;算缗告缗政策;货币改革;卖官鬻爵。

文景之治积攒的家底

文景之治,是中国帝制时期第一个鼎盛期。根据《汉书》描述,文景之治四十年,汉帝国人口增长了四五倍,粮价跌倒十几文钱一石,太仓粮库立存放的粮食,层层积压,根本吃不完,每年大量腐烂,光是京师的库藏铜钱,多达数千万钱,根本花不完,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由于库藏的充足,汉帝国几次下调农业税,由最初的十分之一,降到三十二分之一。工商业的发展迅猛,税赋甚至都超过了农业税租。

这些家底,为汉武帝战争初期提供了充足的供应。汉武帝对外战争前十几年,基本上都是靠这些家底支撑,直到元鼎年间开始出现财政紧张的状况。

盐、铁、酒等国家专卖政策

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是汉武帝一朝最重要的输血管道,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昭帝时期,才开始逐步取消。

盐铁专卖仅仅是一个统称,它包括的项目,除了盐和铁外,还包括酒、茶等,基本上涵盖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开发类商品,如盐矿、铁矿,一类是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商品,如酒、茶、盐等等。

矿产类属于自然资源,无本万利的买卖,国计民生类经济容量巨大,获利基数大。这些项目由国家垄断经营,等于变相从民间资本手上夺利,因而这项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收到抨击。但它确实为汉武帝的战争机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算缗告缗政策

算缗也是一种从商人手中夺利的手段,是针对商人的“附加税”,自元光六年开始执行。主要的内容有:交通工具税,每辆车征税120钱,商人的车240钱,五丈以上的船征税120钱。

又征对商人和高利贷从业者,营业额每二缗(2000钱)征一算(120钱);对手工业者,每四缗(4000钱)征一算(120钱)。

如此高的税赋,导致众多商户逃税,想方设法瞒报。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汉武帝又推行了告缗,鼓励举报瞒报的商户,举报者可得到被告人的一半资产。

算缗告缗的实施,对富户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全国富户,要不被朝廷掠夺,要不就是被告发破产。这项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充实了国库,但对汉帝国经济的繁荣打击非常大。

基于这个政策的破坏力,连汉武帝也看不下去了,元丰年间停止了。

六次货币改革

汉帝国自汉文帝起,允许民间资本铸钱,采取市场机制,自然优胜劣汰,所以,汉文帝时期的钱币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状况。

铸币的利润是比较丰厚,比如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吴王刘濞,他就是依仗铸钱,使他富甲一方,连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都远远比不上他。

汉武帝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汉武帝重用桑弘羊,收回铸币权,由中央统一改铸五铢钱。

卖官鬻爵及赎罪政策

汉武帝后期,为了弥补军费的巨额开支,各种层出不穷的手段都用上了。国库耗光了,富商也被搜刮的差不多了,能生钱的项目也都变国营的了,老百姓身上也实在榨不出油水了。汉武帝又实行了纳粟拜爵补官,和赎罪制。

所谓赎罪,就是花钱顶罪,官民皆可。包括名将李广在内,几次花钱赎买战败的死罪,司马迁就是因为没钱赎罪,只好接受了宫刑。

汉武帝特地创造了一种“武功爵”,分为十一等,每等明码标价十七万钱,只要有钱随便买。有了爵位可以免除徭役,可以优先获得做官的资格,即使将来不小心犯罪,也可以拿爵位抵罪。就这一项政策,为汉帝国创收三十万斤黄金!

即便汉武帝花样百出的敛财手段,但相对于战争的无底洞,国民经济被各种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搞得频临崩溃。到了汉武帝末年,人口比初期下降了一半多,因为老百姓大量流亡,开始出现流民作乱的情况。

汉武帝意识到帝国面临生死存亡,这才下旨停止战争,着力恢复经济,又将汉帝国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5. 汉武帝时期财经政策调整的实行背景是什么?

一、历史背景

由于汉武帝连年不断的用兵,加上他兴建豪华宫殿,求仙封禅,耗费了巨大的财富,造成国库空虚、国家财政濒于崩溃的状况。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增加国家收入,他制订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政策。

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第一,盐铁官营。

盐和铁是古代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两种极为重要的物质,因而,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是获利丰厚的事。从战国到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不少人因此而发了大财,甚至富比王侯。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贩卖,私人不得经营盐铁,否则处以严刑。武帝重用精明能干的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3人主管盐铁官营事项,并在各郡县设立盐官和铁官,有效地保证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执行。盐铁官营实施的结果,为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对解决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改革币制。

汉初以来,币制混乱,私人、郡国皆可以铸造铁币,因而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铸出来的钱质量低劣,规格不一;另一方面,有的贵族官僚、富商大贾通过铸钱而富比天子,对中央构成威胁。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武帝下令严厉禁止私人及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完全收归中央,国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株钱,作为唯一流通的货币,以前私铸的钱币运往京师销毁。这样,币制混乱的局面得到制止,朝廷又获得了可观的铸币之利。由于五铸钱的面值与含铜量相符,大小轻重适宜,自武帝中叶起至隋代的数百年间,它基本上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第二,“算缗”“告缗”。

缗”是指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一千钱一串,称为一缗。所谓“算缗”,是指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了算缗令,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一百二十文),手工业主资产凡四千钱抽税一算,商人的车,每辆征税二算,对财产数量申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并没收其财产。由于商贾大多对其财产呈报不实,武帝又下达告缗令,重奖揭发者,明确规定,告发商人隐匿财产而属实的,可得到该商人全部财产的一半。当时,他任用杨可主管告婚事务,重赏之下,人们竞相告缗,告缗之风遍及全国,人称之“杨可告缗遍天下”。这样一来,全国中等以上的商人大多数破产,朝廷却因此而发了一笔横财。

第四,“均输”“平准”。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举的建议,实行均输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将各郡国输往中央的贡品,除部分供应京师需要外,其余运往行市高的地方去销售,卖得的钱交给中央政府。这样,既减少了运输的不便,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准”,即在都城长安设置平准官,统管各地均输官运到京师的货物,除供朝廷需用外,根据长安物价涨落的行情,“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达到平稳物价、增加朝廷收入的双重效果。

第五,汉武帝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尤其是他十分关注的对象。他起用徐伯等水利工程家,修建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有名的灌溉渠道,使关中大量的农田得到了灌溉。汉武帝还亲自指挥了黄河决口的堵决工程。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28)
地藏经读诵完整版(诵什么经都要诵补缺真言
上一篇 2023年11月21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 欧莎服饰(纳蔻女装属于什么档次)

    这个品牌诞生于2009年,主要为一些白领人士以及职场人士提供服饰。无论是任何场合,只要是在这个品牌中都能够选到中意的服饰。...

    2023年11月16日
  • 出身论(原罪说在教育学中属于遗传决定论吗)

    教育学中的遗传决定论是指遗传的决定性作用,而非全面决定;原罪说则是圣经信奉者认为每个人出生既已带着人类固有的罪恶。两者并不同属,相同点在均认为先天带来的,道理类似。不能混淆。...

    2023年11月21日
  • 春暖花开 海子(你希望这所房子在哪里)

    个人以为,诗人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正是对现实的一种困惑中无法解脱,故所以臆想或者幻化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奇异的意境,温暖自己落寞的心境。...

    2023年11月24日
  • 凉州词(凉州词王之涣诗意)

    诗意: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023年11月26日
  • 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山山的特点)

    1雁荡山是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山脉。2雁荡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其特点之一是山势险峻,山峰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此外,雁荡山还有许多清澈的湖泊和瀑布,水质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山上还有茂密的...

    2023年11月26日
  • 劳格数(劳格数详细讲解)

    劳格数是对数的一种表示方式。对数可以用log,ln表示。这类题目叫做定义题,就是定义一种新的规则或者运算,你按照他规定的来就行了,通常理解后比较简单。例如第一问,b=d(n),n=10b。那么d(10)就是说n=10,所以b=1,d(10)=...

    2023年11月26日
  • 宜的拼音和词语(良辰吉日还是吉日良辰)

    出自:春秋·孔子《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023年11月27日
  • 如梦初醒的意思(醒的部首偏旁是什么)

    3、醒组词:如梦初醒、提醒、昏迷不醒、清醒、惊醒、警醒、醒目、唤醒、半梦半醒、众醉独醒、醒豁、缓醒、醒酒、醒脾、醒面、醒茶、幡然醒悟、独清独醒...

    2023年11月29日
  • 反组词(反字加偏旁组词)

    成语解释:返:反回;回复;朴:未加工的木料;引申为质朴;归:返回、回归;真:天然。回复事物初始的自然状态。...

    2023年12月03日
  • 月光启蒙 阅读答案(江水郦道元中引用歌谣有什么作用)

    是不是五年级的《月光启蒙》,我也在上五年级,正好才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不知道你们老师算不算对!...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