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作品(2018年你在报刊上发表过哪些文章)

1. 铁凝作品,2018年你在报刊上发表过哪些文章?

若问本年度个人在报刊所发表的诗文,与读者和网友有何分享要义或要点?我倒想问《博览群书》期刊因何在2008年和2018年十年之间,先后两次刊发我画的同一幅速写像?以下就是实例分析:

李兰颂:《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

我编辑和注释家父著译四部十二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一不求全一一全集不全者普遍,二不拣选一一选集复选集泛滥;则是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作凡例。正要向出版社交稿时,恰逢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期刊迎庆出版发行第400期,发起寻找"美文高手""悦读书画家"两组400人并各写400字活动。我忝列其中应征以图文,是1983年7月31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为家父李又然画过一幅速写像;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竟成为绝笔。个中真意,有待揭示……

家父李又然1928年入法国共产党,属中国支部成员;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中央直接接收党员。抗日战争在延安八年,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解放战争在东北三年,担任文艺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执教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家父与我,我们父子与《博览群书》期刊,先前始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如胡乔木和许力以等,以及多次借《光明日报》暨《博览群书》的谈书论画之缘。于是有了作《一幅速写像和一连串故事》的投稿冲动,还找出样报和样刊为佐证:

@先前始于《光明日报》历次发稿

编注《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之初,我很容易找到了家父李又然写的《做你所愿意的一一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文艺报》1953年5月30日第10号总第87期)、《拉伯雷的作品》(《文艺报》1953年9月15日第17号总第94期)两篇稿。由于报纸比期刊难找,我主观地认为家父写的另外一篇也许与这两篇雷同,再找不着不找也罢。

幸亏坚持找下去。连续三篇(加前两篇)写拉伯雷及作品是学习更是传播,有系列大讲堂规模,似论文或讲义的手稿,此为其三:李又然著《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全文载《光明日报》(1953年9月27日第三版)。

再看样报该版之上:右上方,为当年由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的国际四大文化名人一一屈原、方斯华·拉伯雷、尼古拉·哥白尼、何塞·马蒂的画像;再就是,关肇直的文章《纪念波兰伟大学者哥白尼》,之后右下为,李又然的文章《拉伯雷的生平和他的和平思想》,左上方,是郭沫若为纪念屈原的题词手迹,之后左下为,叶君健文章《何塞·马蒂》。

这张《光明日报》样报,的确给我超大惊喜。不仅使我亲眼真真切切地看见家父李又然新一篇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顺利地编入其文集,更让我懂得一种因阅读而产生的一一不求甚解的编辑禁忌和一查到底的编辑修身。

至于我在《光明日报》上发文章,确与"光明"有关,是1999年10月1日,我写《国庆日,在世界屋脊》一文,介绍了曾带领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组成的眼科志愿医疗队,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作白内障人工晶体复明手术的难忘经历。

我恰在国庆节期间,在布达拉宫的正面和侧面,画了两幅速写。正面的一幅,我画的时候,聚拢很多的人来围观,目光灼人,使我兴奋!同时也使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再认识一一前一次熟悉医生和护士,是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437室,家父李又然住过那里⋯⋯

@在那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

国内外许多文史学家向我要家父李又然1949年10月1日之前的个人照片以刊用,我都无奈地吿知:民国时寸照只一张,为1928年赴欧旅次西贡与同行者合影截图。据我表哥叶琪冠说:我爷猜测我爸是共产党后担心家庭受累和我爸被抓,将其从小到大的照片都烧掉了。但,郑景康摄影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之李又然在最后一排最左一个的长发者仍清晰可辨,吴印咸照的,他只半个头。他在东北文艺工作团离延安合影(年月"日"字正下方者)、中共广西省委文艺工作团汉口合影(会标"大"字正下方者),很难认,太模糊。

然而,为家父李又然画像的人不止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次,投稿《博览群书》期刊,我忝列其中应征以图文,恰为这幅速写像:是1983年7月31日,就在晨曦初现、窗幔打开之时,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为家父李又然画的一幅速写像;他搞文字一生,为拙作题父示一一竟成为绝笔:"画得好,兰颂。没有学过画,就画得这样好,很不容易。真好,很不容易。/爸示。同仁医院/1938年7月31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家父用搓蹭颤抖的笔迹题写着父示,落款竟写成了"1938年",而决然不是"1983年"……

我画的速写和家父的题字,当时是用同一支线条墨迹呈松弛粗宽的碳素笔;起初只是为略过家父墨宝笔误,我用一种纤细的中性笔,又似白描般拓画了这幅速写像,自题"一个无神论者的最后的晚餐"。待原画由《博览群书》配文刊发,我才放弃拓画。得哈尔滨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孟飞评论,他看李又然速写像时写道:"北京同仁医院令尊病床上的速写寥寥几笔很传神:五官轮廓简洁精准,枯瘦的肩、一笔带过的输液杆、饭盆的勺和把上的三个铆钉,以及被单的质感,都恰到好处。这幅速写题材和画法都具有永久收藏价值。"

@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

家父将"1983年"写成了"1938年"绝非偶然!他在病榻上、睡梦中、晨曦里,一定在冥冥中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1938年3月10日,他到的延安!其间,李又然先后任中国世界语者协会延安分会执委兼宣传部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执委,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编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兼会刊《谷雨》轮值主编,兼任星期文艺学园、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国文并世界语教员。他最早翻译为诺尔曼·白求恩一行阅读的陕甘宁边区的世界语和法语介绍资料。首倡在中国女子大学开世界语课并亲自授课;与冼星海二人以男性教员身份被评为模范妇孺工作者,中央开大会表彰,毛泽东出席讲话。

家父多次单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二人多有长谈和书信往来。1941年8月8日,他向毛主席反映文艺界情况,积极促成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并在开幕式上发言。《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3第一版)"1941年8月8日,星期五:下午,李又然兴奋地告诉我,他去见了毛泽东,说了文协过去一些卑丑的事。毛泽东很为激怒,他慨叹着缺乏一个既懂文艺又懂政治这样一个领导人,他骂这现象,他妈拉屄的!毛知道他们在排挤我,说我容易吃亏,因为我不懂讲策略。毛把那次我给他的两篇稿子,托李带回来,他说应该注销。又说最近很忙,过几天再约我谈话。毛又介绍李去寻陈云和凯丰。"

而家父李又然在病榻上这一切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表现,在被我以速写像记录下来和他为我画他速写像题字成为绝笔的同时,也关系到《博览群书》创办者们,如胡乔木和许力以等,他们都为家父李又然与病魔在生命倒计时的抗争中给予了最大的精神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帮助!而这种精神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帮助又绝对是日常、量化和具体的,说应然与实然绝不为过,而所指与能指绝非虚言。旅法学者刘志侠说,这是有益的拨乱反正工作。

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全文首次刊载《新文学史料》季刊(1982年第2期·总第15期)。很快,就被《人民文学》月刊(1982年第7期·总第274期)转载,编后附记写道:"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指示将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由《人民文学》即时转载的就是胡乔木。

之后,该文多有转载,入选众多图书,其中之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一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一书,1995年5月22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教委、教育厅、文教办(教卫委)、文化厅(局)、新闻出版局、团委,北京、天津市教育局等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列为高中组阅读书目。

因家父李又然所在单位商务印书馆合同医院误诊,1982年8月5日,丁玲去大连工学院为毕业班学生讲话,在北京的陈明以丁玲名义致周扬信,希望对李又然的身体情况及处境给予关心;周扬先去医院、后去家里扑空,又于1983年6月13日亲笔致信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力以同志:转上李又然同志子女给我的信,他的处境十分可怜,请您转商出版事业管理局适当予以照顾。李又然同志的情况想您已知道了些,他是一个早年留学法国,曾经在延安多年的老同志。"安排家父李又然住同仁医院干部保健病房的就有时任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

丁玲在《中国》创刊招待会上的讲话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3日第三版):"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自然要缅怀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友。他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我们邀请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周立波等同志的亲属周海婴、张澄寰、韦韬、胡潔青、林兰同志。我们追悼柯仲平、萧三、冯雪峰、邵荃麟、田汉、赵树理、柳青、杨朔、郭小川、李季、吴伯箫、靳以、郑振铎以及刚刚去世的魏伯、李又然同志。他们已经不能同我们一起战斗了,但他们的功绩,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

@《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的由来

一开始,先读的《思痛录》,后得的"大屁股"。我以在中国作家协会春节团拜会上抓彩获得韩美林画作、由铁凝颁发《女人体》一事,联想当年家父李又然因在宿舍挂了张世界名画而被中国作家协会治罪,于是以此素材成稿,并由《博览群书》以《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为题,配以我画家父李又然的这幅速写像,在2008年第09期总第285期刊发(第15页至第21页)。先是新华社《现代快报》一整版转载,各大网站也此消彼长地转载至今,再就是责任编辑谭宗远传话给我,说《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表示以史料结构的散文扎实,读此文章十分解渴。读者人数永远多于作者和编者人数,400期的《博览群书》一路走来,没有一期是为窄众而不是为大众阅读的;我以此为基准,编注四部十二卷《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信奉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开篇立卷只在于厚入薄出。

读真话,据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第一版)其中《我所见的反右风涛》一章披露:"还有一个李又然,说是他的宿舍里张挂着许多裸体画,是道德败坏。我并没有去看过,但听艾青说:那是西方美术作品!若果真如此,以作家协会来提出这种罪状来,真是可耻透了!""难道我能够不批别人吗?不能。也得批。李又然的妻子刘蕊华在我们编辑部工作,别人贴她的大字报:警告刘蕊华,休想往边滑。我明知这完全是无理株连,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在那个果真就是任意贬损他人的抹黑时代成为笑谈以后,我则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200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人民大会堂东门进场)2222号请柬,作为刊发我这篇《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一文《博览群书》期刊的书笺而永久珍藏。

我竟然,如此这般富有仪式感地对待发表我这亦庄亦谐文字的《博览群书》期刊,也是亦忧亦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忧的是,近20年,家父李又然网上词条由200条增至20000条,从开始到现在错的多于对的。报刊书则不然,对和错好分辨,思考也更深刻;当时样刊《博览群书》寄我2册,光明日报社装修而我想多买没处买。喜的是,《博览群书》刊发《从祼体女人说到〈思痛录〉》之后,网上着实热搜一番;真是帮我寻到一种我所熟悉的题材和素材的体材收放方式、妥切表达、全新语境。我因此开《延安文艺录》博文专栏,被评为中国网络电视台年度十大精英博主之一。互联网+报刊书,我理解,图文的、声像的,平面的、视频的,都存在则表明一一媒体融合偏废不得。一如《博览群书》期刊,与手机APP作延展,新老读者见到,都会同样欣喜,阅读浏览更关注点赞。

铁凝作品(2018年你在报刊上发表过哪些文章)

2. 文学是什么?

当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文学就被赋予审美的本质。这一分离在中国完成于魏晋时期。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文学即审美,它和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等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我很喜欢曹丕的《燕歌行》,也很佩服他的《典论》。小时候听说的那个七步诗的故事,也并没有影响他的形象,相反觉得他比曹植多了一些政治家的权谋。文人的情怀和政治家的风度相结合,那才更有男子气概。

《三国演义》里称曹操是“奸雄”,传统戏剧里也总是把他画成大白脸,但是幸而他留下了一些名作供人传唱,所以戏文里的形象,并不能影响人们对他的敬意。最初喜欢曹操是因为中学时读到他的一篇关于农业的文章,具体内容忘记了,只记得一个忙于恢复农业、兴修水利的政治家的忙碌身影。

曹操的诗歌里,是建功立业的抱负,是老骥伏枥的豪情,是招揽贤士的气度,是忧叹黎庶的胸怀,读了他的《短歌行》、《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怎么也不能把他与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联系起来。

我渐渐对文学产生了一种崇拜。

曾经最令我敬佩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因为他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是因为他的《史记》的写成,使我们回首前尘的时候,不至于像走在黑暗的隧道中一样什么都看不清。如果没有他,之前的许多英雄,将真正被时间淹没,从此寂无可闻。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是司马迁赋予了那些先贤和英雄们新的生命。

而《红楼梦》成了我的启蒙读物,那是初三的暑假,曾经看不进去的那本书,忽然显示出他的魔力。我迅速沉迷其中,整天昏昏沉沉,自言自语,浑然不知身在何处。一口气看到82回,忽然觉得味如嚼蜡起来,人物言行变得怪异,在疑惑中抬头,才发现最近的两回已经是续书了,怪不得。

在《红楼梦》以前虽然也读过一些小说,一些诗文,但直到遇到他,我才变得如痴如醉,才觉得醍醐灌顶,从此,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这个世界。一切都变了。对那个消逝梦境的沉迷甚至导致了我性格的一些优点,和一些弱点,不知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后来渐渐接触到其他的一些作品,才把《红楼梦》看得如其他作品一样仅仅是一部文学读物。

慢慢走出来。其实并没有走出来。

生活脚踏实地又琐碎,可我仍然在另一个世界低头徘徊。年轻时对文学的爱好让眼前的世界更多彩,而人到中年依然躲到书里去,是不是只是一种逃避?

有时候忍不住想:人得多寂寞,才会愿意埋首故纸堆?

3. 为什么写作文老跑题?

对于写作文来说,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头痛的。因为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提笔就来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而我们不仅要认识和掌握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用得灵活,以及力求写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掌握审题、中心(立意)、选材、开头、结尾等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5个会写),那具体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会审题

1、审题的要素

其实对于作文的审题,很简单的,就是对作文题目进行认真的解析,然后在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学会掌握题目的各个要素:写作的重点 、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要求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审题是学习写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会审题

(1)学会审命题的类型:(全命题、半命题、命意、话题)

(2)学会弄清题目的意思;

(3)学会确定文章的体裁;

(4)学会确定写作的范围;

(5)学会审清题目中的题眼;

(6)学会审明题目的要求。

二、会写中心(立意)

1、学会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写作的中心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从题目中来寻找文章的中心。

如小学课文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美丽”一词,就是作者要强调的中心。而“我爱我家”和“妙趣横生的一堂课”中,这两个题目的中心又分别是“爱”和“妙趣横生”。所以,只要我们能把含有中心意思的词语,在文章中写具体和写生动就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了。

2、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确立写作的中心

我们都知道,在写作文的时候,无论你是写什么类型的作文,都要写得真实可靠,因为真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而且确立文章的中心也一定要用真情实感。所以,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自己对所写的事物的真实感受,更是可以让自己所写的文章真实可信,打动阅读本文的读者。

3、学会“以小见大”来确立写作的中心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很多琐碎的小事、普通的人物;或者伟大、传奇的人和事。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可以让人从我们自己所写的文章中,看到不平凡的东西呢?所以,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精彩,这就是我们在习作前确立中心的时候,需要反复考虑的事情了。我们还可以还可以从小事着手,从最熟悉的事件落笔,善于以小见大,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三、会选材

我们在经过审题和立意之后,就差不多明确了“任务”,也确立了我们所需要写的“主旨”和”方向”,所以,下一步就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来进行“选材”的时候了。

1、什么是选材

选材其实就是我们所需要写的文章的材料的意思,指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所选择的写作材料。它包括了根据主题的收集材料,和选择能够充分表现的主题材料。而我把这些要求概括成了十六个字:取材要广、选材要严、组材要妥、用材要新。

2.选材的要求和方法

(1)取材要广:说的是我们依据主题收集的材料越多越好,只有材料多了才能互相比较,从而选出最好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2)选材要严:选材,必须按照真实、典型的要求,严格选择材料。

(3)组材要妥:组材,是指写文章时材料的安排和组织。材料的安排和组织要妥当。

(4)用材要新:一个题目可以找到许多材料,那些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心灵震撼的材料才是恰当的材料。

四、会写开头

小学作文,无非就是这六大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应用文)。

而今天我们就先来说一说写人作文的五大开头和五大结尾吧!后面五类的作文有机会在和大家讲解。

1、开门见山

一开始就点明我们要写的内容(人、事、物),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然后给人一种直观、鲜明的印象。

如:说到夸夸我的同学,我想一定就是她了,我们班的班长,一个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学习能力都很强的人,她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悬念法

指在故事情节开头将后面的内容先作暗示或提示,而不马上解答。

如:我有很多的小伙伴,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我们村和我一起长大的小鸣,因为他对我的帮助让我终生难忘。

3、环境描写法

对环境和景物进行一番描述,能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文章主题。

如:每当下过雨,树林里都会长出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如雨后春笋一般,长得好快。这时,爸爸便会去采蘑菇。

4、引用法

引用名人名言、谚语、诗词开篇,往往能达到点明中心、唤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文采等效果。

如:引用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5、修辞法

运用修辞法开头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常用的修辞开头: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

如:巧用比喻:这是一双晶莹明亮的眼睛。它似一潭秋水,滋润我幼小的心田;又似和煦的阳光,融化我心头的冰霜。这是赵老师的眼睛。

五、会写结尾

1、首尾呼应

意思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接应。也是写作手法的一种。

如:这就是我要夸奖的同学,我们优秀的副班长,我一定会努力向她看齐的。

2、画龙点睛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结尾处用一两句话升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如:我喜欢我的这个好同学,真希望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一个班。

3、自然结尾

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这种结尾交待人和事的最后结局。

如:我的同学,我们都很喜欢她。

4、引用法

引用名人名言、谚语、诗词结尾,往往能达到点明中心、唤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文采等效果。

如:引用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恩情,永生难忘!

5、修辞法

运用修辞法结尾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常用的修辞结尾: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

如:巧用排比: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六、结束语

而对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来说:我们必须要做的是首尾呼应,其实也就是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怎么开头的就怎么结尾!

PS:@教育知识汇 ,90后教育工作者,热爱看书、写作,喜欢旅行、拍照。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留言!了解更多教育咨询。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4. 汪曾祺在文坛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问题:汪曾祺在文坛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评价他对文学的贡献?

导读

当代著名著名女作家、小说家王安忆在她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她曾经请教一位老人:“短篇小说是什么?”他回答:“短篇小说就是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她又问到:“长篇小说是什么?”,他答道:“那是把不必要的话说出来。”

王安忆如是说:“这位老人年轻朋友特别多,他不会教诲你,但却会时不时谈到他对文学的看法。他很天真,也很可爱。”

他就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

他生前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何许人也?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个元宵节(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一个旧地主家庭。

他的祖父是清末一名文职官员,父亲多才多艺,而且很有生活情趣,擅长绘画、弹奏、爱打拳、会烧菜、而且能治病……

汪曾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慢慢成长,他耳濡目染,在童年时代便学习古文,能诗能画,小学时每次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

据他的散文中记述:汪曾祺十岁左右就学会了抽烟、喝酒,每次父亲喝酒时也给他满上一杯,抽烟时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儿子一根。更为奇葩的是汪曾祺十七岁初恋,暑假时在家写情书,父亲就在一旁边看边瞎出主意。

所以他自己也承认:由于深受父辈影响,汪曾祺从小养成了随性、自由、乐观、淡泊、豁达的性格。这种独有的性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汪曾祺的文学成就,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以及书法字画,美食烹饪等也有深入钻研。他的作品涉及广泛,丰富多彩,其主要有以下方面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剧: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到处洋溢着“伤痕文学”反思风潮,似乎有一种不反思不成文的社会现象。

然而汪曾祺的文学作品,犹如一股清流,他的文章无疑开拓了“主流文化”之外的“中国小说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推动了之后的“复兴文学”创作历程。

我认为他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将文学还给文学,将生活还给日常生活”。原因是他的作品清新而自然,风格颇似名士派。

人所共知,他师从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他的小说和散文有沈先生的影子,但与老师相比其“世俗性还要更强一些”,其“回归生活的气息”更加扑面而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真正要说熟高熟低,还真是不好比较,因为好的作家不是唯一的。

@兵法天下 如是说古人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曾经的文化大家,我们没有“梁山好汉排列座次”的必要,但是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是非常特殊的,有着及其浓郁的个人风格,闭着眼睛你都能辨认出他的味道,都能听出其独有的旋律。在80年代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宏大叙事为主流的时期,汪曾祺的作品,例如《受戒》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文学内含确实与众不同。他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的横空问世,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带有革命性的,虽然不是正面开拓,带有一定的边缘性。那个时期我觉得只有他的作品,让文学回归到了文学的高度。汪曾祺的文学贡献倘若我们用传统的文学理念去理解汪曾祺的话,显然有点狭隘和文人的“小家子气”。因为小说绝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就是传统的“明清小说”和现代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清小说大多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现代小说是从“五四”而来,作者更多着眼于民间,拉近了与寻常百姓的距离,更加生活平民话。汪曾祺的作品平易近人,绝非“之乎者也”的士大夫语言。他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非常重视民间的口语。这一点与“人民文学家”老舍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来自一个文人远大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从民间最朴素的人的身上,在道统最疏离的地方,体现出最宝贵,最有意思和最美丽的灵魂。

【温馨提示】

兵法天下诗词,尊崇原创,不忘初心。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认可,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分享这一话题。此文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5. 王蒙的故事?

王蒙八十自述

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就一气儿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60年风风雨雨的文学生涯。今年,对作家王蒙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本月,他的《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如此写道,“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的未来。”

“我还得按活着来计划”

在王蒙的家里,挂了两位女性的照片,有与新婚妻子单三娅的合照,也有去年去世的王蒙亡妻崔瑞芳的照片。事实上,就在王蒙迎来文学创作60周年这一特别重要的时刻,他在暮年又迎来自己的一段幸福姻缘。

对于自己的这段情感,王蒙没有回避,“去年春天,瑞芳去世以后,对我打击非常大,我万念俱灰。”但他说,有一点还很清晰,那就是“我还活着,我还得按活着来计划”。

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见钟情,他18岁,她19岁,两个青春年少的人相遇的幸福,在新书《王蒙八十自述》中有了细腻的呈现。当他和瑞芳漫步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时,“幸福得如同王子。”俩人一辈子幸福相伴走过近60年。当面对妻子的离去时,王蒙说:“恰恰是我从很年轻时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种脆弱,她走后我过的是很孤独的生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时候,在朋友的关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单三娅,“高龄丧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龄又很难找到另一半,人的状况都太不一样,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没有让悲哀的生活一直继续,他决定和单三娅结婚,重新过“活人的生活”。

对于自己坚决迈出再婚这一步,王蒙没有忘记小小总结一把,“我有一个特殊的感觉,我这一辈子小事犹豫、掂量,爱推敲,甚至会自相矛盾,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凭直觉,敢于做出决定。”

小木箱里发现《青春万岁》手稿

“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目前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作为其60年文学生涯起点的《青春万岁》珍贵手稿首次进行了展出,而就在一年前,这份手稿还不知去向。

原来,《青春万岁》手稿是被崔瑞芳仔细珍藏在了家中的小木箱子里,王蒙是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它,“我的很多东西都没了,信件、日记,包括我和瑞芳的通信,我在‘文革’中全都烧了,但没想到瑞芳把《青春万岁》原稿一直保留了下来。”

《青春万岁》最初是写在片艳纸上的,那是王蒙在北京市东四街道团工委工作时的办公用纸,这种纸很薄、很脆,一面是光的,另一面是毛的,“后来我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试验性文字。当时不敢告诉别人,怕人家觉得我工作不够安心,一心想当作家。”过了一年,小说写完了,王蒙这才告诉了大家。

写书的决定其实很突然,王蒙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1953年,我看到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人们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热情高涨,我觉得应该写本书。”王蒙从小喜欢语文,也喜欢数学,但他意识到在工作间隙做数学研究的可能性小,走文学这条路应该有戏。

从创作《青春万岁》至今已60年,回首这60年的文学创作,王蒙感叹,选择了文学,曾经的坎坷、失败、痛苦,反倒变成了最宝贵的财富,“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王蒙也坚信,如果一个写作者一辈子没有坎坷、挫折,整天瞎编,整天吹牛,“你说读者还会喜欢这个人吗?他还有词儿可写吗?读者瞅到你的嘴脸都烦你。”

文学创作在王蒙这儿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最新一期《十月》、《中国作家》杂志分别首发了王蒙长篇新作《烦闷与激情》各三章。这部作品综合了王蒙的人生感悟,是箴言警句的集纳,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虚构的人物,是浓烈的思想。

做“阳光男孩”学到老

在新书《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写道:“到2013年10月,我满79岁实足年龄,按照中国咱们本土的习惯,可以毫无迟疑地自称八十老翁了。”这位八十老翁在书中披露,作家铁凝曾特别送他 “高龄少男”的称谓。铁凝觉得王蒙在古稀之年,还像个少年人一样对什么事都感兴趣,都跃跃欲试,真的不像是个老人。

生活中的王蒙的确和他的同龄人不太一样。王蒙手举着儿子买的苹果手机讲起了自己的“掌上时代”。从最初打电话、发短信,到现在微信、彩信样样都能来,“我就觉得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很有意思,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个事情本身,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英语、德语、俄语、法语、日语、波斯语,王蒙都自学过,发音也过得去。王蒙揭秘道,他不是专门的翻译家、外交家,但学习不同的语言,让他觉得生活越来越可爱了,对生活的陌生感、距离感越来越少了,“大街上都是人,你和谁都没有距离,你写出小说来多有把握呀。”

一位德国汉学家翻译了王蒙大量作品,但他完全无法理解王蒙当年曾被打成“右派”这段经历,“你怎么能够忍受这种状况,如果是我的话,要么自杀,要么发疯。”而王蒙有自己的想法,“与其发疯、自杀,还不如自己好好学习,做个‘阳光男孩’。”说这话时,满屋洒满了阳光,作家王蒙的笑声让阳光变得更温暖。

6. 成年人读的关于母爱的书?

1、《母爱真可怕》

许常德

内容简介

母爱在每个家庭中都随处可见,并起着关键作用,但一个母亲或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也许当事者并不清楚,只有了解“母爱”的误区,了解家庭教育的误区,才能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能彼此尊重、善待。

2、《立》

池莉

内容简介

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的经历,一部饱含母女深情的大爱之作,继《目送》后,又一部跨两代人共读的成长之书。本文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即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3、《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

内容简介

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

4、《伤心者》

何夕

内容简介

《伤心者》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这种盛况至今未被超越。许多读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看了《伤心者》,不哭的话,正常吗?科幻承载了太多儿时的梦想,当那时的少年郎乳臭褪尽时,我们的来时路和即将前行的路上还剩下多少曾经的期待?有时候,探索意味着孤独,疯狂意味着青春,而每一次的伤心,或许都值得回味和珍藏。

5、《妈妈可不可以等等我》

六沐雪

内容简介

书中讲述的是果儿爸为救女儿葬身车轮底下,果儿妈为保住女儿漂亮的眼睛瞒着女儿为她做了活体眼角膜移植。蓝果儿从上大学的那天起,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对爸爸的愧疚换算成双倍的孝心,努力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结果任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凉故事。

6、《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美]威尔施瓦尔贝

内容简介

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的故事。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之后共同探讨做准备。后来便有了两个人固定的读书会,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包括勇气、信仰、孤独、感恩,最终这对母子可以真诚的交流死亡有关的话题。

7、《第八日的蝉》

[日] 角田光代

内容简介

叙述经过不伦之恋的女子因缘际会所纠缠出的亲子关系,彷佛真实事件还原,令人重新省思人生的意义。作者写出了女主角希和子对薰的母爱,也写出了毫不知情天真成长的薰的可爱。希和子一心只盼与孩子生活,不想分离,她一方面有“一定逃不掉吧”的预感,一方面又有“能得到上天庇佑吧”的念头,故事就在这两者间摆荡,令人提心吊胆地发展下去。

8、《蜜蜂的秘密生活》

[美] 苏·蒙克·基德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一个四岁的白人女孩,在与父母的争执中不小心拣起地上的枪,突然枪走火,把自己的妈妈打死了。她的父亲粗暴简单,小女孩心灵背负重压。几年后,她踏上了流浪之路。一个由三个黑人同胞姐妹组成的黑人家庭收容了她。在这个家庭中,小女孩心中的阴暗情结得到了救赎,得到了疗伤,生命重新被点亮,找到了自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爱。

9、《来一斤母爱》

孙宇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情。母爱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最伟大的爱,从开始生命这趟历经坎坷的旅途的时候起,母爱便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即便每一个孩子都曾对母亲这般依赖、叛逆、疏离、并最终回归,母亲对孩子的爱却从未改变。

10、《奇迹年代》

[法] 安妮·罗尔·邦杜

内容简介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从高加索地区偷偷来到法国的十二岁男孩在路上与一直陪伴他,鼓励他的葛洛丽娅·波希米亚失散了,多年来男孩一直在寻找这个心胸宽广的女人,最终通过法国驻第比利斯大使馆,找到了葛洛丽娅,同时知晓自己的身世之谜,这个谜一直被隐藏在一连串精心编织的谎言背后的故事。

7. 冰心得过哪些奖?

冰心获得过国家级雪松勋章。她因翻译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作品,1995年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3)
八年级下册英语书(八年级下册英语书6页和
上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相关推荐

  • 孔子老子(孟子老子孔子之间的关系)

    1、老子和孔子同是春秋末期,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

    2023年11月13日
  • 锦城(锦程集团董事长)

    张海波,197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9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锦程控股(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齐河县政协委员,长春理工大学山东校友会会长。曾在轻骑集团技术中心,参与多个项目开发...

    2023年11月23日
  • 渊薮(人才渊薮造句)

    明朝内阁和现代内阁有什么区别?题主的问题问得好。产生于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明朝内阁与西方民主制度下的现代内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官制。有关二者的区别,小牛做如下分析比较。...

    2023年11月23日
  • rui(ruiguan是啥电动车钥匙)

    雅迪电动车遥控钥匙上面是有三个按键的,这三个按键分别是解锁键、上锁键,还有就是一个雅迪的标志符号按键,每一个按键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

    2023年11月23日
  • aabb式的成语(AABB有哪些词语)

    AABB的词语有:风风光光、红红火火、恍恍惚惚、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嘻嘻哈哈、快快乐乐、原原本本、本本分分、摇摇摆摆、舒舒服服、是是非非、痛痛快快、条条框框等等。...

    2023年11月24日
  • 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两句诗能表达两人的相思之情)

    我最爱三国军师诸葛亮爱妻的(织锦回文)爱情藏头诗,很早几十年前就发现此诗,看后非常感动,羡慕古时期的才女,能有如此感人的夫妻之情,优其是在夲诗中体会到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同时又看到了心地善良,丢不下可怜的公婆而敬不了孝,宁愿守孤敬孝,没能为自...

    2023年11月24日
  • 陌生化(为什么现在熟人和熟人之间的关系)

    不涉及利益的关系,一切趋于表面!不交心的关系,一切都是寒暄,各种演戏!没有目的的关系,谁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回报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投资!看透了事态炎凉人情冷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都已经看淡!双方的价值观不同,没有了共同的目标!双方的社会...

    2023年11月25日
  • 杨珊珊(电视剧一家老小向前冲的全部演员)

    严守成....王永光饰严婶....李晓嘉饰严子荣....张小虎饰严子华....王湘平饰严子富....宋谷饰严子贵....彭宇饰李雪梅....周曙饰荣心巧....杨珊珊饰沈晓棠....岳菁蔚饰严天乐....李俊豪饰...

    2023年11月27日
  • 椅组词(桌子造句一年级简单的8个字)

    桌子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必备物品,它可以让我们把书本、笔记本电脑等放在上面,方便我们进行学习和工作。桌子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桌子。...

    2023年12月04日
  • 四世同堂简介(四世同堂是什么意)

    四世同堂指祖孙四代共同生活,无一人离世。即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四世:四代。同堂:同处一堂;同居一家。...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