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二世(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存在时间)

1. 穆罕默德二世,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存在时间?

以时间顺序的5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1、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历史政权,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被米底王国统治,后在居鲁士二世的领导下反抗米底,公元前550年灭掉米底王国,建立波斯帝国。此后居鲁士二世和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又先后攻灭吕底亚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和埃及王国,扩大了波斯帝国疆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占色雷斯,波斯帝国疆域横跨亚细亚洲、阿非利加洲、欧罗巴洲三大洲。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改革,波斯帝国达到鼎盛。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统治时期。

波斯帝国为征服希腊城邦,发动了波希战争,最终失败,消耗了波斯帝国综合国力,波斯帝国从此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征,进攻波斯帝国。衰败的波斯帝国一溃千里,丢失大片领土。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2、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

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其统治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并改进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并行马其顿军事体系,按照马其顿方式组建陆海军。

亚历山大死后,由部将发起的继承者战争连续不断,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仅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便走向了瓦解。

3、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拂菻。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

4、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yì)”,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

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穆罕默德二世(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存在时间)

2. 三分钟了解奥斯曼?

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

分裂解体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 《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19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3. 历史的土耳其军队打过什么著名战役?

土耳其与中国远隔万里,本来不该产生军事方面交集的。

但偏偏土耳其人在“联合国军”找了一份工作,这工作是干什么的呢?被人打。

被谁打呢?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

好,言归正传。

土耳其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过手,结果当时参战的土耳其第一旅被打得惨败,伤亡大半。

土耳其第一旅参加的就是著名的“军隅里战役”,也就是“大吹牛家”麦克阿瑟吹出大话“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节”之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暴揍的那次。

抗美援朝战争背景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份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美国纠集所谓的联合国军,一路打向中朝边境,威胁我国安全,美军飞机轰炸我国境内。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结束了。土耳其第一旅赶上了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

土耳其第一旅是什么样的角色?

1950年9月24日,土耳其第一旅奉命出发,总计5000余人,他们乘船从土耳其驶向韩国釜山,于10月17日抵达。

土耳其第一旅没带装备,上岸后接受了美军装备,配属于美军第二十五师。

土耳其第一旅的指挥官是塔辛·阿齐兹准将,他曾参加过土耳其1915年对抗英法联军的 战斗,在土耳其军队里声誉很高。

土耳其人比较有特色,他们外部粗犷,留着长胡须,随身还陪着匕首。

有一点很奇怪,土耳其军队自从一战以来就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却享有骁勇善战的美誉。

接下来,土耳其第一旅在于与美军的协同,包括语言、后勤保障等方面发生了不小问题。比如在食物配给方面,土耳其军队士兵都是穆斯林,他们的食谱中不能有猪肉类食品,美军司令部不得不为土耳其第一旅专门指定一家日本食品加工厂生产其需要的食物。

“圣诞攻势”开始,双方概况

土耳其第一旅到达不久,第二次战役就开始了,也就是美军方面所称的“圣诞攻势”。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这位牛皮大王,对侵略朝鲜的美军下令,要求发起圣诞攻势,并放出话来,“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节”。这位麦克阿瑟先生,很快要为他的轻敌付出代价。

麦克阿瑟此时依然相信,中国军队虽然在集结,但并不意味着会介入战争。侵朝美军司令沃克将军指挥美第八集团军向北推进。

该集团军的战斗序列中包括第一军和第九军。其中第一军包括美军第十二步兵师、英军第二十七旅和韩国第一师;第九军包括美军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第一旅,韩国第六、七、八师。美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队是美第一骑兵师,该师是华盛顿时代建立的“元勋师”,虽然已经改成了机械化部队,但仍保留着“骑兵”番号。美第一骑兵师建军160年从来没打过败仗,是美军的“王牌”师。

但美军根本没搞清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实力。

在西线美第九军前面的是志愿军第十三兵团,下辖18个步兵师,总兵力至少18万人;

在东线与美第一军对峙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下辖12个步兵师,总兵力约12万人。

之前被美军击溃的朝鲜人民军,如今已恢复元气,重新具备了战斗力。

除了这些兵力,还有大约4万名朝鲜游击队在“联合国军”后方活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牲畜驮运和人力运输的方式运送物资,这种方式不受到地形路况限制,使人民志愿军有了更大的机动性。

而所谓联合国军则相反。他们拥有大量机动车辆,必须要至少有条“路”才能开拔。因此一般都是工兵们在前开路,随后的物资车辆和作战坦克装甲车等才能前进。

土耳其第一旅与我志愿军接战

11月19日凌晨,美军第二十五步兵师从开城出发,土耳其第一旅跟着出动。该师计划于 11月20日晚抵达军隅里修整,随后等待命令参战。

土耳其第一旅是初次参战,土耳其人甚至有些兴奋。20日凌晨2点抵达军隅里,休息一晚后,土耳其人被重新编入驻扎在军隅里的美第九军预备队。

此时,联合国军已经被清川江拦腰截为两段。

当时,美军交给土耳其第一旅的任务是:在军隅里附近压制朝鲜人民军的侦察活动,一直到11月22日。美第九军各部向北继续推进,很快,土耳其第一旅也接到命令与美第二十五师一起向北开拔。

正在行进中的时候,土耳其第一旅忽然接到命令,让他们与位于美第九军右翼的美第二步兵师建立联系,并负责掩护该师的右翼和后方。

11月26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美第一军和第九军发起猛烈反攻。志愿军主力从朝鲜北部中央山脉攻向位于德川的韩国第二军。韩国第二军根本无法抵挡住志愿军的猛烈攻势,防线很快崩溃了。

美军司令部被志愿军的攻势所震惊,于是命令土耳其第一旅赴瓦院地区保护“联合国军”的右翼。

瓦院距离军隅里以东24公里,距德川有12公里路程。

美军运输车辆有限,一次只能运送一个营的兵力。土耳其第一旅在第一营出发之后,他们不等运输车回来,该旅剩余的各部就开始徒步上路。

阿齐兹准将派出两个排的兵力,先行赴德川方向执行侦察任务。土耳其人走着走着就感觉不对劲,因为志愿军的反击太猛了,周围陆续看到败退的美军。阿齐兹准将预感形势不妙,立即改令这两个排转为执行殿后任务,土耳其第一旅开始整体后撤。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土耳其第一旅后方紧追不舍,在一个山口处追上了土耳其的两个侦察排。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土耳其这两个排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个人逃脱回去。

土耳其第一旅此时陷入孤军苦战的地步。此时是朝鲜半岛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到了夜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继续用锣鼓、军号、哨子、笛子、铙钹等方式扰敌。此时土耳其人已经心烦意乱,根本没有战意,只求迅速逃跑、脱离战场。

此时的所谓“圣诞攻势”,已经变成了“联合国军”的圣诞大溃逃。

11月27日,土耳其第一旅接到新的命令,让他们与美军第三十八团会合,掩护该团的侧翼,夺取向西撤退的一条道路。

由于正在撤退的慌乱之中,再加上通信内容不全以及误传等原因,这个命令耽误了2个小时以后才送达土耳其人。土耳其第一旅于是开始乱哄哄地掉转方向,混乱一度导致道路堵塞。

在撤退的途中,志愿军把猛烈的炮火送到土耳其第一旅的头上。炮火过后,土耳其人还没来得及赶到瓦院集结并建立防御阵地,志愿军又已经追了上来,向混乱中的土耳其第一旅发起了猛攻。

最早到达的土耳其第一旅第一营遇到了志愿军的伏击,整个营被团团包围。在炮火和枪战过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土耳其人展开了白刃战,约有400名土耳其人伤亡。土耳其第一营坚持到了当天的下午,最后撤到位于瓦院西南方向的一个阵地。

指挥官阿齐兹安排兵力对自己的侧翼进行了保护,以防止整个土耳其第一旅被包围,随后继续朝军隅里撤退。土耳其第一旅第三营营长比尔金少校派九连掩护十连和十一连侧翼。 结果,志愿军还是包围了土耳其第一旅的九连和十一连。

11月28日下午,志愿军突破了土耳其人的防线,土耳其的第九连被围歼,比尔金以及众多土耳其军官被击毙。

此时,土耳其人已经慌了,在一片慌乱中撤退。志愿军继续增加兵力准备围歼整个土耳其第一旅,志愿军封锁了所有公路。

土耳其人只能一边撤退,一边进行阻滞战斗,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事后土耳其人回忆说,志愿军看起来四面八方哪儿都有,但是而等想要进攻时,却又又哪儿都找不到,土耳其人根本没法弄清志愿军的动向。

美军派往土耳其第一旅阵地方向援助的坦克不时被志愿军打退。最后,美第九军派出了一个坦克排突破了志愿军的火力,在美军带来的卡车的帮助下,土耳其第一旅终于逃了出去。

最终战果

土耳其第一旅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毁灭性打击,该旅共参战5090人,其中741人被击毙,2068人受伤,163人失踪,244人被俘,另外还有298名非战斗减员。土耳其人一战就被我志愿军打残了,整个损失人数超过3500人,达到总数的7成。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4. 古罗马的分期?

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3、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4、危机与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衰落与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4月,奥斯曼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5. 奥斯曼帝国有哪些风俗?

在历史上的伟大帝国之中,有土耳其人的一席之地。在中东,曾经兴起过四个大帝国,土耳其人的帝国在时间顺序上排在最后,但在伟大程度上却超过了波斯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先后创立的帝国。在这片大海与大洲相连的广阔的战略要地上,土耳其人实现了长久的统一。作为来自东方的新生力量,土耳其在两个方面为历史做出了贡献。首先,土耳其早期的头领和苏丹复兴了伊斯兰教,并在亚洲重新统一了伊斯兰世界;其次,奥斯曼皇朝又为属于东方基督教世界的欧洲土地带来了新生。土耳其人延续了历史,联结了东方和西方,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填补了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崩溃后留下的真空,并从中孕育出了崭新的、充满创造力的奥斯曼文明。

多种族的王朝帝国

奥斯曼帝国拥有截然不同的三个层面。首先,它是一个土耳其人的国度。它被一个土耳其家族王朝统治,使用土耳其语,并且深深根植于土耳其斯坦的部落社会文化。这些土耳其人拥有共同的种族认同、象征符号和风俗习惯。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土耳其人展现出了一些内在的宝贵特质:对权威的天然认同、强烈的秩序性和纪律性、以及组织政府机构的能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

但在根本上,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基础并非某一种民族特征,而是穆斯林之间的同胞之情以及他们对共同的宗教体系的崇敬之情。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必须遵从神圣法,尊重伊斯兰教的至高原则,还要依赖官方宗教体系——乌理玛——进行统治。土耳其人以他们特有的对秩序和明晰的追求,规定了乌理玛的任务与职责。

但是,在土耳其认同和穆斯林体系之上,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世界性大帝国。它的版图如此辽阔,涵盖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平原、河谷、山地和沙漠,上面生活着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特别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色人群。一直以来,天主教与东正教、拉丁人与希腊人、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宗教分歧严重割裂了拜占庭帝国。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奥斯曼征服者却为东正教世界恢复了秩序与和平。奥斯曼征服者不仅成了东正教世界的主人,还成了东正教公开而积极的保护者。因此,东正教的信徒们宁愿接受穆斯林帕迪沙阿的统治,也不想“受拉丁人教皇的奴役”。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的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立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

由于奥斯曼入侵者采取的开明政策,长期以来为人们苦苦追寻的东正教社会得以重建。希腊普世牧首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获得了超过其他东正教教会的地位,比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任何时期都更像是一个普世的宗教权威。在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实现了“奥斯曼治下的和平”,从它的特征上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似之处。在“罗马治下的和平”中,罗马人在帝国版图之内表现出了对外邦人的高度容忍。他们时常赋予外邦人罗马公民权,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造福于他们自己和整个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一点上与罗马帝国十分相似。

这样的传统在伊斯兰世界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则被奥斯曼家族继承、发扬。奥斯曼的国家并非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多种族的王朝帝国。不论他们是土耳其人还是来自其他民族,是穆斯林、基督徒或是犹太人,他们最重要的身份都是奥斯曼人,是一个超出了民族、宗教和种族观念的单一政治体的成员。在那个时代,只有奥斯曼帝国承认全部三个一神教信仰(指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奥斯曼的独特体制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被征服的基督徒,奥斯曼人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构建在苏丹的奴隶之家之上的行政体系。在奥斯曼人的早期历史上,他们曾经在其他地区做过奴隶,并且在奴隶身份之下繁荣壮大。现在,他们采用了类似的奴隶制度,创造了由基督徒奴隶组成的统治机构。这些奴隶或是在战争中俘获而来,或是受征募而来,或是在市场上买来,或是被作为礼物送给苏丹的,也可能是自愿投效的。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接受禁欲生活,离开了家人,放弃了所有财产。作为回报,他们将在为侍从准备的宫廷学校里接受综合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随后接受挑选,获得最适合发挥个人才华的公务职位,还有机会获得晋升,一路升迁成为高官。就这样,征服者通过被征服者实现了对国家的统治。这样的奴隶制度在西方人眼中或许十分怪异,但它却是一种开明而实用的机制,充分发挥了苏丹手下年轻的基督徒臣民的能力,不仅造福于帝国,也有利于这些奴隶本人。很快,他们就不再厌恶自己的奴隶身份,反而十分珍惜这种身份,因为这种身份可以给他们带来种种特权,而那些生为穆斯林的人是无法获得这些特权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变成了苏丹之“家”的成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不搞世袭、唯才是用的统治阶层。

在帝国历史的最初几个世纪,这个精英阶层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权势,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使国家免受穆斯林世袭贵族破坏性的内斗和裙带关系泛滥的荼毒。除此之外,苏丹也不再进行任何联姻,而是通过奴隶之家里的女性繁衍后代,并在后宫里将他们养育成人。不管是好是坏,这种做法为奥斯曼皇朝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民族血统。

最初,奥斯曼帝国的奴隶只存在于军队之中。年轻的基督徒俘虏经过精挑细选,被征召入伍,编入近卫军。这些的年轻人身体素质优异,在接受严格的训练后为苏丹本人效命。一开始,他们只是苏丹的卫队。随着人数的增长,这些步兵逐渐成了奥斯曼军队的中坚力量。与他们相搭配的,是从封地上征召的穆斯林骑兵——西帕希骑兵。这些骑兵通常作为奥斯曼军队的前锋,率先向敌人发动攻击。此外,奥斯曼军队中还包括使用火炮的炮兵(东方世界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兵种)和非正规军。由这些单位共同组成的奥斯曼军队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组织有序、纪律严明。无论是在指挥的统一性、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还是顽强的战斗精神方面,奥斯曼军队都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支欧洲军队。

奥斯曼官员从被征服的土地上挑选体格强健的男孩,选入近卫军。

在颇具军事才能的苏丹的亲自指挥和鼓舞下,奥斯曼军队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不停地进行着征服战争。他们两线作战,构建了一个横跨三洲的帝国。向东,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进入亚洲,直抵波斯湾;向南,他们穿过埃及进入非洲,到达红海以远;向西,他们越过巴尔干、跨越多瑙河,占据了东欧大部分地区,一直到中欧的边缘地带才被挡住。在海上,奥斯曼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和狭长的北非海岸线,奥斯曼人掌控的海路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

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统一而拥有独特体制的东方国家深入了西方世界,对欧洲的重要一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此前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奥斯曼人做到了。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奥斯曼帝国崛起成了那个时代威震天下的大帝国。与此同时,奥斯曼人又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外交手腕。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十分善于利用西方世界的分裂局面,使自己成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世界举足轻重的制衡力量。在有着“大帝”和“立法者”美誉的苏莱曼苏丹——奥斯曼帝国连续十位伟大苏丹中最后、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的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达到了它的顶峰。

帝国的衰落

然而,奥斯曼帝国的顶峰立刻就变成了分水岭。在苏莱曼身后,是接连二十五位无法与前辈媲美的苏丹。他们的统治能力时好时坏,奥斯曼帝国也就在命运的沉浮中又存续了三个半世纪之久。尽管时而可以得到喘息之机,甚至还会出现短暂复苏的曙光,但奥斯曼帝国整体上一直处于持续而不可逆转的衰落之中。以往,奥斯曼帝国依靠的是有意愿和能力统治国家、执掌着绝对君权的苏丹。而现在,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不再拥有治理国家的意愿和能力,反而很容易被后宫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后宫里的女性(苏丹娜们)也时常变成苏丹背后的统治者。

以往,储君会被任命为行省总督,以积累一些处理公务的经验。现在这种做法被废止了。苏丹也几乎不再亲自统兵出现在战场上。实际上,苏丹都很少走到萨拉基里奥宫的院墙之外,而一代又一代的储君则被监禁在“牢笼”里,与世隔绝。结果,这些储君往往都不具备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此同时,历史的钟摆走向了另一边,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巨变。

奥斯曼军队一直两线作战,他们依然可以击败敌人,但却不再能够彻底降服对手。最终,他们达到了扩张的极限,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土地可以征服了。在享受了三个世纪的优势之后,东方的军事力量逐渐在与西方的对抗中落了下风。西方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在军事领域也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一贯有着保守痼疾的东方世界,此时又不再拥有英明的领袖,因而无法与西方相匹敌,只能从攻势转为守势。

不仅如此,一直以来在海陆两军上斥资甚重的奥斯曼帝国早已国库空空,在苏莱曼驾崩后不久更是遭受了一场席卷地中海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从西属美洲开采出来的金银漂洋过海,越过大西洋流入奥斯曼帝国,导致奥斯曼帝国银币贬值、通胀高企。物价翻了一倍,政府被迫降低了货币的成色,同时又提高了税率。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的人口增加了一倍。而现在,由于没有了新的征服目标,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已经无法安置这么多的人口,同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造就了一贫如洗的失地农民,也让非正规军士兵大为不满。这些人在和平时期没有了收入来源,于是往往落草为寇。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拥有封地的西帕希骑兵。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战争对全副武装的步兵需求的增加,西帕希骑兵已经变成了过时的兵种。大量的西帕希骑兵也失去了土地,于是很容易就跟那些失去土地的心怀不满者沆瀣一气,在安纳托利亚地方酋长们的带领下,参与了一系列的叛乱活动。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上的叛乱让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大片的土地化为荒芜。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土地被新兴的世袭地主阶层巧取豪夺。这些人往往不事农业,就住在城市里。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土地分配制度也发生了巨变,苏莱曼的先辈们为帝国创立发展的社会和行政体系出现了不祥的失衡。中央政府的权力落入了有地阶层和地方势力(比如代雷贝伊和山区里的部落酋长)的手中。事实证明,一代又一代的苏丹根本无力遏制这种趋势。

而在中央层面,统治体系自身出现了消解,这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苏丹的奴隶之家绝不接纳任何穆斯林,从而避免了世袭特权的侵蚀。但是,随着帝国变得越来越庞大、人口越来越众多,这个封闭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穆斯林上层人士的不满。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帝国的头等公民,是国家的忠实追随者和信仰的忠诚战士,理应享有特权,在政府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要在政府中扮演角色,穆斯林就必须被奴隶之家接纳。

一代代缺乏决断力的苏丹顶不住他们的压力,逐渐向所有身为自由人的穆斯林开放了公职。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职务遗赠给自己的儿子。在几个世纪的征服岁月中,奴隶之家曾经为帝国的管理体系输送了一代代勤勤恳恳的公职人员。而现在,奴隶之家逐渐受到侵蚀,最终不复存在。奥斯曼帝国行政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却带着其固有的惯性不合时宜地延续了下去。倘若能出现一位强大有力、具有远见卓识的苏丹,他或许可以深思熟虑、详加甄别,更加灵活地改造这套体系,保留它的精华。但苏莱曼的继承人们却不堪此任。结果,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体系越发臃肿,变成了一个膨胀而笨重、充斥着阴谋和腐败的官僚系统。这个作用消极、自私自利的官僚体系像以往那个更加积极、无私的行政体系一样僵硬顽固。

更重要的是,近卫军也变得日益臃肿、成色下降。与行政体系相类似,近卫军也开始接纳穆斯林加入,同时他们还获准结婚,他们的儿子也可以加入近卫军。在16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间,近卫军的人数从一万二千人增加到了超过十万人。其中的许多人靠经商维生,像平民中的工匠和手艺人一样借此补贴家用。

原本成分纯粹的近卫军变得鱼龙混杂。在战争期间,这就会体现为团结和自律精神的下降。而在越来越常见的和平时期,近卫军就会变成国内惹是生非、动辄叛乱的力量,中央政府往往无力遏制他们。与此同时,他们还变成了对基督徒农民的长期威胁。近卫军本应保护这些农民,现在却经常肆无忌惮地打家劫舍。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近卫军越发变得狂躁不安,经常发动叛乱,威胁国家的内部安全。而在战场上,他们的凝聚力和纪律性则严重下滑。

向欧洲靠拢

在17世纪的后半叶,欧洲陷于内战之中,奥斯曼帝国则在科普鲁律家族的统治下享受了一段复苏时期。科普鲁律家族起源于阿尔巴尼亚,其家族成员在接连三位苏丹主政时期作为大维齐尔执掌国家大权,形成了一个大维齐尔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他们铲除腐败和不公,清偿了国库的亏空,镇压了安纳托利亚和其他地区发生的叛乱,还试图让军队焕发新生。像科普鲁律家族这样的连续统治,后来没有再出现过。不过,通常在相对比较负责任的苏丹的统治时期,时不时地会涌现出一位类似的大维齐尔。在高层官僚的支持下,他会在一段时期内造福国家,重新证明行政体系的能力。与之相类似,在宗教体系里,某些比较睿智的大穆夫提也会重振伊斯兰教的权威。在行政和宗教这两大传统统治支柱(尽管它们的面貌可能发生了改变)的支撑下,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依旧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甚至,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也造就了更广泛的既得利益集团,让他们甘愿维持帝国的存活。

正当17世纪走向尾声之际,在欧洲人的注视之下,奥斯曼人在战场上的赫赫威名遭遇了无法忽视的沉重打击。奥斯曼军队在第二次维也纳围城战和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遭到了耻辱性的失败。奥斯曼军队的统帅是一位自负而无能的大维齐尔,一心妄想要创造出超越苏莱曼的功业,但其实他只是一位不负责任的苏丹的女婿而已。他在战场上犯了一连串的错误,导致了围城战役的失利,令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蒙羞。在近卫军溃败之后,他手下的军队在纪律严明的敌人的攻击下瓦解成了一群只知逃命的乌合之众,不禁让人想起以往的十字军战争中的西方军队。在欧洲人看来,局势发生了显而易见的逆转,土耳其穆斯林作为基督教世界重大威胁的历史已经画上了句号。这让他们欢欣不已。强大的土耳其人彻底倒下了。从此以后,奥斯曼帝国接连不断地在战场上吃败仗、在不利的和约上签字、进而不停地沦丧国土。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

从18世纪初开始,一个同时威胁着东方和西方的新帝国崛起了——这就是彼得大帝的俄罗斯。这位沙皇像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苏丹们一样是一位绝对君主。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为俄罗斯创建了一支装备了西式武器的现代化职业军队(这点恰恰是同时代的苏丹们无法做到的),并雄心勃勃地要利用这支军队征服世界。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咄咄逼人的新威胁却延长了奥斯曼帝国的寿命。

以往,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发挥了力量制衡的作用。而现在,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又成了欧洲列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制衡力量。对欧洲国家来说,它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苏丹的帝国,让其充当它们和沙皇之间的缓冲地带。这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奥斯曼帝国的生存不再依赖于武力,而更多地要依靠在谈判桌前的努力。出于互利的目标,奥斯曼帝国变得越发亲近和依赖西方国家。奥斯曼帝国曾经在战场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现在则在外交领域上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传统上,奥斯曼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十分冷漠。但是,他们现在不得不设立一个由擅长外交事务的官员组成的外事机构。当时,不论是穆斯林出身还是基督徒出身,很少有土耳其人懂得欧洲的语言,甚至连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的人都很难找到。因此,苏丹不得不依靠希腊基督徒,特别是芬内尔人。只有这些希腊人在航海和经商的过程中积累了与西方世界交往的丰富经验,并且熟悉西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之中最能干的人被苏丹委以重任,从而在帝国的走向和把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

其中地位最显赫的要数帝国政府译员主管,这一职务实际上充当了外交大臣的角色。其他希腊基督徒则出任了大使或自治省区总督等职务,实际上扮演了早年间苏丹之家中那些改宗的基督徒曾经扮演过的角色。身为自由人的基督徒开始与同样自由的穆斯林一样,在行政体系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一贯拥有极强的变通能力的奥斯曼人仍然坚持着以前的灵活原则:不论种族或宗教信仰,所有臣民都可以为国出力。

就在18世纪步入尾声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又一次在战场上遭遇了耻辱性的失败。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俄国人的舰队渗透进了东地中海,并且在希腊和贝鲁特登陆。接着,拿破仑又入侵了埃及。为了把法国人逐出这个富庶的省份,土耳其人只好与英国和俄国联手。从此以后,欧洲人开始积极地影响奥斯曼帝国政府。一方面,欧洲人阻止了帝国的分崩离析;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奥斯曼帝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它推行改革、改进基督徒子民的生活境遇。

1803年土耳其领土的亚洲地图。

1803年土耳其欧洲地图。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在欧洲拥有相当大的领土。

帝国的改革

于是,19世纪就成了改革的时代。塞利姆三世是第一位推行改革的苏丹,法国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战争成了他的前车之鉴。他尝试组建一支新军,按照西方的方式装备,用西方军官进行训练。然而,身为既得利益者的近卫军将他推翻、废黜,并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二十年之后,继承了塞利姆三世衣钵的马哈茂德二世精心计划了一次无情的行动,一举消灭了近卫军。马哈茂德二世本人也成了奥斯曼帝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者。

马哈茂德二世和他的改革助手的目标是创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恢复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进而确立新的行政体系和世俗法律体系,并最终让苏丹的全体子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以及倡导理性和进步的现代西方化“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他们的努力下,奥斯曼帝国最终得以颁布了一系列“重组”法案,即“坦志麦特”改革法案。在整个19世纪,坦志麦特改革法案都发挥了内部改革的模板作用。

坦志麦特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奥斯曼帝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一个五百岁高龄的中世纪社会演变成一个构建在西方宪政原则上的现代而自由的国度。他们想用法律来压制专制主义,用责任制官僚体系来制约权力的使用,让国家享受到代表制统治的好处。然而,坦志麦特改革却饱经风霜,艰难地想要在守旧的乌理玛宗教体系和日益壮大的、追求进步和世俗的知识精英阶层之间寻找平衡点。改革时而得到一位苏丹的支持,时而又会被另一位苏丹压制。

不过,在这五十年间,奥斯曼帝国的行政和司法体系还是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许多地方省份也进行了改革,非穆斯林社群的生活境遇也有了一些改善。在19世纪70年代,奥斯曼帝国的改革事业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一段短暂的议会宪政时期。接着,形势急转直下,阿卜杜勒·哈米德苏丹开始了彻底的专制统治。不过,就在这一独裁统治时期,苏丹极大地扩展并改进了奥斯曼帝国的教育体系,使得新的思想和社会理念根植于几代年轻人的心中。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恰恰在下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后给苏丹本人带来了厄运:青年土耳其人发动革命,推翻了他的统治。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愈演愈烈,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加速了。对于奥斯曼帝国这样一个由王朝统治的多民族帝国来说,民族主义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它却在希腊独立战争之后开始严重地威胁到苏丹的版图。民族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初的巴尔干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西方国家出于自由主义的理念支持巴尔干人的民族主义运动,而俄国人也为了自身利益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败,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几乎全部从奥斯曼帝国的省份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在此之前,为了抑制俄国的力量,西方列强经常会支持身为“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在柏林会议上尤其如此。然而,西方列强现在却不再帮助奥斯曼帝国了。于是,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结成了联盟,也由此为帝国敲响了丧钟。

但是,在帝国不复存在之后,土耳其却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存活了下来。凯末尔·阿塔图尔克(KemalAtatürk,即穆斯塔法·凯末尔。凯末尔于1934年获得了阿塔图尔克的称号,意为“土耳其人之父”)堪称中东所有的民族主义领袖中最为伟大的一位。他的见地超过了同时代的青年土耳其人战友,从年轻时起就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属于帝国的时代即将结束,属于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然来临。现在,他的土耳其同胞们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再一次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战。他创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成了奥斯曼帝国的继承者。他试图通过抛弃外部的肢体、彻底放弃帝国征服所得的领土,为土耳其换回一个强壮而健康的躯体。今天的土耳其占据着小亚细亚,其版图近似于其先祖的塞尔柱帝国。在历经了跌宕起伏的半个世纪之后(本书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故云半个世纪),当代的土耳其已经成了这个最后的中东帝国的所有继承国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虽然其版图更加紧凑,但共和国却堪称帝国的延续。共和国不再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也不再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土耳其人的国家。共和国构建在自由和宪政的原则之上,而这些原则正是坦志麦特改革的产物。从19世纪开始,一代又一代追求进步的土耳其人试图通过世俗化实现的这一目标,至此终于实现。

现代土耳其的统治者们正是改革时代活生生的产物。随着治理国家的中间阶层在各个专业领域和军队中的崛起,他们逐渐成长、成熟,同时又满怀着继承民族遗产、恢复民族荣光的决心。在成为一个世俗国家之后,兼收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土耳其,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而开启这个新的国家的,正是新的“土耳其人之父”、恰如其分地获得了加齐称号的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他也不愧为历史上那位虔诚战士——父亲般的奥斯曼苏丹——的合格继承人。

6. 土耳其算是大国吗?

土耳其是一个地中海的国家,拥有国土面积为:78.36万平方公里。人口:80745020人。这在中东已不算小国了。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的地缘性政治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起到了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囗的作用。 土耳其主要人种为地中海血统,但主要少数民族是库尔德民族,人口在1400万。由于地缘的关系,土耳其被划规在欧州人种的范围。

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拜占庭帝国。16世纪~17世纪,苏莱曼一世统治下的帝国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苏莱曼一世的统治区域横跨了欧洲、亚洲和非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君主的丰功伟绩,也被当代定格为中东扩张野心的“苏丹”之梦!

历史上,土耳其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因此东西文明在这块地域上得以揉合。

土耳其久盛必衰,19世纪国力开始衰落。

1914年8月,奥斯曼帝国加入了盟国参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因此于1919年失去了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从此受到重创而日趋衰败。

但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历史上一直好战和具有扩张野心。1923年10月29日终于将占领军赶出了土耳其,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人是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休民族,这个人类群体都是从11世纪以后从中亚西亚迁移到小亚细亚的。

由于土耳其他的地缘性关系,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且属逊尼一派。

土耳其由于是一个地中海国家,这里具备了天然的自然资源,许多美丽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世界人民热捧的旅游景点。

此外,叙利亚北部省份伊德利卜省却一直在土耳其的垂涎之中,这就是上述所说到的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之梦。也许这种“梦”正是土耳其人的一种精神!

7. 土耳其之前的名字?

土耳其的突厥人,据说就是来自中国北部,让隋唐头疼的那班突厥人。他们一路迁移到小亚细亚,落地生根。在一个谜一样的神人——奥斯曼一世横空出世后,十四世纪的小亚细亚便出现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帝国,即奥斯曼帝国。

1453年,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下了欧洲桥头堡——君士坦丁堡,从此,奥斯曼帝国入主欧洲,谁也赶不走了,不仅如此,还让欧洲各国心惊胆战。想想看,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帝国在你附近,还是异教徒,随时会来进攻你,想想都害怕呢。

到了1683年,入主欧洲的奥斯曼在鲸吞蚕食下,面积竟达到550万平方公里,短短三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迁移者,到地跨亚非欧超级帝国,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相比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73万平方公里,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奥斯曼帝国兴起得快,衰落也快。新航路开辟,大西洋商路的崛起,让奥斯曼引以为傲的商路渐渐废驰。同时,它周围还强国林立,谁也不服谁,再加上欧洲迅速发展的军事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催命符,奥斯曼的光辉因此渐渐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另一方面,沙俄——一个同样爱好吞别人家领土的国家在这同时又强势崛起了。强强相遇,小亚细亚又是少不了一阵腥风血雨。

沙俄和奥斯曼战争从十七世纪开始持续到十九世纪,几乎每十九年,就来一次PK ,而且战争规模只增不减。俄国和奥斯曼的仇因此越打越大,一言不合就开,也难怪到了现在,两国还一幅苦大仇深的模样。胜负方面,原本是五五开的,时而俄国赢,时而奥斯曼赢,你占我一块地盘,我占你一块。但自从十八世纪俄国崛起之后,基本上奥斯曼都是在做战场上表现糟糕,也因此被俄罗斯吞掉不少地盘。

奥斯曼的虚弱就这样赤裸裸展现在欧洲列强眼前,眼见有利可图,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国也开始狠狠地往奥斯曼身上撕咬肥肉,奥斯曼帝国由此进入了一段自己的历史上非常艰难的时期。

西方列强入侵、被沙俄入侵掉大量领土、希腊独立、保加利亚独立、名义附属国独立、甚至被名义上的附属国埃及击败,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历史都让奥斯曼人自己觉得惨不忍睹,简直是满清的欧洲翻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就这样半死不活的奥斯曼帝国,竟然在一战的时候宣战协约国,跟着德国干,强行作死。最终,在1923年,老奥斯曼帝国浴火重生,土耳其共和国诞生。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69)
海燕(中的海燕象征着什么人)
上一篇 2023年11月18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 篆字怎么读(左边一个土右边一个化)

    埖[huā]:〔埖渡〕在青森县。日本地名用字。笔顺:横、竖、提、横、竖、竖、撇、竖、撇、竖弯钩。同音字huɑ:誮、糀、硴、椛、婲。5种可能的由来:在地名上由原本的“埃渡し”演变为“埖渡”;原本是植物グミ(茱萸、胡颓子)的当て字,后音讹成ゴミ;...

    2023年11月13日
  • 乌鸦坐飞机什么梗(影视剧里的双枪现实吗)

    电影《烈火中永生》里面华蓥山游击队长“双枪老太婆”其实是虚构的人物,而真正的双枪老太婆其实是当年名躁川西的一名女匪首赵洪文国,对,就是电视剧《解放大西南》中直闯成都军校辕门,跟卫兵发生冲突,然后被蒋某人奉作“大姐”的那个老太太。...

    2023年11月15日
  • 游人如织(游人如织的近义词是什么)

    【成语】:游人如织【近义词】: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过江之鲫【拼音】:yóurénrúzhī【释义】: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旅游地点人多【结构】:主谓式...

    2023年11月20日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女生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男生怎么回)

    1.我已经知道了,所有的过去,我都已经慢慢的忘记了,我觉得过去的事情不要让自己那么的纠结才是自己人生当中的一种成长。...

    2023年11月21日
  • 90后喜欢的歌曲(90后男士ktv必点歌曲)

    看着这首歌的歌名就知道表达的是兄弟情深,好兄弟在人生道路上互帮互助,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时期,俗话说一声兄弟大过天。在歌曲对唱方面是男声对唱的典范,传唱度高,是好友相聚KTV必点经典歌曲。...

    2023年11月25日
  •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著作有哪些)

    他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24岁时,犹太教会以思想异端的罪名永远革除了他的教籍,从此他就献身于哲学。...

    2023年11月26日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高中数学有几本必修)

    高中理科数学共学习11本书,其中必修5本,选修6本。必修课本为必修1、2、3、4、5,选修课本为选修2-1,2-2,2-3,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

    2023年11月28日
  • 采茶歌(少先队员采茶歌的歌词)

    黄梅采茶歌描述的是春末到夏初的黄梅季里采摘茶叶的情景:赶路行行就到采茶坡,听见采茶人把社歌唱。一行黑影人人手挽篮,花钱买双布鞋穿上行。坡上正是茶花香,采茶操着当家风。满面春风徒众忙,一块采一块相唤声。绿叶红花密密密,采茶人手里提篮挑。春山多茶...

    2023年12月03日
  • 鵺(鵺的飞行速度)

    鵺是日本传说中一种类似于西方的“奇美拉”的生物。鵺出现于《平家物语》当中,据描述它拥有猿猴的相貌、狸的身躯、老虎的四肢与及蛇的尾巴,没有翅膀却能飞翔。...

    2023年12月04日
  • 终宿主(哪里没有福寿螺)

    福寿螺是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有2对触角,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有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