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称号(为什么会有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这些叫法)

1. 皇太极称号,为什么会有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这些叫法?

清朝到底如何称呼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已经明确说了,宫中的太监、宫女们一般都称呼其为“老爷子”。虽然溥仪即位时只有三岁,但依然被称为“老爷子”!当然,“万岁”也是称呼之一,但溥仪似乎并没有提及“万岁爷”这个清宫戏中最常见的称呼,他说的仅仅只是“万岁”二字。用“老爷子”来称呼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似乎不应该是太监、宫女们临时才想起来的,他们恐怕也不敢这么给皇帝“起外号”!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溥仪之前的清朝皇帝,很可能也有“老爷子”这个称呼。只要是皇帝、那就是“老爷子”,溥仪虽然即位时只有三岁,但依然被称为“老爷子”便能够说得通了。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那么多称呼,而溥仪偏偏就记住了“老爷子”和“万岁”,至少说明这两个称呼是清宫中最常用的、对皇帝的称呼,不是吗?当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称呼,在正式行文中,对皇帝的称呼就多了,什么皇帝陛下、陛下、皇上、圣主……等等等等、还是非常多的。而是,这些正式行文中对皇帝的称呼都是在皇史宬存档的清宫档案中可以找到实物佐证的。

再就是著名的“老佛爷”这个称呼,其实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专属,“老佛爷”三个字其实是满语中“满柱”这个词的汉文翻译,有“佛爷”“吉祥”之意。起初这仅仅是一个满语词汇而已,后来被逐步固化、成了清朝皇帝的一个专属称呼,据说清高宗乾隆帝弘曆晚年就非常喜欢别人叫他“老佛爷”。换句话说,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其实是有些“僭越”了!因为在她之前,清朝只有皇帝才能被称为“老佛爷”,即便是皇太后也不能随便用这个称呼。当然,这并不影响慈禧太后用这个称呼,连皇帝都被她给软禁了,她还会怕什么“僭越”?

至于什么所谓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都只是一种俗称而已,在正式行文中,清朝对已故皇帝的称呼都是以庙谥形式出现的,即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高宗纯皇帝等等。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就曾经提到,自己被从苏联引渡回国时,心中一直在想一件事:“我临死前有没有勇气大喊一声太祖高皇帝万岁?”换句话说,溥仪对他的老祖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称呼就是“太祖高皇帝”,而不是什么“天命爷”。当然,庙谥也是可以拆开用的,特定场合下简称“太祖皇帝”或“高皇帝”之类也是可以的。但正式场合一般是不会直接叫什么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的。

即便是这种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这种俗称,一般也只出现在明清两朝。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实现“一帝一元”的,只有明清两朝。除了两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和去汗号称帝的清太宗皇太极之外,明清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而在此之前,一个皇帝是会有很多年号的,即便是已经在逐步“一帝一元”化的元朝,依然有部分皇帝拥有好几个年号。比如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他在位期间就使用了至顺、元统、至元、至正四个年号,试问他究竟该叫什么爷呢?更让人无语的是,至元这个年号元世祖忽必烈还用过!如果用年号来称呼皇帝,那么“至元爷”到底是忽必烈呢,还是妥懽帖睦尔?岂不是要乱套了?

再往前就更加无从说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夫妇换年号就跟换衣服似的,隔三差五就换个年号,那您说李治该叫“永徽爷”“显庆爷”……还是“永淳爷”“弘道爷”呢?李治在位期间总共使用了十四个年号!如果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究竟该用哪一个?难不成把十四个年号全部列出来再加个“爷”字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再明清出现“一帝一元”之前,无论官方和民间,都没有用年号指代皇帝的,因为皇帝的年号实在太多了!

皇太极称号(为什么会有顺治爷康熙爷乾隆爷这些叫法)

2. 为什么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

帝王的称呼中,以“祖”“宗”为后缀的是庙号。以“帝”为后缀的是谥号。

太祖往往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如题目中的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也有例外,比如杨坚,李渊,分别是隋唐第一位皇帝,但他俩的庙号不是“太祖”,而是“高祖”。这是因为,他们在建立王朝之后,尊自己的父亲为“太祖”。一个更近的例子,皇太极建立了清王朝,但他的庙号是“清太宗”,“清太祖”是皇太极父亲努尔哈赤的庙号,但努尔哈赤生前并未称帝。

我们的认知里还有一个错误,刘邦的庙号不是“高祖”,而是“汉太祖”,错误起源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这让后世人觉得,刘邦就是汉高祖。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刘邦谥号是高皇帝。对于汉朝帝王,人们更熟悉的是他们的谥号。所以严格来讲,应该是“汉高帝刘邦”,这也反映了这几种谥号,庙号,包括后面的“年号”更替流行的时代特点。

如果我们有兴趣拿起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看看最后的《我国历代纪元表》,这种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更明显了。

隋代之前,沿袭下来的对帝王的习惯性称谓以谥号为主,比如隋文帝杨坚比隋高祖杨坚更为我们熟知。

大约从唐代开始,我们又习惯性的以帝王庙号来称呼他们,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是我们对他最熟悉的称呼,但是他的谥号呢?不查查的话,反正我不太清楚。

大约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对一个帝王的习惯性称谓,又演变成了以年号为主。自此,大部分帝王一生仅用一个年号,所以纪年的年号又慢慢演变成人们对皇帝的习惯性称谓。大家都听过嘉靖,万历;雍正,乾隆这四位帝王。但是否对“明世宗”,“明神宗”,“清世宗”,“清高宗”这几个庙号感觉有些陌生呢?

欢迎大家关注我,我是爱学习的小虫子,希望与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3. 影视作品中的哪些常识性错误让你哭笑不得?

Bug1:“吃安眠药自杀,看上去很唯美”

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女配们吞服大量的安眠药用作自杀。

然而,她们演绎出用这种方式“自杀”特别多唯美,操作很简单,表情自然无痛苦,就真的跟睡着了一样。

可实际上,用这种结束生命的方法是最痛苦且最没尊严的。因为吃了安眠药后48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腹痛,口吐白沫等各种痛苦症状。

死亡的过程中是不断的承受着折磨,折磨到中间段时,会有无数次后悔自己吞安眠药的举动,但是药量一大,根本无力回天。

Bug2 :“宝宝出生时的模样,笑盈盈的”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有孕妇生娃的情节,新生儿抱出来时的模样让人大为震惊。

宝宝不仅很大个不说,还会对着父母笑,要么就是很乖巧地睡觉,不哭也不闹。

可现实生活中新生儿出生都是从“啼哭”开始,如果宝宝不哭,护士姐姐还会拍她的小脚丫,逼着他哭泣。

最主要的是,宝宝是在妈妈子宫中泡了九个月的羊水的,出生时都是皱巴巴的,哪可能那么的干净利落?

Bug3:“保大还是保小?居然有的选”

现代电视剧中,为了增强影视效果,营造冲突,总会出现一两幕“生娃孕妇难产”的急救场面。

医生会从手术室里面表情凝重地出来,询问在外等待的亲属:“保大人还是小孩?”

无论是亲属表现出来的绝情保小舍大,还是应付自己表现出来的母爱保小舍大,都曾无数次骗取我们的眼泪。

可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我国医院助产的基本准则就是“保大人”,一旦产妇因为妊娠或者生产而导致面临生命危险时,医院必须竭尽全力地保证母亲性命,除非孕妇强烈要求保小。

Bug4:“失踪24小时,经费才立案”

《亲爱的》中的一句台词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

其实这样的台词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提到过,他们给出的原因是“很多孩子是贪玩,并非被拐卖,24小时之内有可能会回家,没必要这么快去立案,给警方增添负担。”

可实际上,2010年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中,就规定了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不到18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公安机关就应该立刻以刑事案件立案展开侦查。

Bug5:“滴血认亲”

很多电视剧桥段中,一旦有人怀疑孩子并非自己亲生,就会使出“滴血认亲”这种方式去证明清白。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且没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任何两个人甚至是人和猪的血,都有可能会互溶。所以真的想要验亲,还是得相信科学,去验DNA。

总而言之,电视剧中有太多雷人的情景,真真假假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千万不要盲目跟从学习,盲目去相信。

同时也很希望导演们能够用点心,不要演绎出一些不合常理的桥段去误导观众,造成一系列不良悲剧。

4.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

汉朝的文帝武帝,那是谥号;唐朝的太宗玄宗,那是庙号;而清朝的康熙乾隆,那是年号。

至于说为什么不同朝代的皇帝,称号会不一样,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坏了,没法称谥号了。而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开始不换年号了,大家发现称呼年号比庙号谥号都更容易,所以后来就一直都称年号。后来明朝灭亡,清朝也把这个传统延续了下去。

想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简单来说一下,庙号、谥号和年号,到底都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号看起来是有点乱,但是其中的规律其实特别简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始其实什么都没有。比如说上古时期,三皇五帝那个时代,有谁听说过三皇五帝的庙号或者谥号是啥吗?没有!因为在上古时代,根本就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连单纯的姓名,都是刚刚出现。

在那个时代,姓名就已经够用了。

而接下来,到了夏朝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夏朝其实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称号,所以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夏太祖夏高祖之类的东西。而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直接称呼名字就可以了。比如说大禹在位的时候,或者夏启在位的时候。

整个夏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而接下来,到了商朝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商朝人特别迷信,特别喜欢崇拜鬼神。所以商朝时候的祭祀文化,特别发达,所以后来就出现了神庙或者先祖祭祀庙之类的东西。

而祖庙出现之后,商朝人就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之所以要祭祀先祖,肯定是出于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但是作为后代,如果每次祭祀的时候,都直接对自己家祖宗直呼其名,好像也不太礼貌。尤其是商朝的国王,每天祭祀的时候,老是对自己的祖宗直呼其名,实在是有点难受。

但是请注意,商朝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商朝国王,都有自己的庙号。

按照商朝的规矩,只有开国的国王,他们家的那位老祖宗,以及在历史上做出了特别大贡献的国王,才有资格被搬进庙里,经常享受后代的祭祀。这个规矩其实一直传到了隋朝,在隋朝之前,历朝历代其实都是这样,并不是每一个国王或者皇帝,都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庙号。

总之,庙号这个东西,是起源于商朝的。顾名思义,最开始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在庙里面进行祭祀。

而接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到了周朝,则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

商朝和周朝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从属关系。在商朝鼎盛的时候,周王室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周王室不是王,而是一个诸侯。而且当时周政权大概生活在今天的关中地区,文化和商朝截然不同。

所以,商朝能用庙号的时候,周国的统治者,因为不是王,所以他们家是不能用庙号的。没有庙号,周文王他爹和爷爷,也不能不拜祖宗啊!直呼其名,又不太礼貌。所以,当时的周国这边,就发明了一个叫谥号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从后世的角度,对自己祖先一生的功过,用一两个字做一个评价。这个字,就是谥号。因为当时周朝并不是统治天下的王族,所以谥号这个东西,也不是只有他们一家能用,周国政权下面的大臣也能用。

等到周武王干翻了商纣王,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之后,周朝觉得,商朝那套庙号的东西,好像也不太适合自己,还是自己那套谥号系统用着舒服。所以,周朝开国之后,就开始不再用庙号,而是用谥号了。

所以,周朝是没有什么周太祖或者周太宗之类的称呼的,只有周文王或者周武王,因为周朝根本就不玩庙号这一套。

因为周朝开国时期的这个选择,导致整个西周,再加上接下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都是玩这套谥号制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后来也都是用谥号称呼的,比如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的称呼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的谥号,也是后世给他们称呼。

所以,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其实没有人会真的叫他一声齐桓公,而是会称呼他为齐侯,因为齐国国君的爵位是侯爵。而如果真有人称呼他为齐桓公的话,估计齐桓公会气得要打人,因为这等于在说他已经死了。

而战国时代之后,接下来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更有个性。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之前朝代的那些制度,他是一个都不想用。所以后来,秦始皇就自己给自己定了个称呼,就叫秦始皇。而且秦始皇还规定,后面的秦朝皇帝,直接按数字排就行,直接称呼为秦二世或者秦三世就可以。

然而可惜的是,秦始皇设定的这套制度,只传了两代就没下文了。秦朝灭亡之后,汉朝紧随而来。汉朝开国之后,大家也开始想这个称呼的问题。

当时对于这个问题,汉朝的那些饱学之士,几乎吵翻了天,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后来刘邦想了想之后,直接拍板:有什么可吵的?直接全都用不就得了吗?

当然,秦朝那套制度,刘邦是不打算用的。大概是因为刘邦数学不太好,不太喜欢数字;也有可能是因为刘邦对秦朝心有余悸,觉得秦朝的大部分制度都有问题。总之,吵到最后,大家决定,同时恢复商朝的庙号制度,以及周朝的谥号制度,但是不恢复秦朝的数字排列制度。

打从刘邦这一代开始,往后的中国皇帝,就开始有自己的庙号和谥号了。当然,因为汉朝在庙号制度上,完全照抄了商朝的制度,所以汉朝的皇帝,也不是每一个都有庙号的。

既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庙号,那对于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又该怎么称呼他们在位的时代呢?所以后来,大家约定俗称,觉得还是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谥号系统,比较容易称呼。所以汉朝的时候,在称呼上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谥号称呼。

所以,后来我们称汉朝的皇帝,就全都称呼他们的谥号了。比如说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的谥号。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杠一下:谁说汉朝都是以谥号称呼的?那刘邦不就经常被后世称之为汉高祖吗?高祖不就是庙号吗?

高祖是庙号没错,但刘邦这个被后世称呼的高祖,还真不是他的庙号。

简单来说,这事得怨司马迁老爷子。刘邦死了之后,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汉朝宗庙里的牌位上,毫无疑问,肯定是要被立为太祖了。而接下来,在确定谥号的时候,他媳妇吕雉最后拍板,给他定了一个‘高’字的谥号。

所以,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刘邦的谥号,是汉高帝。而刘邦在汉朝官方史书上的称呼,叫做太祖高皇帝。

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纸,大家写东西都得刻竹简,挺费劲的。所以司马迁记载刘邦的时候,就没有称呼他的全称,而是从谥号当中取了一个‘高’字,从庙号里取了一个‘祖’字。这样,刘邦的全程,汉太祖高皇帝,就被司马迁老爷子省略位汉高祖了。

能少些三个字,总归是要容易一点的,所以后来,大家就延续了这个称呼。而在庙号体系当中,也有一个高祖的庙号,所以就导致后世很多人误以为,刘邦这个高祖,指的是他的庙号了。

但实际上,刘邦的高,指的是他的谥号。

不管刘邦这个事怎么掰扯,总之,整个汉朝的皇帝,全都是用谥号称呼的,这肯定没错。因为汉朝有些皇帝,根本就没有庙号,自然就不可能称呼庙号了。

而接下来,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武帝又搞出了一个新玩意儿,这东西叫做年号。当时汉武帝其实多半也是一时兴起,在此之前,大家用来纪年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皇帝的谥号加在位时间。因为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谥号嘛!再加上他在位的时间,很容易就能确定准确的年份。

但是汉武帝觉得,自己应该创新一下。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就把这个年份之前,加两个字,用来纪念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说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某一年大家在山西挖出来一个三足宝鼎,大家觉得这事是个好兆头,所以汉武帝就因此改年号为元鼎。

老实说,年号这个东西,刚出来的时候,真有点闹着玩的感觉。但有趣的时候,后来大家发现,用年号来确定时间,研究历史很方便,所以年号这个系统,后来也被后世皇帝继承了下去。

就这样,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庙号、谥号、年号,这三个东西都出现了。不过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朝,大家称呼一个皇帝,其实都是称呼他的谥号。因为按照规则,庙号这玩意儿,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的。而年号这东西,闹着玩的成分太大,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

唯有谥号,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

如此一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自然是最合适了。

所以,从汉朝到隋朝,大家都喜欢称呼一个皇帝的谥号,也就是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之类的称呼。

但是,到了唐朝之后,情况开始再次出现变化了。因为唐朝皇帝,直接把谥号给玩坏了。准确来说,是同时把谥号和年号都玩坏了。

这个玩坏了谥号和年号的人,叫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功绩,肯定是非常强势的,这点没有争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女性和男性,因为生理构造不一样,所以考虑问题的时候,很多地方就是存在很大差别。

在武则天之前,很少有哪个男人皇帝,会琢磨谥号或者年号这种东西。男人的思维往往比较直,哪怕当了皇帝也是如此,想的更多的可能是政治军事或者吃喝玩乐这种比较实际的事情。但是女性就不一样了,女性可能会更在意看起来好看,或者听起来好听。

所以,在武则天掌权之前,唐朝的前两位皇帝,李渊和李世民,谥号和年号其实没啥可说的。李渊最初的谥号是‘唐太武帝’,年号是武德;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唐文帝’,年号是贞观。

但是,等到李世民去世之后,随着他儿子李治登基,武则天成了李治的皇后,然后又以皇后的身份开始掌权,这些之前已经被确定的东西,就开始逐渐被玩坏了。

比如说在年号这件事上,武则天和李治这对夫妻,特别喜欢换年号。李治在位33年,换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换了10个年号!

不得不说,这对夫妻,真的很会玩。

非但如此,除了对年号下手之外,这对夫妻还对之前两位唐朝皇帝的谥号开始下手。以往所有朝代的皇帝,谥号基本上都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但是这两口子觉得,一两个字,已经无法形容自己老爹和爷爷了,得给他们不断加字!

所以,后来经过多次加字之后,李渊的谥号,就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就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样一来,如果还按照之前的称呼来说的话,那就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唐大圣大广孝皇帝!

太绕嘴了。

除非唐朝老百姓,人人都去学说相声,人人都去练绕口令。要不然的话,所有人都会觉得绕嘴。最关键的是,后来的唐朝皇帝,乃至唐朝之后其他朝代的皇帝,还觉得这套谥号标准很不错,把这个改革延续了下去。所以唐朝之后的皇帝,谥号一般都很长。

这就很麻烦了。

恰好从隋朝开始,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了。如此一来,就变成了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简单的庙号,一个很长的谥号,以及可能存在的一大堆年号。这样算下来,大家觉得,还是称呼庙号比较方便。

所以,唐朝之后,为了图方便,大家就都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接下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则又出现新的变化了。

明朝开国之后,因为程朱理学成了主流学说。再加上之前元朝的时候,元朝皇帝每次出天灾了就喜欢换年号。所以明朝的皇帝,习惯性认为只有出了天灾,或者国家出了大难的时候,才会改年号。

所以,明朝开国之后,绝大多数的明朝皇帝,都不喜欢改年号。比如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用‘洪武’这个年号。而朱棣在位期间,则是一直用‘永乐’这个年号。

而在明朝这个朝代,唯一一个例外,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情况比较特殊,他本来是皇帝,然后被北方的瓦剌人抓走了。然后被放回来之后,又做了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如果一直用一个年号的话,就没法解释他不在的那段时间里,他弟弟做皇帝的那段时间了。

所以,朱祁镇用了两个年号。被抓走之前用‘正统’这个年号。后来又做了皇帝之后,用的是‘天顺’。

而从朱祁镇之后,接下来所有明朝皇帝,都没有再改过年号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大家忽然发现,用年号称呼皇帝,好像比用庙号称呼皇帝更简单。

用庙号的话,基本上就是汉武帝、隋文帝这种称呼,是三个字,有时候还有可能是四个字。而用年号的话,两个字就可以了。比如明朝后面的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而且,相对来说,年号的普及性,其实要远高于庙号。因为年号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来纪年,所以老百姓是能用得上的。而庙号这玩意儿,基本上只有史书上才会出现,老百姓基本用不着。

这样一来,用年号指代皇帝,可就比用庙号更有优势了。不但字更少,而且大家印象也更深。

所以从明朝中期开始,大家就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后来清朝入关之后,也延续了这个传统。所以,清朝入关之后,所有皇帝都没换过年号。只有入关之前的皇太极,用过两个年号。但皇太极那个时代,还是明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们称呼清朝皇帝,基本上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了。

但实际上,这还真不是清朝皇帝进行的改革,而是他们抄了明朝的传统。真正让年号成为皇帝代号的,其实是明朝的皇帝。要是没有明英宗这个去过瓦剌的留学生,明朝所有的皇帝,也都是只用了一个年号。要是没有那场土木堡事变,估计后世称呼明朝皇帝的时候,也会一律用年号来指代了。

5. 清朝第一位皇帝叫什么?

假如是以“清朝”作为前提,那么关于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就应该是带领大清入关的顺治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

在此首先要声明,关于大清的“第一位皇帝”的概念,颇多说法交错,各人有各人的主张,这些异同只是一个“标准问题”,而不是“常识问题”,在不同的标准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人都可以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而接下来将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谥法”出发,来谈谈大清的“第一位皇帝”应该是谁。

从太庙的角度来说,努尔哈赤乃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清朝的太庙中,太祖皇帝乃是努尔哈赤,而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的“太祖”往往都会被人认为是第一位皇帝,那么努尔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吗?

假如仅从太庙的“供奉顺序”来说,努尔哈赤就是大清的第一位皇帝。

在努尔哈赤之前,女真还处于“分散”的状态,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个部分互相敌视,除了女真力量不统一,还有后来同样是大清贵族的“蒙古族”,当时也还是称臣于明朝,所以努尔哈赤的“开局”,是很难的。

努尔哈赤本身就属于建州女真,家里的父祖世代被明朝廷册封,所以努尔哈赤自己也是大明的一部分,后来因为父祖在女真部落的冲突中被杀,于是愤然崛起,这一崛起,竟是奔着征服天下的目标去的。

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努尔哈赤从没兵没马,再到一步步小规模的吞并,几乎都是以少胜多,最终征服了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而后努尔哈赤再以一统的女真力量去征服蒙古草原,从而又得到了蒙古的助力。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在赫图阿拉建立“金国”,这个金国在规格上只属于“汗国”,并非是后来的帝国,而努尔哈赤就是金国的第一任“大汗”,因为金国乃是其在名义上延续“金朝”的正统,所以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史称“后金”。

建立后金后,努尔哈赤大肆册封功臣和诸子,在没有秩序的情况下建立新的秩序,最经典的制度莫过于“八旗”制度,这可以说是整一个大清统治的根基,而八旗制度也是女真政权蜕变的一个证明。

从分散的部落,成为了一个国家后,女真的力量就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仿佛回到了当年完颜阿骨打所打造的“女真满万不可敌”的岁月,只要是平原上的对战,女真的骑兵几乎没有输的时候,就这样一路驰骋,直接威胁大明的边界线。

后来还因为大明的守城火炮还有袁崇焕延缓了努尔哈赤的脚步,并且间接终结了努尔哈赤的性命,可努尔哈赤虽然离去了,他所留下的一切江山财富却还留存着,他所缔造的制度,他所统御的民族,他所创造的奇迹,都为后来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清朝的追封中,努尔哈赤乃当仁不让的太祖皇帝,他也被视为是大清一切的开始,所以从庙号的角度来讲,努尔哈赤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帝。

从国号的角度来讲,皇太极是大清第一任皇帝。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在和代善有着明里暗里“争夺汗位”资格的皇太极被众人举荐为新大汗,这些举荐人里,也包括了他的兄长,被努尔哈赤生前暗示为继承人的代善。

皇太极也确实有过人的才能,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立即安抚了女真贵族不安的心,并且拉拢了自己的班底,在内部没有存在太多的问题后,皇太极再次将力量对准大明朝,继续征伐,踏上了努尔哈赤征战的路线。

在皇太极在位时期,这个政权发挥出了超强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在努尔哈赤手中发挥出的威力,而皇太极时期,才是大清真正在正面战场上压制大明的时期,这其中一个关键事件便是“己巳之变”,皇太极通过此次突袭,配合离间计,成功引诱崇祯处死袁崇焕,大明防线因此失去了强有的威力。

袁崇焕死后,大明山海关防线问题不断,加上崇祯的反复猜忌,内部朝政已经是一塌糊涂,众人离心离德,与此同时,皇太极在后金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他摒弃了努尔哈赤对汉文化极度排斥的看法,开始接纳汉人以及汉文化,而这一点,乃是后来大清能成功在中原过渡的关键。

公元1636年,这是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皇太极的汉人文臣们纷纷给皇太极讲解“正统之礼”,让皇太极一定要有一个正统的政权和身份才可以为未来夺取中原打下基础,多番思索后,皇太极决定建立帝国,规格和大明帝国一样,他也登基为帝。

因为大清在后金阶段,十分尚武,加上当时乃是贵族政治,所以皇太极便以满语(女真此时也被改称为满族)“战士”做为这个帝国的新名字,所以“清国”,也可以称之为“战士之国”。

这便是大清在入关之后的正式诞生,在公元1616年到1636年这段时间,是没有“清国”的概念,仅有后金的概念。

登基为帝后,皇太极效仿中原礼制、政治、官制完善政权,使得清朝廷在基本的运行上和大明相当,除此之外,清国的真正强大之处还是在于“八旗”制度,文武制度的相辅相成,让清国这个机器高效运转,加上大明国内部的农民起义,国运正在此消彼长。

在松锦大战后,明清两国的优劣势正式奠定,只不过皇太极此时也因为自己心爱之人海兰珠的离世而悲痛欲绝,在不久之后也驾崩了,公元1643年,后金的继承者,清国的开创者皇太极逝世于盛京,他的离去,似乎让大明上下都送了一口气。

因为皇太极的伟大付出,在给皇太极追封庙号时,众文人一致认为效仿汉文化,太祖之后便是太宗,因此皇太极乃是大清的“太宗皇帝”,可光从清国的建立来讲,皇太极就是大清的第一任皇帝、开国皇帝。

从朝代的角度来讲,顺治才是大清的第一位皇帝。

史学界对清朝的定义起始时间为1644年,不是后金所建立的1616年,也不是清国诞生的1636年,因为1644年发生两件大事:

一、大明都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尽,大明灭亡,大明朝结束。

二、大清入关,入住北京,成为新的中原之主。

而这两件大事中,大明朝的覆灭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史学界对清朝的存在时间算法,乃是在大明覆灭之后的时间中的,这就意味着在史学界的眼中,明清两朝并非可以视为共存,只能是传承关系,换句话来说,大明朝存在的时候,清朝的地位不被承认。

如此一来,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否能被认为“大清”的第一任、第二任皇帝呢?

若是以朝代为标准,他们二人的确只属于“割据政权”的领袖,并不算皇帝,所以在讲“大清”这个字眼的时候,究竟是“清国”还是“清朝”本身也很重要,假如以清朝为准,那么清朝的第一任皇帝,乃是入关之后顺治皇帝。

虽然顺治登基的时候年幼,大清的真正执政者乃是多尔衮,可顺治就是正儿八经明面上的皇帝,这个地位不可动摇,而且顺治在入关之后,多次修缮了明朝的皇陵,并且让崇祯帝入住了有帝王规格的陵寝,如此行为,是一贯王朝继承大统的做法。

不管是多尔衮执政,还是顺治摄政,他们都前后在中原让大清扎根,多尔衮的手段“残暴”,以“剃发令”来要求中原百姓的仪表要向满族看齐,这种强制的方法强行融合两个民族。

顺治的手段偏柔和,这或许与他与多尔衮有过节有关(多尔衮摄政期间,要求顺治称呼他为皇父摄政王),但不管怎么说,顺治后期,终会是把躁动的天下稳定了下来,成功地完成了过渡,不管是三藩的安置还是各地的反清热潮,都一一妥善处理。

或许也是因为顺治的早熟,上天显然对他不善良,在顺治二十多岁的时候,竟然让他在一次外出的时候染上了天花,公元1661年,染上天花的顺治在短短的七年内便爆发严重的病症,最终驾崩,在他临终前,安排了他的幼子玄烨为大清的新皇帝。

奠基有功无名:中原王朝的传统。

所谓有功无名,乃是指一个王朝的奠基者,他为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便去世后,而他的后世子孙才完成了王朝的构建,在王朝内部,他是有功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在“名气”上,却不如他这个完成王朝构建的子孙。

这种例子自古以来非常之多,例如不谈论东汉末年,只讨论三国,世人也只知道曹魏的开国皇帝是曹丕,却不知道魏太祖乃是“曹操”,再例如晋朝司马炎,假如不谈论三国的话,世人也只知道晋朝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却不知道司马懿乃是“晋高祖”、司马昭乃是“晋太祖”。

假如从庙号的角度来讲,曹丕和司马炎,都不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可是加入了“开国”的这个概念,他们必须就是第一任皇帝。

除了这两个政权以外,还有后世的隋朝和唐朝。

隋朝开国皇帝为杨坚,但是杨坚认为自己能当皇帝,都是父亲杨忠早已经打下的铺垫,包括给予他的身份和资源,所以杨坚追封杨忠为隋太祖。

隋朝的亲戚李家也是一样,李渊在建立了唐朝后,认为祖父李虎的功劳最大,乃是祖父奠基了一切,因此追封李虎为唐太祖,给予李虎最高的太庙祭祀规格。

这一系列情况,就是典型的“有功无名”,对于王朝内部而言,对于他们的后世子孙而言,他们是有名的,而且极受后人敬仰,但是对于王朝外部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奠基者”的名字和存在。

所以清朝也毫无例外,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只被视为“割据政权”的领袖,他们所带领的政权并没有完成真正的蜕变,所以他们只是“奠基者”,有着天大的功劳,可有名的,却还是入关的皇帝顺治。

这种现象并非是不好的,之所以存在,正是汉文化条理清晰的特点。

在政权的划分上,只有有了清晰的概念,才能有时间线,也因为有了时间线,所以有了“开国皇帝”、“奠基者”的区分,假如都混为一谈,那么一个政权的追溯将是没有尽头,就仿佛太庙追封一样,如果没有原则,那么就要无限追封,没有尽头。

对于后人而言,名很重要,可对于王朝内部而言,皇族的“祭祀”更加重要,清朝廷只要知道他们的太祖太宗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就足够了,给予足够的祭祀,这才是汉文化的核心,而在对外上,宣传顺治的开国皇帝形象又更为重要。

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只要他们在心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那么一切外在的形式,都应该为政治所用,向政治靠拢,名气只是徒有其表的,真正重要的,乃是江山天下。

结语:

从太庙、国号、朝代三个角度来看,“第一任”皇帝的标准大有不同,因此才说,这并非是是一个常识问题,不能说努尔哈赤是大清的第一任皇帝,这就是错误常识,这只是标准的异同罢了,并没有很固定很刻板的答案。

在后人的说法中,甚至还有康熙才是大清的“第一任”皇帝的说法,理由就是康熙才是清朝入关后,在关内登基的皇帝,而顺治登基的时候还在关外,并不是入关之后的皇帝,所以这里又被人加了一个“概念”,一个前提,那就是“入关之后”。

多标准才是文化的特征,这也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讨论任何一个历史问题之时,标准和前提很重要,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循环争辩,一切探讨,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共识中才能有结果和意义。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6. 有哪些金庸迷也没读过的删减情节?

金庸的小说主要经过三次修改,变化最大的当属连载版到三联版的修改,有许多情节被删除,真要写几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捡一些重要的说一下。

天龙八部

1、武林七尊

对于天龙八部,金庸一开始只准备写大理国的故事,因为世界观较小(可能篇幅也不太长),所以强力高手也出场的早,书中的顶尖高手是三善四恶,被称作武林七尊,也就是中原七大高手,四恶即四大恶人,三善是谁到最后也没说。南海鳄神岳老三是武林七尊出场的第一人,一出手便秒了香药叉木婉清、黑白剑史安等等,还有掌击巨岩打得石屑纷飞、长啸如群鬼夜鸣、刀枪不入等极具逼格的表现。

后面哪怕是修改了两次,岳老三还是有很多强力细节遗留,就是因为连载版设定他就是绝顶高手。

2、萧峰是三兄弟武功最强

关于萧峰、虚竹和段誉的强弱,金庸迷长期争论不休,然而在连载版中很明确萧峰是三人中武功最强的,在藏经阁见到扫地僧时,萧峰自忖虚竹和段誉都略逊自己一筹,这一筹后面补没补起来就不知道了。

萧峰心中一凛,【他生平从未遇过敌手,自忖以虚竹二弟招数之奇、段誉三弟剑法之精,比之自己尚自逊了一筹】,但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僧,功力显是比自己强过太多,既是他出手阻止,今日之仇是决不能报了。

3、丁春秋与叶二娘

叶二娘这个人物虽说无恶不作,但在不少人心里还有一个痴情的人设,然而在连载版的天龙八部中,叶二娘不光对玄慈痴心,跟丁春秋也有一腿。

忽听得远处一个女子的声音叫道:“春秋哥哥啊,我找得你好苦,你终于也来中原了,一定是为了我而来,我好欢喜!”这声音幽幽忽忽的飘来,却是十分清晰。段誉道:“啊,是无恶不作叶二娘!”丁春秋听了这声音,老脸显得颇为尴尬,双眼中迅速异常的闪过了一团杀气。

丁春秋对叶二娘一直缠着他叫“春秋哥哥”虽说有点厌烦,但在珍珑棋局剧情中慕容复要杀叶二娘除恶时还是出手救了叶二娘一命,少室山剧情里,虚竹知道了叶二娘是自己亲娘时,一度以为自己亲爹是丁春秋,着实吓了一跳。

此外,叶二娘在连载版堪称丧心病狂,说小孩是心肝宝贝,心肝最好吃,因此会将小孩开膛破肚,挖出心肝来吃,还每天吸一个婴儿的鲜血,活脱脱一个食人恶魔。

4、朱蛤神功和冰蚕异功

这是连载版独有的两大神功,朱蛤神功是北冥神功的前身,为段誉所有,是莽牯朱蛤和阴阳合和散在机缘巧合之下于段誉体内形成。朱蛤神功至刚至阳,为天下最霸道的武功,是直接抢夺别人的修为。冰蚕异功则为游坦之所有,游坦之吸取了冰蚕的至阴异毒之后,又得到了那本达摩易筋经,勘破了“著意”两字,机缘巧合下练成,与朱蛤神功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却是不是至刚至阳,而是至阴至寒。

书中还让段誉和游坦之对了一掌,可是对掌后,两人竟然就粘在了一起,而且无法分开。最后被萧远山和慕容博强行分开。

PS:连载版中游坦之的化名是王星天,后续的版本才改为庄聚贤。

5、人品不错,名至实归的南慕容

在后续的版本中,慕容复总给人一种浪得虚名的感觉,而在连载版中,金庸的直接定位,慕容复的武功与萧峰在伯仲之间:

萧峰虽然天生的勇武,遇到了这种亦正亦邪的功夫,却也颇觉不易应付,再加上慕容复的武功和他亦是在伯仲之间,每在要紧关头出手攻击要害,更感辣手。

此外,慕容复有很多高光表现,力逾万斤,精通少林七十二绝技,在珍珑棋局上,慕容复于五丈外用树皮落子,被苏星河评价为“这人武功之高,实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万仙大会时,以内力翱翔,旁白称其南慕容之名终非幸至,除此之外连载版慕容复还颇有侠义心肠,知道叶二娘吸小儿之血,想要挖了叶二娘的心来惩戒,不过被丁春秋阻止了,少室山上看见比拼内力险些同归于尽的游坦之和段誉,慕容复准备拼一条性命来救二人,不过萧远山和慕容博抢先一步合力化解了二人的比斗。

6、王夫人是慕容博妹妹,还是个武痴

在连载版中王夫人的设定是慕容博的亲妹妹,慕容复的亲姑妈,除此之外,王夫人还有一个武痴的人设,她跟慕容博父子关系不和睦是因为这对父子把更多精力用在复国而不愿意跟自己开创慕容宗。

王夫人“嘿”的一声冷笑,道:“小孩子知道什么?我早已不姓慕容啦。‘慕容宗’立不立得成功,跟我有什么相干?”玉燕道:“我知道的,你恨自己不是男子,否则早把‘慕容宗’建了起来啦,你怪舅舅和表哥一心一意想‘规复燕国’,没将武功放在心上。”

虽然王夫人的武功没有太多具体的描写,但初期的设定来看,王夫人是强于慕容复的(仅限于初期设定,后面改设定了),慕容复因为被冤枉杀死玄悲而上少林分辨,王夫人嘲讽慕容复的武功上少林不是送死?王玉燕也对慕容复十分担心,所以请求王夫人出手。这里来看王夫人是比慕容复强,否则慕容复去少林是送死,那王玉燕是让亲娘也跟着去死么?

7、弱鸡逍遥三老

首先是无崖子在三十年前就明确被丁春秋给超越了:

苏星河道:"你别以为他尚有一念之仁,留下了我的性命,那时我跟他说:'【丁春秋,你此刻的武功虽然胜过了师父和师兄】,但逍遥派最深奥的功夫,你却摸不到一个边儿。《逍遥御风》这部书,你要不要看?'师弟,本派所以叫做'逍遥派',便是从《逍遥御风》这部书而来。

然后是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武功、内力远远不及上缥缈峰时的虚竹:

要知他此刻身集童姥、无崖子、李秋水逍遥派三大名家之所长,功力渊深,招数精奇,实是非同小可,【纵然童姥等三人复生,内功武功也已远为不如】。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1、三国逐鹿

在连载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要比后来的三联版、新修版多,有辛弃疾、韩侂胄、完颜永济、胡沙虎,感觉金庸一开始是想把射雕写成类似三国演义这样三方角逐的故事,结果发现驾驭不过来,把金宋二线都砍掉,只留蒙古线,那些历史人物在后来版本就没在出现。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围绕完颜洪烈展开,完颜洪烈出使南宋时,勾结韩侂胄意图坑害辛弃疾,而金朝第七位皇帝完颜永济在连载版和完颜洪烈是铁哥们,在后续版本将完颜永济换成了虚构的完颜洪熙。

2、天下第一高手丘处机

看过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的都知道,这两部的顶尖高手都是很早就出场,并且袁士霄是陈家洛的师父,穆人清是袁承志的师父。而射雕的初版设定中,最早出场的一流高手丘处机就是天下第一高手,被称作拳剑武功海内独步、武功盖世、天下无双,还有当今第一位大侠的称号。从这点可以看出来,金庸在射雕的初期是没有想好五绝这个概念的。

丘处机

3、聪明伶俐的郭靖

在连载版中,金庸设定郭靖筋骨强健,聪明伶俐,首次看见成吉思汗跟哲别交战,毫无惧色,回去后说得眉飞色舞,救哲别时,哲别躲在草垛中,六岁的郭靖就知道欺骗追兵说看见哲别跑到西边去很久了,只是哲别的马被发现了,这才露馅。

李萍依著丈夫遗言,替他取名为郭靖。这孩子生得筋骨强壮,聪明伶俐,已能在草原上放牧牛羊,这在蒙古人原也不足为奇。

4、杨过生母

在连载版中,杨过的母亲并不是穆念慈,而是秦南琴。她是一个捕蛇女,原系广州人,因在故乡受到恶霸欺凌,随老父逃往江西,她还有两个哥哥。本对郭靖芳心暗许,却被杨康强暴,万念俱灰的秦南琴在铁掌峰山的一所道院之中打算自尽,被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救下,之后,秦南琴发现自己怀孕,坚强的她产下并独自抚养杨过,捕蛇度日,本以为一切都过去了,怎知金庸又笔锋一转,设计了一条毒蛇将她给毒死了。

5、一阳指和先天功

在连载版中,一阳指是王重阳的绝技,而先天功则是段智兴的武功,二人交换武学是王重阳把一阳指教给了一灯,一灯授予王重阳的却是先天功。

那书生道:"不错,全真教主师兄弟在皇宫里住了十来天,我们四人都随侍在侧。【我师将先天功的要旨诀窍】,尽数说给了重阳真人知道,重阳真人十分喜欢,【竟将他最厉害的一阳指功夫传给了我师】。

一阳指练习期间必须保持童子身,周伯通曾经说自己失了童子身,练不了王重阳的几门厉害功夫,在旧版中指的就是一阳指和纯阳指。

后来金庸似乎自己也把一阳指的传承给搞迷糊了,在神雕中但凡提及一阳指的传承,几乎都说是"一灯大师的一阳指",一灯但凡出手用的武功基本也都是一阳指,反倒是他本门的先天功到底威力如何让人无从得知,到了倚天一书里,成昆提及一阳指更是用"云南大理一派"的一阳指去形容,王重阳这个正经一阳指创始人,大家都不记得了。

6、降龙老祖洪七公

在连载版中,降龙十八掌完全就是洪七公的自创绝学,是他从易经中领悟出来,这版降龙也是各版中最难学的一版,耶律齐疑似完全没有学会,而且必须双手才能修炼,这也是郭靖没有教给杨过的原因。后来可能这门武功太受欢迎,金庸让萧峰也练了这门武功,由于天龙在射雕之前,所以洪七公发明降龙十八掌的设定只能改变,降龙十八掌成为丐帮镇帮绝学,到了新修版又成了萧峰将降龙二十八掌删繁就简变成降龙十八掌。

7、裘千仞控制官府,修炼毒功

连载版的裘千仞可谓野心勃勃,除了想要当天下第一外,多半还想着称王称霸,铁掌帮势力庞大,鲁有脚曾说铁掌帮先是结交官府,后来更是自己做了官府,连载版中裘千仞手下的某个帮众就是一个县令。在裘千仞的命令下,这个县令要求县内众人上缴毒蛇,蟾蜍等毒物,裘千仞用来修炼毒功,并且观察青蛙和蟾蜍的争斗想要根据此研究出欧阳锋蛤蟆功的破绽。

这些情节在后续版本中被删除,但一些残留的语句忘了删,比如欧阳锋说裘千仞通过掌上逼毒增强掌力,黄蓉激欧阳锋说害死南希仁的毒药除了裘千仞想来天下其他人也没有,还有鲁有脚说铁掌帮自己做官府,这些都保留了下来,但其实是有些不通的,毕竟这种东西在删除了上述情节后看起来很突兀。

8、九阴真经创始人

在连载版中,起初九阴真经是黄药师赖以成艺的秘笈,黄药师甚至还教过梅超风、陈玄风一些真经上的基础武功,描述上看,九阴属于奇门的范畴,但后来却又把九阴真经改成了达摩老祖所创。

不过严格来说,金庸写达摩创始九阴着实是口胡,九阴的经文传达的思想明显是道家的,还有梅超风问马钰、郭靖道家内功,从而提升了九阴的内功修为。

9、没有名字的欧阳克

欧阳克在射雕英雄传中戏份颇重,甚至超过杨康可称得上男二号,在连载版却颇为尴尬,没有名字,全书从头到尾用欧阳公子称呼他,到了三联版,金庸才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欧阳克。

10、蛇血增加内力

虽说蛇血增内力的开挂很老套,但是放在郭靖身上还是比较合适的,连载版中郭靖通过梁子翁大蛇的宝血增长了数十年的内力,因此他的内力突飞猛进,强过了像欧阳克这样的一流高手,加上性格符合降龙的要求,所以很快学全了降龙,这样是蛮符合逻辑的,想想后世的人学降龙多困难,多位丐帮帮主都学不全降龙,甚至耶律齐这种资质和功夫都没能学会。但从三联版开始,蛇血是否真的加内力已经存疑,新修版更是点名蛇血不能增长内力。

12、老女人、独眼李莫愁

在连载版中,李莫愁出场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在追逐陆无双和程英之际,与杨过起冲突,被杨过的宠物小红鸟啄瞎了左目。但李莫愁这个年纪作恶时段和黑风双煞是一样的,射雕中却没有丝毫提及,显然不合理,因此在后续版本中让李莫愁年轻了二十多岁。

ps:初版还曾提及李莫愁因和欧阳锋相处日久,不知不觉间受了他的熏陶,才导致性情大变。

倚天屠龙记

1、武学盛世

在连载版中,元末武学明确胜过南宋时期,元灭宋后,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抵抗官吏残暴,勉力自保,因此文事凋零,武学一道,反而更加光大,武功比起宋末更为精进。

元代中土沦于异族,百姓呻吟于蒙古的铁蹄之下,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抵抗官吏残暴,勉力自保,是以文事凋零,武学一道,反而更加光大。江湖间奇人异士,所在都有,比之宋末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之世,武功固更见精进,而惊心动魄,可歌可泣之事,也是书之不尽。

2、少年张无忌的性格

张无忌在连载版中聪明颇富心机,且心狠手辣,当谢逊讲到和空见的往事时,只有十岁的张无忌猜到谢逊自拍天灵盖的用意。当他听完了谢逊讲述自己与成昆的仇怨之后,无忌说自己记在心里,将来也要把成昆全家杀死,一个不留!

在武当山上,当张翠山、殷素素自尽后,张无忌拎着的匕首在厅子里转了一圈,把在场的三百多人每一个长相都暗暗记在心里,发誓日后要把这些全都杀了,张三丰对少年张无忌的评价是:“万想不到他小小年纪,竟是如此工于心计”。可惜的是,金庸毕竟不是在写龙傲天小说,结局不可能改变历史,推翻元朝夺得天下的是朱元璋,要让朱元璋取代张无忌夺得天下,这个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张无忌便不合时宜了,慢慢就改成我们如今所见到的优柔寡断的张无忌形象。李连杰版的枭雄张无忌的灵感大概来源于连载版。

3、周芷若的前世今生

在连载版中,周芷若是弥勒宗领袖周子旺的女儿,说起来也是明教的一份子,被常遇春救出。后来周芷若念念不忘当皇后也有她老爹的原因(周子旺称帝过,说起来连载版周芷若也算草头公主),结局时出家为尼,常伴青灯古佛。

4、谢逊和张无忌会降龙十八掌

在连载版中,谢逊机缘巧合学会了降龙十八掌的其中三掌,但是教谢逊掌法的人学得不到家,谢逊自然也学得似是而非,后来谢逊把这三掌教给了张无忌。倚天旁白称降龙十八掌在普天下掌法威力第一,丐帮第一高手传功长老学会了十二掌,并且练到了九成功力,和鹤笔翁对掌时掌力略胜鹤笔翁,但却不敌玄冥神掌的寒毒。

5、杨破天和成昆

阳顶天在连载版时还叫杨破天,是成昆和阳夫人的大师兄,看起来有点像翻版的令狐冲、林平之和岳灵珊。杨破天死前遗言看得怪怪的,不知道是脑子不对劲还是什么,跟成昆基情满满。

见那遗书上续道:“【余将以仅余神功,掩石门而和成师弟共处,地老天荒,再不分离】。夫人可依秘道全图脱困。当世无第二人负乾坤挪移之功,即无第二人能推动此无妄位石门,待后世豪杰练成,余师兄弟骸骨杇矣。破天谨白。年月日。”

6、毒害韩千叶的凶手

毒害韩千叶的凶手三版都不一样,三联版是哑巴头陀,疑似范遥,新修版的是西域老番僧,而在最初版本则是白驼派高手,估计金庸一开始想让欧阳锋后人也出场,但回头一想,欧阳锋亲儿子欧阳克没有后人,干儿子杨过的后人是黄衫女,白驼山又是一脉单传,于是不了了之。

老夫人金花婆婆中毒不深,可凭本身内力自疗。我一问起下毒之人,知道是西域白驼派一位极厉害的人物所为,和拙荆原无干系。

笑傲江湖

1、葵花宝典创始人

葵花宝典是笑傲江湖的重要的剧情线索,在在三联版和新修版中,葵花宝典的创始人是前朝太监,不少人脑补这个就是郑和。但连载版中,葵花宝典并不是太监写的,而是一对夫妻写的。

这对夫妻名字均不可考,但有人说,男的名字中有一‘葵’字,女的名字中有一‘花’字,所以合称‘葵花宝典’,但多半也只是猜测之词。这对夫妻初时恩爱甚笃,后来却因故反目。这对夫妻撰作‘葵花宝典’之时,年方壮盛,武功如日中天,反目之后,从此避不见面,而一部武功秘笈,也就分为两部,历来将那男子所著的秘笈称为乾经,女子所著的称坤经。估计金庸后来觉得夫妻写的武功要自宫练说不通,且情侣反目争雄的情节与王重阳、林朝英的故事雷同,所以才删掉。

2、林远图三大绝技

在连载版中,林远图除了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外,还有一百单八式翻天掌和十八枝银羽箭两大绝技,辟邪剑谱需要自宫才能练成,翻天掌和银羽箭总不需要吧?可是会这两门绝技的林震南武功还算那么渣渣,与常理不合,因此被金庸删除。

3、真君子岳不群岳不群的初设是真君子,这点在旁白里明确写道:

岳不群道:“余观主脚程快极,我追了半个时辰,没能追上,反而越离越远,便不追了。他青城派的轻功,确是胜我华山一筹。”他是彬彬君子,赢就赢,输就输,一派的光明磊落

除了这段之外,旁白还描写岳不群对刘正风之死十分惋惜,并且还明确写明岳不群的心理活动,他对林震南的遗言一个字也不想知道。

4、岳不群和余沧海各自练成本门几百年没人练成的神功

岳不群练的自然是紫霞神功,在连载版中,紫霞神功似乎是从葵花宝典衍化而来,有着“紫霞神功,入门初基。葵花宝典,登峰造极”的说法,被木高峰称作是各派内功之冠,是以又有‘王者功’之称,在华山派中数百年来只有岳不群一人练成。

余沧海练的则是鹤唳九霄神功,是青城派威力极大的武功,在青城派中同样是数百年来没人练成,甚至被江湖中人认为失传了,可惜金庸写到后面把这门武功忘了,在后续版本干脆删除。

5、朝阳神教是清真教门

日月神教在连载版中叫做朝阳神教,在令狐冲前往福建之时,曾遇到三个朝阳神教的教徒,他们不吃猪肉,令狐冲推测他们是清真教门。

那老者见到这只光鸡,说道:“店家,也给咱们煮两只鸡来,有牛肉便切两盘。”说的却是中州口音。店主人道:“啊哟,这可难了,眼下店里只有这一只鸡,这位军爷已经要了,牛肉可没有,蒸两斤腊肉好不好?”那老者皱眉道:“【咱们不吃猪肉】,好吧,有鸡蛋给炒一大盘来。”店主人道:“鸡蛋刚刚吃完了,真是不巧。”令狐冲心想:“【他们不吃猪肉,那是清真教门的了】。”

6、莫大惨死思过崖

岳不群邀五岳剑派的高手到思过崖观看各派失传的绝学,遭左冷禅率领的杀手埋伏,除了莫大装死外,其他人尽数被杀,但在连载版中,莫大也被杀死在思过崖:

便在此时,一名黄衫长老快步奔上峰来,走到仙人掌前,躬身说道:“启禀圣教主:在思过崖山洞之中,发现数百具尸首。嵩山派掌门人左冷禅、衡山派掌门人莫大均在其内,尚有嵩山、衡山、泰山诸派好手,不计其数,似是自相残杀而死。”

或许是金庸对莫大这个人物颇为喜爱,因此在后续的版本让他逃过一劫。

7、风清扬诛杀十长老

攻打五岳剑派的魔教十长老在连载版中是被五岳剑派设计困住,又破了五岳剑派剑招后,被风清扬尽数杀死,而且是杀的容易之极,像是捏死十只蚂蚁。但十长老那里又痛骂五岳是用了阴谋诡计才赢得,存在矛盾,后面就完全改成了十长老变成被活活困死。

8、风清扬的辈分

连载版中风清扬比岳不群大两辈,比令狐冲大三辈,是令狐冲的太师叔祖。像方证、方生这些,其实都明确写明了少林寺方字辈比岳不群辈分要大,但他们都管风清扬叫老前辈,缘由就是按照连载版各派论资排辈,风清扬确实比他们大一辈。另外,在梅庄剧情中,向问天给令狐冲冒充的身份是岳不群的师叔,风清扬的传人。这点当初我初看时就觉得不对劲,因为传播更广的三联版,风清扬是岳不群的师叔而已,他的弟子也就跟岳不群同辈罢了,其实就是连载版遗留问题,新修版金庸发现了这个问题,向问天编造令狐冲身份时说他是风清扬的小堂弟。

9、颇有智计、善于用药的岳灵珊

岳灵珊属于在后续版本大幅削弱的人物,在连载版中岳灵珊有个表现,从青城派手中救出了林平之,具体表现如下:

1.武功碾压青城派的贾人达;飞刀解穴神乎其技,看得青城派弟子目瞪口呆;善于用药,能把无毒之物制得和剧毒无异,也能使出让人“假死”的毒药,并以此瞒过青城派众人;沉稳冷静,任青城派众人旁敲侧击,就是不透露自己姓名;爱惜羽毛,点到为止,救下林平之,却绝不与青城派为敌。

正因岳灵珊在此处表现出的计谋和武功,使得林平之对她越来越怀疑,直到最后决裂时骂她“深谋远虑”,不过在后续版本删除了,对话却保留,显得极其不合理,因为三联版和新修版刚出场的岳灵珊实在看不出哪里比余人彦武功高得多。

10、曲非烟未死

曲非烟这个小姑娘古灵精怪,戏弄余沧海颇有点黄蓉的影子,在连载版中武功也算是不弱,还会魔教的绝技“百鸟朝凤”,虽然功力还不到家,但这门功夫让正派一流高手闻之变色,想来属于高深武功。这么一个不凡小姑娘,在曲洋刘正风死后就没了下文,显然是一个遗漏,而单独加一条故事线又比较麻烦。于是金庸在后续版本中削弱了曲非烟的存在感,很多武功表现给删除了,也没有连载版那么精灵古怪了,最后“辣手摧花”,让曲非烟死于大嵩阳手费彬的剑下。

碧血剑

1、幼年打虎袁承志

在金庸连载版初期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很喜欢让主角从出身到资质都有极其过人之处的,袁承志出场不过十岁,金庸就安排了一处袁承志打虎的情节。不过当时袁承志毕竟年纪幼小,也没学过上乘武功,这次打虎主要还是在山宗的倪浩帮助下完成的。

2、狗头军师宋献策

金庸三次修改有个特点,就是越来越符合历史,早期金庸的史学功底实在不行,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很可能仅限于小人书,也不知道金庸当初看了什么资料,在连载版中陷害李岩的居然是宋献策,到结局时还派了追兵追杀红娘子,在后续版本为尊重史实,将进谗言的宋献策改为牛金星,当然,有不少学者考证李岩是虚构人物,并不存在。

3、玉真子是李自成部下

由于在连载版中没有袁承志去盛京行刺皇太极的剧情,玉真子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上华山时,属于空降的BOSS,正如前文所说,玉真子上华山是奉了宋献策之命去追捕李岩之妻红娘子,因此他也是李自成的部下,闯军的一员,碰到华山三代聚会纯属倒霉,而在后续版本,玉真子成了皇太极招募的高手,在书末因武功大进自信心爆棚,想要单人独剑挑了华山。

4、霸气五毒教

在连载版中,五毒教远比后来的版本实力强劲,首先是教主何铁手的实力,和归辛树在伯仲之间,已然在黄真之上,其次五毒教一言不合就把武当掌门绑票,后续版本改为仙都派,这一改逼格大减,毕竟武当和少林齐名的中原两大派之一,仙都派一听名字就是不入流的门派。

鹿鼎记

1、武学奇才韦小宝

在连载版中,韦小宝是一名武学奇才,练功方法跟石破天类似,在跟海大富时,将他所教的大慈大悲千叶手一招一式全都记住了,而对于陈近南所传授的武功,韦小宝也没有本能抗拒,而是在不识字看不懂陈近南所给秘籍的情况下,为了不让老师生气硬练,甚至改练海大富留下的武功秘籍,以期武功精进,应付陈近南的考核,结果阴差阳错融合两门内功,成为“武学中从所未有之奇”,而且一身本事“不会忘记”,“和身子血肉相运”。

可惜没啥卵用,到后面还是不会打架,后续版本干脆把武学奇才设定删了,韦小宝只精通扔石灰和逃命用的神行百变轻功。在王晶拍摄的电影《鹿鼎记》和电视剧《小宝与康熙》中,韦小宝均武艺高强,都打死了冯锡范,可能设想源于连载版。

2、假太后一开始可能不假

我们知道连载版有一大特点就是设定多变,这一章的设定在几章过后可能就变了,其中关于假太后的剧情就是如此,在连载版中太后跟海大富的一战中有一段心理描写,是说今晚如果让海大富活着离去,他去跟皇上一说,自己全族都给毁了。如果按照太后是毛东珠的设定,真太后的一族死了关她什么事儿?她有啥好担心的,而且这里太后吃醋极其明显,显得她杀顺治的这些妃子不像执行任务,纯粹就是吃醋。

太后受伤不轻,心下骇怒交集,寻思:「今晚若是放了这老奴才活着离去,他去跟皇上一说,我全族都给毁了。那狐媚子在地狱之中得知讯息,也要喜欢得眉花眼笑。」她想起董鄂妃笑靥如花的容貌,怒气勃发,再也按捺不住,吹一口气,喝道:「今晚便跟你拚个同归于尽。」她以皇太后之尊,本来怎能和一个老太监拚斗?但形格势禁,已是不得不然。

3、茅十八是天地会成员

现行版本的鹿鼎记中,茅十八是一个江洋大盗,但十分佩服天地会,一直想要加入但没有门路,但是在连载版,茅十八本身就是天地会的成员,海大富抓他多少也是知道了他是天地会的人物。

茅十八道:「我……我………什麽天地会,我………我可一概不知。」他这人不善说谎,这句话声音极低,明知是谁也骗不了,突然间放大喉咙,说道:「不错,我是天地会的兄弟,咱们同心协力,反清复明,那有反投满清去做汉奸的道理?你既已知,那就一掌把我杀了吧!」

但后面茅十八是天地会成员的设定并删除,个人感觉是为了进一步的渲染陈近南和天地会,茅十八出场的表现其实不算弱,杀私盐贩子,普通清军军官,吊打一群布库武士,这样的人物对陈近南却佩服无比,就像见陈近南一面,想入天地会而无门,显得天地会和陈近南的格调更高了。

4、陈近南的龙卷罡气

连载版陈近南除了能让人血液凝结的凝血神爪外,还有一门龙卷罡气,海大富想要见识的也是这门功夫。

海老公道:「我问的是贵会大香主。听说陈大香主练有『龙卷罡气』,内功之高,人所难测,只可惜缘悭一面,我这下贱人,没福拜见陈大香主。」

5、神龙教疑似道教的一个分支

连载版的神龙教疑似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洪教主的教主宝训里也充斥着道家术语,这里看原文。

那青衣汉子继续念将下去:「幸遇明师指,抉破水中天。先教咱:守定玄阴,盘膝坐;调神理炁,除思虑,塞兑垂帘。次教咱:鼓动异风,搬运水火,守固真精,保定元阳,拨转天关。又只见:黄河水,滔滔逆流,从涌泉,灌屋闾,至夹脊,升上泥丸,过明堂,入华池,神水渐涨。下重楼,入绛宫,直至丹田。这才是,筑基炼己,从今後,住世延年。」那汉子念一句,众人跟着读一句。

后续版本删了这段,个人猜测是因为金庸多次写江湖人士大多粗通或者不通文墨,这一堆文邹邹的道教术语版教主宝讯,谁又听得懂。

6、双儿拳脚功夫已达一流之境

连载版提到双儿的拳脚功夫因为受到高人指点(何惕守),已经到了一流的水准,只是内功因为年纪太小,跟少林十八罗汉差得很多,其实这也满符合的双儿的定位,巴彦和皇甫阁上清凉寺时,带的那一群喇嘛双儿一个人就轻松解决了,后文也有苏荃认为双儿武功高强。

双儿被封的穴道已得少林僧解开,眼见韦小宝被擒,甚是惊惶,提气急追。她拳脚功夫因得高人传授,已与一流高手不相上下,可是毕竟年幼,内力修为和十八少林僧却相差极远。

7、归钟、归二娘三拳击杀吴六奇

归钟、归二娘击杀吴六奇一战,很多人因为二人以二敌一觉得他们不如吴六奇,但连载版这里很清楚,二人杀吴六奇仅仅用了三拳,参考一下郭靖在小黑屋以一敌三能抵挡数十招,白万剑面对石清夫妇联手能抵挡到七十招,吴六奇被三招毙命,说明归钟、归二娘联手武功是远不止吴六奇的两倍的。

据当时亲眼见到他被害情景的洪顺堂兄弟言道,只一个老妇和一个痨病鬼出手,便打倒了十余名洪顺堂的好手,三拳将吴六奇击得毙命,割了他的首级,对方自非冒名。

书剑恩仇录

1、陈家洛会降龙十八掌

降龙十八掌的最初设定是少林寺的绝学,这门武功被天镜教授给了陈家洛,和后来大家熟悉的降龙掌类似,书剑降龙掌也有很强的攻击力。

陈家洛道:"师叔,你传了弟子降龙十八掌,让弟子试演一下,请师叔指正。"天镜道:"也好!"陈家洛道:"白老前辈请!"呼的一掌横劈过来,【白振见来势凶猛,举臂一格,受了他一掌,不觉半个身子都酸麻了】。

可见金庸对降龙十八掌这门武功是多么的喜爱,在连载版先后有萧峰、郭靖、张无忌、陈家洛四位主角学会。

2、张召重以望远镜诱骗周英杰

周英杰就是铁胆庄周仲英的小儿子,年仅十岁,周仲英藏匿了文泰来夫妇引来张召重等人,碍于周仲英的地位,张召重等人不方便直接搜查,于是想从周英杰这个小朋友身上入手,在连载版中,张召重是以望远镜为诱饵,小孩子见到新鲜的西洋玩物不免动心,泄漏了文泰来的藏匿之所。

在后续版本,改为张召重激怒周英杰,少不更事的周英杰为逞能说出文泰来藏匿之所。

3、周仲英故意杀子

因泄露了文泰来藏匿之所,导致文泰来被张召重抓走,出于江湖义气,周仲英准备惩罚儿子,在连载版中周仲英是故意将周英杰杀子,可能金庸觉得这样对于正面人物来说过于残忍,于是在后续的版本改为误杀。

4、玉如意的故事

在杭州诱骗乾隆上当被捉六和塔的江南名妓玉如意在连载版中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玉如意从小和她表哥焦授是青梅竹马,后来有了婚姻,焦授因乾隆要攻打回部被征作壮丁,玉如意为了赎回情郎,只好低三下四给人唱曲配酒,成为名动江南的名妓。在红花会的设计下,玉如意诱使乾隆受困,得到了一千两银子。于是打算去回疆赎回焦授,却在半路上被官府的衙役抢得干干净净,还说要将她送给县令做小老婆,玉如意在夜里逃了出来,一路卖唱,无巧不成书,遇到了从回疆逃回来的焦授。

由于红花会劫了清军的粮饷,导致上下缺粮,焦授饿得不成这样子,两人在遇到余鱼同后焦授撑不下去死了,玉如意也自尽殉情,死前将一个包裹送给余鱼同,包裹里有佛教,余鱼同看了后一时间大彻大悟,出家为僧。

其实玉如意这个故事很完整,前后呼应,余鱼同出家的理由似乎也更充分,不知道为什么金庸删除,难道是因为焦授和玉如意是间接死在红花会手中?

5、陈家洛是于万亭的私生子

在连载版中于万亭与邻家姑娘徐惠禄是青梅竹马的情人,徐惠禄后来为豪势所迫,嫁给陈世倌为妻。因为乾隆的掉包事件,雍正暴死后,刺客执行雍正遗命,要杀陈世倌夫妇,于万亭潜入陈家救人,在徐惠禄房里连守半月,竟与徐惠禄私通,生下陈家洛。

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

1、文武双全的胡斐

在连载版中,胡斐真正文武双全,第一次出场即兴做诗一首,用钉子刻桌子上的。这里三联版不知道为啥删了,因为后文对善哉行这里拖沓了?还是单纯金庸觉得这诗不行?而且这诗对应了苗若兰的话,连载版大家认为胡斐来寻仇,并不是因为苗若兰骗人,而是两人合诗时诗里写的。

2、苗人凤吃了南兰的骨灰

在连载版中,南兰死后,田归农把她的骨灰和凤头珠钗送还给苗人凤,然后苗人凤当着田归农的面,用茶水倒入放骨灰的瓷坛中,伸手将骨灰搅成泥浆,如面粉般一口一口吃掉。

苗大侠忽然做了一件大大出人意料之外的事。他揭开瓷坛,提起茶壶,倒了半壶茶在坛中,伸手将骨灰搅成泥浆,如面粉团般一口口都吃了下肚中。”

7.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那么能打?

很多人对于谥号看不懂,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那都是马上过日子南征北战的猛人,偏偏以“文”作为谥号,是不是用错了?

非也。

谥号起于西周早期,所以我们就从西周开始查起。

1、

《封神榜》大家都熟悉吧。

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被囚在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又是送美人,又是送宝马,才使纣王龙颜大悦:姬昌这老小子会做人,行,那就回去吧,以后安分点,不然本帝还会翻脸。

姬昌回到周国,得到了被纣王坑苦了的众诸侯的支持,一顿操作猛如虎,把犬戎、密须、崇国都打趴下了,然后迁都丰京,又收拾了邘国、黎国,最后称王,这便是周朝的奠基人周文王。

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姬发继位。

周武王在老爹打好的基础上,任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贤臣治国理军,最后周国是兵强马壮,肥的流油。

与此相反,纣王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还在搞“酒池肉林”之类宴会,以“炮烙刑”找乐子,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周武王顺应民意,带着庸、蜀、羌等部族与八百诸侯在盟津誓师,然后浩浩荡荡地杀奔朝歌,在为牧野之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直接兵困朝歌,绝望的纣王在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点了。

周武王结束了商纣的统治,定都镐京,建立周朝。

周国一举从诸侯国蜕变成了王朝。

2、

周文王、周武王这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记住,商朝之前没有标准的谥号制度,只称帝号,比如帝尧、帝舜、帝禹,还有不争气的帝辛,也就是把自己玩完了的纣王。

有人看到这儿说不对啊,纣王不就是谥号吗?

纣可不是个好词,所以纣应该是周朝在谥号制度形成之后给他追加的恶谥。

周国,在商朝的统治下只是诸侯国,称王也就该叫周王,而没有具体的文武之分。

随着姬发击败纣王建立周朝,结束了帝时代,开启了王时代,这时肯定不能还用帝辛的编年史,得用周朝的编年史。

武定天下,文治百世,所以姬发自称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开启了周武王年间的编年史。

以严格的意义来说,周武王不是谥号,而是自称。

诸侯骑上马就是战将,下了马就是文臣,能文能武,那么怎么区分文、武呢?

我们看战绩。

周文王,征服周边小国,强大周国,成为周朝的奠基人。

周武王,推翻的商纣统治,建立周朝,成为中原的新霸主。

明白了吧?

只有为作为开国的奠基人或者开国建朝的王谥号才能用“武”。

3、

那么对不对呢?

有人说,我不信,你来说说秦始皇。

嬴政灭掉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他太狂了,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两个字都要占,于是自称“始皇帝”。

按照谥号制度,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谥号应该为“秦武帝”,不过没人敢去给“始皇帝”取谥号,拿他跟周武王比,小心脑袋搬家。

有人不服气,你来说说曹操。

三国曹操,谁也打不死他,最后还是病死的,也没有统一三国,但曹丕代汉称帝后,不是也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吗?

还是适合规则的。

4、

我们来看看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著的《逸周书·谥法解》对文武的定义。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文重在学识、道德以及治理之道,武重在开疆拓土平叛定乱,所以武为皇,文为相。

显然谥号制度完善在西汉时间。

刘邦逼得结拜大哥项羽告别虞姬放走乌骓马然后在乌江给了自己脖子一剑,最后成为大赢家,建立西汉。

但偏偏刘邦不守规矩。

统一天下,秦始皇开创皇帝的先局,刘邦自然不甘屈人之后,跳过“武”选择了“高”,复兴汉室功高至伟之意。

刘秀干掉了超前的改革家王莽,拿回了汉家江山,建立东汉,他可不敢跟老祖宗争谥号,去世后的谥号为中规中矩的光武。

谥号制度在东汉时基本已经确定,后朝大多照搬两种模式,但不是绝对。

其一以“高”开始,随着的必然就是“武”;其二以“武”直接开始。

南朝齐高皇帝萧道成,北朝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

隋朝杨忠谥号武元皇帝,唐李渊谥号太武皇帝,均以“武”开始。

5、

说到了唐明,也就该回答问题了。

在生的皇帝没有谥号,是去世后由继位皇帝追封而来,必须按照“高”或者“武”往后排,这也就是造成能打的皇帝取了个“文”谥号的原因。

李渊去世后,在位的李世民给父亲追封谥号“太武皇帝”,所以等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文治武功”的规则,唐高宗李治为李世民追封谥号为“文皇帝”,不能再用“武”字。

说个小细节,随着唐宋兴起的加谥之风,相当于给谥号穿了无数件衣服,到了明清时皇帝谥号高达二三十多字,让人看了头疼。

其实主谥字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前的那一个字。

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夺回汉家江山,这功绩跟刘邦没什么差别,所以又以“高”为开端,称为“高皇帝”,经过层层加码后变为了“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朝以孝治国,所以后来的皇帝主谥字又多了个“孝”字。

按照谥号规则,朱允炆的谥号应该为“明孝武帝”,但是被燕王朱棣赶下了台,下落不明,因此落了个“孝让皇帝'的谥号。

朱棣虽然能打,也得遵守规则,谥号只能靠后排,如果用“武”等于是暗示抢皇位的事实,所以明朝的“武”谥是空缺的,朱棣最后的谥号只能是文治的“孝文皇帝”。

6、

清朝又乱了一下。

制度还是明朝的谥号制度,但也发生了意外。

皇太极极有希望入主中原,因此最初为父亲努尔哈赤追封的谥号为“武皇帝”,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帝为其追封谥号为“文皇帝”,但到自己就尴尬了。

顺治帝是入主中原的第一帝,在顺治帝去世后,汉臣孙廷铨建议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高皇帝“,这遭到了拥护满清利益、专权的鳌拜反对。

鳌拜不能让后代忘了后金才是满清的奠基人。

康熙小皇帝没实权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鳌拜擅自做主将努尔哈赤的谥号改为“高皇帝”,并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法的“章”。

被鳌拜这么一折腾,“武”谥在清朝也没人敢用了。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能打,但“武”字谥已经给了父亲李渊,所以他只能用仅次的“文”字谥;明成祖朱棣能打,但按照谥号制度“武”字谥会落在朱允炆头上,关键皇位还是朱棣从侄儿手里夺过来的,为了避嫌,也只能用“文”字谥。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
真相大白(果珍陷害董小宛真相大白是哪一集
上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