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暴乱(古代的奴隶社会为奴隶主生娃是当下一代的奴隶吗)

1. 徐州暴乱,古代的奴隶社会为奴隶主生娃是当下一代的奴隶吗?

众所周知,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的一个历程。那么,在古代的奴隶会为奴隶主生娃当下一代的奴隶吗?

个人认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奴隶的地位高低不同,情况可能并不相同,所以就带大家去深入了解一下。

在古罗马,奴隶其实是没有男女之分的,他们都要干一样的活,但是实际上也有男女之分,只能说女奴比那些男奴更加悲惨,不仅要承担和男奴一样的工作,而且如果有的女奴长得好看,就会被奴隶主当作泄欲的工具,但是还不允许怀上奴隶主的孩子,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血统非常高贵,是不能被一个奴隶给玷污的,所以那些爬上枝头变凤凰的努力是不存在的,如果女奴真的怀上了孩子,那么只能说这个孩子是一个杂种,最后也只会是一个小奴隶。

但是凡事总会存在例外,在古罗马时期,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有些奴隶主并不在意这些,所以有些女奴会和他的孩子一同摆脱奴隶身份。

例如,在古巴比伦也有这样的例子发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规定,如果奴隶为奴隶主生下孩子后,经过奴隶主的允许,那么她和孩子都可以摆脱奴隶身份而获得自由。所以对于年轻貌美的女奴隶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所以很多女奴隶都会拼命博取主人的欢心,祈求得到宠幸。如果是奴隶之间的通婚,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一般情况只有奴隶主自己私有的奴隶之间通婚,如果是和其它奴隶主之间的奴隶通婚,这在当时的情况是不允许的,如果两人私通有了孩子,那么也是归女奴隶的奴隶主所有。

而这个问题到了我国,就会有另一番特色了。

在夏、商、周三朝的奴隶制度中,奴隶生下来的小孩,依旧是奴隶,且没有人身自由,生命也毫无保障。低贱的奴隶生的小孩,可能出生不久就拿去陪葬了。

商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奴隶们在奴隶主死后,很多还要拿去殉葬。现在挖掘的商代古墓当中,有大量的人殉,且都是用牲口和奴隶进行殉葬的。周朝时期的奴隶地位相对来说比商朝要高很多,且进入春秋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周朝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争,也就是殷商和其他部落战俘组成。

比如周成王讨伐鬼方,获得奴隶13810人,还有吴国、鲁国和周伐齐,俘虏齐国甲车800乘,作为奴隶的甲士3000人。在春秋时期,各国除了争夺土地,其实还在争夺奴隶。周朝时,诸侯对天子,或小国对大国时常有献俘的典礼。诸侯国可以用钱财或者牲口把本国的奴隶赎回去。所以当时奴隶的使用量是比较巨大的,当时的奴隶主为了满足奴隶的需求,可能会允许奴隶大量的生育,但生下的小孩也肯定脱离不了奴隶的命运。

再比如说,春秋时期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百里奚作为战俘,成为奴隶被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送给了秦穆公。百里奚半路逃跑了,逃到了楚国去养马。秦穆公在知道百里奚的贤能之后,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并将其任为大夫。这就是我们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所学的"百里奚举于市"的出处。可见,春秋时期的奴隶,一旦被发现有才还可以做大官。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百里奚这么幸运。那时的奴隶,大多数被作为官奴,且被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大臣。大臣又将这些奴隶作为官奴,如果是年轻的女性,或者卖给一些平民做妻子。

先秦时期的奴隶,除了官奴(奴婢),还有专门为奴隶主种地的奴隶。无论是官奴还是普通低贱的奴隶,在奴隶社会,其实和牲口一样可以买卖,有的奴隶甚至还不如牲口。奴隶主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怎么处置就凭奴隶主一句话。这个时候的奴隶来源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战犯,另一个是买卖,战犯不用多说了,一场战斗失败的一方被胜利的一方缴获为奴,那么买卖的奴隶又是什么奴隶呢?这个也分为很多种,其中有战犯、有债奴,但是最多的却还是大奴生的小奴,有一个人专门做奴隶贩卖的生意,而有生意就必然有货源,这个货源就是女奴们的生育。因此,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奴隶是会为奴隶主生育小奴隶的,但笔者觉得这肯定也不是女奴自愿的。

但是,如果命运足够好的话,奴隶生下的孩子也是可以脱离奴籍,成就一番事业的。

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其母亲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由于因生活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却让卫青放羊,由于地位卑贱,被郑季的庶子把卫青当做奴隶使唤。卫青不堪欺辱,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后来三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纳为妃,生了卫太子刘据。卫子夫因此成为皇后,卫青也被做了大官,后来做到了大将军。

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的奴隶,地位比奴隶社会的地位更高,至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当然,生出来的小孩也是做奴隶,但是只要有一些奇遇,还是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的。

讲了这么多,我们也大致了解到了情况。

一般情况下,奴隶生下的孩子还是奴隶,他们将继续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可以摆脱奴隶身份的事例也存在,但是这只是当时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的一个个小小的插曲。奴隶社会的诞生是历史的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渐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更是人类发展思想进步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以文明自诩去嘲讽古人的野蛮,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每一段或野蛮、或血腥、或文明的历史,从而反思我们如今的社会,以求能做到更好。

徐州暴乱(古代的奴隶社会为奴隶主生娃是当下一代的奴隶吗)

2. 司马越为何能成?

八王之乱要说有胜利者,那必然就是司马越,那为何司马越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简单的来说一下“八王之乱”:

是指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之间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次动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第一阶段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历时七年。

动乱参加虽然不止八个王,但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有八位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八王之乱祸根:

说起司马家,总能跟夺权分在一起,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师的废除曹芳;司马昭杀掉曹髦;司马炎更是废掉曹奂,自己登基称帝。

不难看出,司马家就是夺权争斗的重灾区,而八王之乱的祸根其实在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西晋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这个朝代是历史上第一个有世家大族控制的大一统王朝,而士族也就成为了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基础。

其实西晋建国之后,司马炎也考虑到士族实力的强大,因为西晋的建立就是士族窃取的魏国政权,于是出于制衡士族,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制约士族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甚至给予了这个同姓王极大的权利,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为以后埋下祸根,使得各位王实力过于膨胀,最终无视中央政权。

而八王之乱爆发的重大原因在于晋武帝司马炎在继任者上选择失误。

八王之乱爆发:

说到司马炎选择失误,想必大家都会想起他那个傻儿子当皇帝的各种笑话,就是因为皇帝没有才干、没有威望,使得中央内部管理混乱,最终被人钻了空子,而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就是典型的代表。

贾南风一直是被认为是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因为她的设计让晋惠帝假传圣旨,从而挑起“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起因便是因为贾南风,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第一阶段:

在晋武帝司马炎病危之时,晋武帝的皇后向晋武帝请示,最终改了自己的遗诏,让杨皇后的父亲杨骏独自辅佐晋惠帝,将另一位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踢了出去。

随着杨骏的掌权,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很是不满,于是秘密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最终让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杨骏三族全部被杀。

本应该风平浪静,却不想波澜又起,贾皇后对司马亮掌权很是不满,于是以晋惠帝的名义下密诏,让楚王司马玮除掉司马亮,至此第一位王司马亮被杀。

就在司马亮死后不久,司马玮开始掌权,于是贾南风再次用计除掉了司马玮,而第二位王司马玮被杀。

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要比第一阶段规模大的多,持续时间也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一阶段才决出所谓的真正的“胜利者”,这最终胜出的就是东海王司马越。

贾南风专权之后,但是苦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并且太子司马遹更是晋武帝司马炎钦点的接班人,所以贾南风很是嫉妒,于是除掉了太子,而赵王司马伦是太子太傅,于是司马伦伪造诏书,征讨贾皇后及其党羽,最终除掉贾皇后及其党羽。

掌权之后的司马伦却将晋惠帝废掉,自己称帝,于是引起三王起义征讨,在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的征讨下,第三位王司马伦最终失败被杀。

司马冏重新拥立晋惠帝复位,并自己担任大司马,而司马颙和司马颖也得到封赏,但是司马冏却在洛阳过起了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生活,一时间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

翊军校尉李含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司马颙兴兵讨伐司马冏,并声称长沙王司马乂为自己的内应,而司马冏得知消息后,派兵袭击司马乂,而司马乂毫不示弱,以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最终将司马冏杀死,而司马冏成为第四位被杀的王。

司马乂占据洛阳,掌管大权,而原本想要攻打司马冏的司马颙看到司马乂掌管大权,心怀不满,于是派人刺杀司马乂,最终导致司马乂与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军大战,而战事持续太久,双方都选择了撤退,但是此时的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乂大军疲惫,擒住司马乂,将其活活烧死,而司马乂成为第五位牺牲的王。

军事实力最强的司马颙借机入主洛阳,废掉皇太子司马覃,拥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自己则拜为丞相。这一任命导致司马越的不满,于是司马越发兵征讨在朝中刚刚掌管大权的司马颖,但是司马越却惨败给司马颖。

之后司马越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终于击败司马颖,而司马颖在逃亡的路上,被他人杀死,至此司马颖成为第六位被杀的王。

司马颖死后不久,晋惠帝司马衷也突然死亡,至于怎么死的不得而知,之后掌管朝中大权的司马越拥立司马炽为帝,而司马越也让刚刚登基的晋怀帝下诏书任命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而司马颙没有怀疑最终选择乘车上路,在半路上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杀,而司马颙成为第七个被杀的王,至此狭义上的八王之乱结束。

五胡乱华:

司马越的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前一阶段保存实力,后一阶段看准时机,快速出击,再加上他挟持天子发号施令,使得天下群雄皆看他几分脸色,这就是司马越的胜利之处。

虽然司马越以胜利者的身份掌管着朝中的大权,但此时的西晋已经被多方势力分裂,国内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经济得到严重破坏,西晋的有生力量也在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中消耗殆尽,隐藏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在西晋实力削弱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势力逐渐强大,并摆脱西晋的掌控,在西晋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政权,从而逐渐形成对西晋的威胁,胡人的不断南侵,也使得中原再次大乱,爆发了历史上汉民族最严重的一场灾难——五胡乱华。

而司马越最终也在众多讨伐中,急火攻心最终病死,而当司马越死时,广义上的八王之乱才算彻底终结。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赢家,八王都是西晋的本家,自己闹内讧,结果整个西晋都闹没了。

司马越虽然算是赢家,但其实也输了。

3. 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位霸主?

第一部分:活活饿死的齐桓公

(一)齐桓公结局:

齐桓公最惨,结局是活活饿死。死后无人收尸,蛆虫爬到窗外。

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到如此不堪地步?难道他没有儿子吗?当然有儿子,齐桓公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当上了国君。争当国君就是齐桓公惨死的原因。

(二)辉煌的年轻时代:

齐桓公年轻时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次召集诸侯国会盟。取替了周天子,充当盟主。

(三)昏庸无知的老年生活:

可是,年老之后的齐桓公贪图安逸享受,重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位奸佞小人。易牙善于烹饪美食,竖刁善于打趣逗笑,开方善于甜言蜜语。

这三个人把齐桓公伺候的服服帖帖,舒服得忘乎所以,连太子之位都含混未定。五位公子都暗暗积蓄力量,觊觎王位。而臣子们也择木而息,各自依附他们看好的公子。朝中派系林立,暗潮涌动。

(四)奸佞小人作乱:

齐桓公年老病重后,三个奸佞小人原形毕露。他们假传圣旨,说是静心养病,禁止文武百官入朝觐见,连几个儿子也不得觐见。

三小人在齐桓公卧室周围修筑三丈高的围墙,断绝饭食,只留下一个小洞,早晚派小太监爬进去查看齐桓公生死。

连口凉水都喝不上的齐桓公就这样活活饿死,在位43年,终年73岁。

(五)五个儿子争当国君: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顾不上为齐桓公收殓尸体,就开始王位之争。易牙竖刁拥立公子无亏继承王位。公子昭不得不连夜出逃,其他公子不服,大家都是先王骨血,江山平分。

于是,公子潘占据皇宫右殿,公子元占据左殿,公子商人占据朝门。大家势力均衡、互为犄角,枕戈待旦,战乱一触即发。文武百官见无所朝宗,都闭门不出。

国无君主,一片混乱,谁也顾不得挺尸在床的父王。

(六)可算是入土为安了

如此相持,将近两个月了。老臣高虎焦急万分、心如刀割。找到老臣国懿仲说:“先公还没安葬,诸公子只知夺位,不知治丧,我们拼死一谏,来报答朝堂爵禄之恩吧!

为了能让齐桓公入土为安,二人招呼群臣,拥立长子无亏为君。

此时,齐桓公去世整整76天了,尸体一直无人照顾,腐烂不堪,臭气熏天。蛆虫一直爬出三丈之墙的外面,惨不忍睹。堂堂一代霸主,没有战死沙场,落得如此下场。

(七)血雨腥风的王位更迭:

无亏只当了3个月君王,就被杀死。连个谥号都没有。其余公子为了王位,征伐不休。五个儿子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换。每一次更迭都是血雨腥风的杀戮。齐国霸业就此灰飞烟灭了。

第二部分: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一)逃亡时代:

大器晚成的晋文公是病死的。

晋文公名叫重耳,晋国内乱,重耳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19年的流亡使得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缺乏谋略的温室富贵公子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愈挫愈勇,从谏如流的晋文公。

(二)君子之约:

在逃亡中,重耳流落到楚国,楚成王好吃好喝地招待他,闲谈中,楚成王问:“如果你将来做了晋国国君,怎样酬谢我呢?”重耳说:“金银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不缺。假如不幸,我们两国战场兵戎相见的话,我主动避让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三)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践行诺言,退避三舍(主动让出90里),这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避其锋芒的诱敌之计。

楚军见晋军退避三舍,得意忘形,率军冒进,结果陷入晋军埋伏。楚军被拦腰截断,两面夹击,楚军大败。晋国霸业自此而成。

(四)晋文公结局:

重耳43岁流亡,62岁即位,66岁称霸,真可谓“老蚌生珠”了,死于70岁,也是古稀之年了

前628年,功成名就的晋文公病重,年迈的身躯已经无法支撑他的生命。不久,一代霸主晋文公与世长辞。

第三部分: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一)备受争议:

假仁假义的宋襄公备受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愚蠢不堪,称不上春秋五霸之一,现在的历史教材已经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表现的最为愚蠢。今天讲讲“泓水之战”,大家评判一下:宋襄公是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

(二)“仁义之师”:

公元前638年,楚国发兵攻宋,公孙固阻止宋襄公迎战。宋襄公却说:“寡人是有道之君,让我躲避无道之君的锋芒,不如杀了寡人吧!想当年,周武王伐纣,只凭三千虎贲之师,就战胜了商朝三万的无义之师。

宋襄公命人制造一面大战旗,在旗上写下“仁义”两个大字。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反对。心里暗暗叫苦:“战争就是厮杀,怎能只凭仁义取胜呢?”

(三)泓水之战:

11月,宋襄公屯军泓水,楚军渡河而来。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把握战机。趁楚军渡河中间,出兵进攻,必定会大获全胜。

宋襄公指着大旗训斥道:“难道你没看见‘仁义’这两个字吗?寡人怎能做出这种趁人之危的行为?”

过了一会儿,公孙固又请求说:“楚军刚刚渡河,还没排兵布阵,现在去冲击敌军,他们必定会自乱阵脚。”

宋襄公责骂道:“呸!你这样贪图小利,难道就不顾万世的仁义了吗?”

公孙固无可奈何。

等楚军渡河完毕、阵势成型后,漫山遍野、人强马壮。

宋军见势,十分害怕。尚未开战气势就输了。不管宋襄公怎样击鼓号令,宋军都溃不成军。

(四)宋襄公结局:

这一战,宋襄公大腿受了重伤,在公孙固等人拼死掩护下,狼狈逃回宋国。不久,宋襄公伤势加重,不治而死。

第四部分:秦穆公的殉葬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无病无灾、寿终正寝,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包括很多英勇善战的贤臣谋士。

秦穆公死,竟用大量人才殉葬。这种残忍、落后、愚昧的殉葬制度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枉死良臣,自断基业。也有史学家提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认为这些人是自愿追随秦穆公而去。世事变迁,今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的尚义精神。

第五部分: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一)韬光养晦:

楚庄王即位时,年仅20岁。楚国大权在掌握在斗克和公子燮手里。在复杂的形势下,楚庄王韬光养晦,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三年之间,没发布过一个政令。

(二)一鸣惊人:

有识之士非常着急,大臣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这又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满羽翼;三年不鸣叫,是为了分辨忠奸。一飞必将冲天,一鸣必会惊人。请拭目以待吧。”

从此,楚庄王发愤图强,任贤用能,熄灯摘缨,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楚庄王结局: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突患重病,不治而亡。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种下黄瓜,长不出绿豆。五位霸主,性格不同,结局各异。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4. 刘备曹操汉中之战?

曹操从起步阶段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路乘风破浪。但事实上,赤壁之战的惨败却使曹操丧失了南下与孙刘争锋的能力,反而是刘备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汉中之战时,曹操处于事业低谷期,而刘备蒸蒸日上,事实上刘备的实力要强于曹操。

曹操的兵型单一,骑兵优势加步兵,南下困难。所以曹操赤壁之战后发现自己的目光应该先进取关中,随后再与孙刘展开较量。潼关之战曹操大胜,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全占据关中。与此同时,刘备已经与刘璋交恶开始进击四川。

214年,刘备拿下益州,有了自己地盘。而此时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同时要求刘备归还南郡,双方僵持不下时,曹操向刘备发起了攻击。

刘备亲自率兵抗击孙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不想归还荆州,但是无奈后院起火,曹操进军汉中一旦得逞,刘备刚刚稳固的位置将不复存在。刘备第一时间与孙权已和,答应将将桂阳郡及长沙郡还给孙权,随后直奔汉中。

214年刘备刚刚攻取益州,还没消化完全时曹操便击败了张鲁,得到了汉中。215年曹操命张郃进攻刘备大本营——益州。刘备抵达四川之后,命张飞领兵将其击败,后方稳固了,刘备开始策划夺取汉中。

刘备夺取益州,第一时间并非是发展,而是稳固地位,而汉中便是益州门户。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如果不是孙权插手,刘备必然对汉中张鲁下手,毕竟守住门户才是上上策。

然而这一切不仅仅刘备心知肚明。孙权插手便是在刘备应接不暇之际提出要求,企图获取利益。而曹操插手是因为曹操知道,刘备想要发展必取汉中。于是在215年提前南征张鲁,同时留下了张郃与夏侯渊留守。

从汉中之战发生的必然性来看,完全是因为曹操的大意。如果曹操在刘备没能及时回防时攻取益州,刘备则进退失据。只可惜,曹操占据汉中之后便回师许昌,让刘备得以喘息。

曹操斩杨修的一幕便是发生在汉中之战。双方僵持不下时,曹操对着鸡汤发呆,随口说了一句鸡肋。而杨修转身便开始收拾行李,同时对外宣称“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有退兵的意向。

杨修必然不是因为“鸡肋”而被斩,但曹操确实是此时宣布退兵,这场从217年对峙到219年的战争至此画上了休止符。正如杨修所说,“鸡肋”的战争显得虎头蛇尾,曹操退出汉中,而刘备进称汉中王,蜀汉的势力范围大致成型。

汉中之战双方参战将领规模庞大,刘备阵营张飞,赵云、马超,魏延、黄忠等名将尽在其中,而曹操阵营夏侯渊,曹真、徐晃、张郃、曹洪亦在其列。

汉中之战时,并没有大规模热战,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不到十年,元气尚未恢复,而刘备抵抗曹操固然重要,但是防备孙权也不可疏忽。刘备先后投入兵力约8万,而曹操顾及多线作战,参战人数不足五万。从参战兵力来看,曹操的实力不如刘备。

曹操在汉中之战初期并没有在场,而是由夏侯渊据守,夏侯渊抵抗刘备大约一年时间,刘备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战争中期,刘备对汉中的重视程度凸显并从成都增兵。夏侯渊自信轻敌被刘备以诱敌之计引出,夏侯渊战死。汉中的归属权落到刘备手中,而此时的曹操仍未能在汉中。

曹操在夏侯渊死后亲自出征,但是到了汉中后,刘备采用夏侯渊的战术避而不战。由于后方增援困难,粮草运输也消耗严重,曹操无奈退兵,舍弃了两年的征战成果。

曹操损失汉中并不在意,城池可以失而复得,但是将领不会,夏侯渊的战亡才是曹操最大的损失。曹操在西线并没有完全处于劣势,但仍无奈退兵,原因为何呢?

从曹操的雄心壮志来看,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几乎丧失了统一全国的雄心,自然不愿在汉中过多僵持。从后期曹操对孙权与匈奴的态度来看,并没有前期的规模,可以说曹操的雄心减退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多线作战,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是曹操全盛时期,多线作战的消耗也不可忽视,否则曹操占据汉中之后,以曹操的谋略必然直取益州,但来自四周的威胁不得不防。

刘备阵营的威胁自然不用多说,固守荆州的关羽也需要随时注意,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的奋战,差点将曹操逼迫迁都,其威胁可想而知。而曹操与东吴的接触也如履薄冰,吕蒙驻扎陆口借势可以随时北上伐曹,这也是曹操不敢深陷的重要原因。

汉中对于刘备来说就是大门,而对于曹操来说却是鸡肋。刘备有军师诸葛亮坐镇后方,而曹操长途跋涉,刘备对于曹操可谓以逸待劳。

曹操生前并未篡位称帝,但是也没有人敢于斩钉截铁的否定其意图。曹操“忠于”汉室,但曹操深信自己能够为子孙做点什么。在赤壁之战大败之后,统一天下的夙愿已经破灭。

虽然曹操对于孙刘联盟仍有举动,但孤注一掷的行为已经没有意义,能够为子孙壮大基业便是成功。汉中之战虽然规模不如赤壁之战,但是如此消耗也难以吃消,曹操从优势并不明显的汉中默许退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汉中之战的发起来看,虽然是曹操意在刘备,但却是刘备主动发起。刘备在紧急状态下与孙权议和同意隔江划分领地,这是无奈的选择。但从刘备的角度来看,显然与孙权议和损失较小,这难道是刘备已经预料到曹操汉中之战必败吗?不论是多线作战的消耗,还是曹操个人精力及为后代铺垫,刘备很有可能已经认定了曹操并没有做好在汉中打消耗战的准备。毕竟汉中对于曹操是鸡肋,对刘备却是香得很。

5. 如何评价国民党军将领陈仪?

1950年,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陈仪于台湾被蒋介石处决,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为此悲痛不已,追认陈义是为中国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的爱国人士。

图|陈仪

陈仪是民国时期饱经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在军政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为军方面最高至国民党上将军衔,为政则先后在多个省份当过“一把手”。

陈仪曾是国民政府的开国功臣,深受蒋介石信任,曾先后让他主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而陈仪在主政期间确实作出了非常大的成绩,但也因此遭受了很多的骂名。

下面,小编先带大家了解下陈仪的一生,并着重介绍下导致他毁誉参半的两件事情。

陈仪出生于1883年,祖籍在浙江绍兴一带,曾在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成为了日本振武学校第五期学员,而蒋介石为第十期学员,两人算得上是同学关系。

在日本就读期间,陈仪在偶然间认识了孙中山等人,在交谈中深受孙中山等人的革新理念所吸引,并在他们的邀请下加入了光复会。

图|孙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陈仪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参加了浙江独立运动,在民国建立后,陈仪曾先后担任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以及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军事参议官。

在1916年,为了学习更先进的军事理念,陈仪辞掉了一切官职第二次远赴日本求学,在求学期间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古月好子(回国后改名陈月芳)。

在日本学校毕业后,陈仪带着妻子回到了浙江老家,因为他的高学历深受当地的军阀孙传芳赏识,被委任浙江省的省长,并兼任浙军第一师师长。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作为曾经同孙中山一起发动过辛亥革命的元老,陈仪第一时间就带领部队转投北伐军。

自此,陈仪深受蒋介石信任,曾先后委任他为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和军政部常务次长等职,在福建事变后,又调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图|蒋介石(中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仪被蒋介石委任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成为了国民军的上将 ,负责整个福建的军事防守,后因陈嘉庚的举报,被撤职返回重庆,当起了陆军大学校长。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委任他为台湾行政长官,并兼任警备总司令,但在治理台湾时因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导致被蒋介石撤职,之后经过义子汤恩伯的推荐,上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48年,陈仪为了让江南百姓免受战争灾难,暗中联系中共地下组织,并规劝自己的义子汤伯恩同自己一起投靠共产党。

但陈仪没想到的是,这个自己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义子,表面同意了自己的提议,暗地里居然将此事报告给了蒋介石。

图|汤伯恩

接收到汤恩伯密报的蒋介石大怒,立即下令免去陈仪浙江省主席一职,并派出手下将其逮捕押送台湾,在1950年6月18日,以“私联共党、阴谋叛乱”的罪名将其于杀害于台北马场町。

以上就是陈仪的生平,接下来我们说下在这其中最受争议的两件事。

第一,在陈仪主政福建期间,传言他为政严苛、虐待百姓、勾结日军,民国企业家陈嘉庚等人曾联合向国民政府举报他为政不当,要求撤换掉他。

那么传言是否真实呢?作为民国著名慈善家、教育家的陈嘉庚又为何举报陈仪?

首先,关于陈仪的负面传言完全是当地士绅的报复,在陈仪主政福建期间,先是稳定了当地的治安,后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曾亲自奔赴台湾考察。

在台湾考察回来后,陈仪建立了现代化的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公务员,避免了政府人员在办事时的互相推诿,加强了政策的推广速度,之后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省银行、国营企业,推行了粮食公沽,大大加快了福建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

图|陈嘉庚

而陈仪的种种为政举措,严重触犯了当地士绅集团的利益,士绅们为了抵抗陈仪无所不用其极,先是四处传播谣言,之后又请动当地知名人士联合上报国民政府,希望能将陈仪调离福建。

而在陈仪对福建实施改革期间,曾下令禁止民间私立学校,而陈嘉庚出资开办的集美学校也在此列,这让陈嘉庚很是不满。

后来,陈仪又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改名为福建大学,这就彻底惹怒了陈嘉庚,这事换到谁身上也受不了,人家一共就办了三所学校,你给改了俩,换谁能忍得了?,在这期间,陈嘉庚正好听到了由士绅们所编造的谣言,就对陈仪更是厌恶。

所以,本来对陈仪还颇为欣赏的陈嘉庚,就在新加坡召开的闽侨大会上,根据谣言详细地阐述了陈仪的错政,并向国民政府请愿撤换掉他。

而在军事方面,陈仪指挥福建守军顽强抵抗日军,前前后后同日军作战达95次之多,在他的指挥下,福建是沿海地区丢失土地最少的省份。

图|抗日战争

第二点,在陈仪执政台湾时,爆发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导致了数万人的死亡,而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罪责都要归于陈仪对于时局的处理不当。

那么我们先来看下“二二八”事件的经过,再讨论“二二八”事件究竟是否需要陈仪来背锅。

1947年2月27日下午,台湾省台北分局查缉员,在对一名售卖私烟的妇女进行查收时与其发生冲突,期间查缉员的枪支走火击杀了一名普通市民,这顿时点燃了当地民众对于外省人积怨已久的怒火。

2月28日,愤怒的民众集结了数千人包围台北公署示威,公署官员在鸣枪示警无果后,下令对民众进行扫射,直接导致冲突急剧升级。

愤怒的民众开始对外省人士、来台旅游者、政府人员及其家眷进行报复,更有趁机摸鱼之人四处打砸、焚毁车辆、殴打外省人员,造成了大量外省人士的伤亡。

图|“二二八事件”

陈仪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大陆申请军队支援,同时和由当地社会名流以及民意代表组成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谈判,“委员会”提出在行政、军事等各方面必须提拔台湾本地人,并废止行政长官公署让台湾实施自治。

其他条件都还好,为由台湾自制这点让陈仪无法接受,他知道如果现在答应让台湾自治,以后在想收回自治权就难了,而且他已经向大陆申请了援军,自然不会同意这些过分的要求,陈仪严词拒绝后下令逮捕这些妄图分裂国家的“委员会”成员。

至此,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台湾当地民众开始大范围攻击外省人士,在大陆援军抵达后,双方直接演变为军事冲突,在街头巷尾展开激励枪战。

混战持续了近半个月后,援军终于将当地民众镇压,经统计,“二二八”事件中罹难人数约1.8万至2.8万人。

有人认为,是陈仪一直以来的严苛政策才导致了“二二八”事件的爆发,同时他在事件中的处理方式不当,应适当同意“二二八事件委员会”的条件,避免之后的血腥冲突。

图|“二二八”纪念碑

这个观点在台湾有很多人支持,但小编却觉得,在“二二八”事件中,陈仪的处置虽然偏激了一些,但却并没有错误之处,中国领土本就应保持统一,任何妄图分裂国家领土的人都应严厉处置。

“二二八”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也不应该由陈仪来承担这个罪责,而且他也是给蒋介石背了锅,后来任命陈仪为浙江省主席也是蒋介石的一种补偿措施。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政府拒绝了台湾人储蓄金的归还申请,债券全成了废纸,造成了台湾金融混乱,使台湾经济遭受重创。

在国民政府掌控台湾后,为了应对大陆的内战,大量印刷钞票应对财政输出,同时将台湾当地的各种生活物资批量运往大陆,导致台湾物资紧缺,物价飞速提升,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图|钞票印刷车间

陈仪虽然是台湾的最高长官,但却没有办法阻止国民政府的决定,不然蒋介石随时可以换掉他,换上听话的人,说不定到时候对台湾的损害更大。

陈仪为了防止台湾经济崩溃,在台湾建立了台湾自有银行,并且不准国民党银行前来干预,同时阻止外来货币对于台币的影响,并提高了政府对生活物资的收购价格。

而且“二二八”事件中,那些趁乱屠杀外省人员并鼓动暴动的,大部分都是日本战败后滞留在台湾的日本人,如果没有他们的煽动,“二二八”事件根本不可能演变成最后的军事冲突。

而这些滞留在台湾的日本人,在与台湾本地人结婚后,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大部分人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台独”份子。

图|日本滞留台湾人员

也正是在台湾的执政生涯,让陈仪坚定了转投共产党的信念,可以说,如果没有汤恩伯的告密,在陈仪的帮助下,我国早就实现自主统一了。

在陈仪去世后,中共中央发布追认文件,追认陈仪为“为中国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

历史虽然无情,但也是公正的,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中,再次肯定了陈仪对于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所作出的贡献。

6. 亮剑中黄埔出身的楚云飞为何打不过泥腿子出身的李云龙?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暂时不考虑时事背景、战役战场环境、部队装备水平、兵员素质等,简单的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其实剧中已经多处点名了,李云龙打仗不按章法,不拘泥于形式,属于天才一类。

最后被俘在南京军事学员当教员的常乃超最后总结的也很全面:

“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看,在战争这场大雪里,你是教员,我是学生”。

“通常十分之九的战术是一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但是那非理性的十分之一,就像鱼鹰闪过水面捉鱼,这才是将领要接受的考验。你身上就有啊,这是哪所大学都交不了的,是属于天才一类”。

“文化水平高对军事决策,并不一定起多大作用,否则,古今中外的军事教员就都成了名将名帅了”。

李云龙短板就是没有接受到正规教育,楚云飞对于这一点认识还是非常清醒的。

“他要真是个泥腿子出身,我倒要会会他,此人的战役指挥能力,真的不一般。”

“这是一个从来不讲游戏规则的人,战场上怕就怕这样的对手,让你永远都跟不上他的点”

李云龙还有一个优势是战场经验丰富。

而且其实在最后的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对战中,李云龙总体战略上胜了,但是部队也损失颇大。两人也分别负伤。

总体上来看,楚云飞有将帅之才。但是在带兵打仗的经验,天赋及个人能力上李云龙略胜一筹。

7. 周王室为什么把封国封那么大?

周王室作为分封的操盘手,王室当然是会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样的把封国封的比自己还大。事实上,西周早期经过分封后,周王室就是当时最强大的存在。任何诸侯国都没有与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过时代在变化,诸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模式,并因此越来越强大,逐步超过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却因为礼法的制约,不能跟诸侯一样与时俱进,也就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最终被诸侯所灭。

关于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周朝灭了商朝后,把“自己”的领土分封给了诸侯国。

为什么说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呢?因为周王室并没有把“自己”领土分封给诸侯国。王室分封的土地,在当时都是无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早期诸侯国,就是诸侯带着仆从在封地先盖一座城,城盖好之后就窝在里面,连城都不敢出去。因为分封的早期,诸侯实力也很弱,城外的蛮族和猛兽都是会吃人的。(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据点,国与国之间的间隔很大,并不接壤。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很少有诸侯混战的原因)

也就是说,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态,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

而是——我封给你一群人,再封给你一块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后你带着我封给你的人,出去自己创业吧。至于未来能不能成功,全看你们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说,有个很有钱的老板给自己的儿子投资了一笔钱,让儿子自己去创业。在儿子创业期间,老板会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后来老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差,儿子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后,自己创业的儿子反倒把自己原来老爸的公司给吞并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后被秦国所灭,其实就跟这种大家族分家,最后儿子把自己老爸给吞并了的过程,是一样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时,王室并没有傻乎乎的把诸侯分封的特别大,也没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别小。最早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就是领有土地最大的势力。而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据点,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国家,顶多就是一个城邦。

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哪里能威胁到掌控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么,既然周王室的势力那么大,为什么最后反倒被诸侯势力超过、吞并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跟分封制度没关系。周王室后来的没落,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在西周统治的后期先后出了周夷王、周厉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搅的周王幾内乱不断,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后来周平王东迁,其实就是周天子在宗周(关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御犬戎,内不能安抚人心,最后才不得不选择迁都洛阳,苟延残喘。

第二、周王室受礼法制约,无法像诸侯一样通过改革振兴。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还有一套限制诸侯的礼法制度。但是这套制度对周天子同样也有约束力。对于诸侯国来说,只要能够富国强民,他们就怎么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维护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这无疑于是自己刨坑挖坟,自己埋葬自己。最后周厉王弄得王幾大乱,老百姓极度反感周王室的统治。

后来贵族煽动国人暴动,敢走周厉王,又恢复了祖制。之后继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选择与贵族妥协。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就看到了战国七雄的国君纷纷在变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陷入绝境,只能等死。

这一条其实是第二条的延伸。春秋时代,各国都在扩张势力。唯独周王室无法通过兼并小国而扩张自己的势力。

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所有诸侯国的天子。这种至高荣誉,导致周天子只能继续分封,而不能兼并国家。说的直白一点,从来都是父亲给儿子分财产,哪有父亲吞并儿子财产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块死地,四周皆是诸侯。不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阳,连同周天子一起东迁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郑国,后来也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在后来沦落了。

总的来说,周朝的分封与汉朝以后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简单说,周朝的分封是往敌方势力中插入若干个据点,这个时候中国地图还是多个点的形态;而汉朝以后的分封,才是把国家的土地划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诸侯。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85)
红旗不倒彩旗飘飘(就是主角是典型的扮猪吃
上一篇 2023年12月04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2月04日

相关推荐

  • 伶俐的近义词(小巧伶俐反义词)

    一,近义词无端——无故祭祀——祭奠允许——许可希奇——希罕家景——家境盼望——希望伶俐——灵活郑重——严肃熟识——熟悉二,反义词熟识——生疏伶俐——笨拙怕羞——大方郑重——马虎允许——反对日里——晚上...

    2023年11月15日
  • 婉美曲现(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诗体)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赏析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

    2023年11月16日
  • 屈原图片(现在还该宣传屈原和端午节吗)

    楚国辖地大致为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区域,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战果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原来也都是周朝分封诸侯的封地。...

    2023年11月16日
  • 桃花祭(有关桃花的诗句)

    如果说整首歌曲一个字都不认识的话,那你一定是一个外国人,认识百分之二十的应该都小学毕业了,认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初中快毕业了,认识百分之七十的应该大学毕业,凑巧如果你全都认识的话,那可能你就是未来的古文专家了……...

    2023年11月20日
  • 中国出版网(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样吗)

    人教版对课标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即模块内把古代和近现代的中西历史,按时期有限混编在一起,强调有限混编。...

    2023年11月21日
  • 豆奶短视频app最新版下载方法(现在做什么可以啊)

    大学也是比较普通的大学,刚从大学毕业之后,一回到家,我舅就说我:“你还不找工作,等着回家啃老啊”,说实话,我也不是会啃老的人,但是我要去哪里找工作呢?...

    2023年11月26日
  • 茁字组词(出加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出加石字旁组成础,加绞丝旁组成绌,加黑字旁组成黜,加三点水组成泏,加火字旁组成炪,加竖心旁组成㤕,加草字头组成茁,加提手旁组成拙,加单人旁组成㑁。...

    2023年11月27日
  • 开的笔顺(开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开,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kāi。最早见于战国文字,金文属会意字,会两手拉动门栓开门之意。古文“开”字两旁为两扇门,中间一横代表门栓,下面为两只手,表示用双手拉动门栓开门。篆文从门,开声。基本字义为: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引申...

    2023年11月29日
  • 踉踉跄跄的近义词(人生感悟精辟词语)

    一、描写人的品质:平易近人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n...

    2023年11月30日
  • 有关国庆的诗歌(感悟国家变化的诗词)

    国庆霸气诗歌名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万众一心迎盛世,共筑中国梦》、《铁血荣光谱华章,迎世纪盛典献豪情》、《举国欢庆七十载,中华崛起展宏图》等等。这些名称都表达了国庆节这个特殊时刻的意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2023年12月01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