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政道(隋炀帝的萧皇后为何被六个帝王看好)

1. 天下政道,隋炀帝的萧皇后为何被六个帝王看好?

这个被六位帝王抢来抢去的女人就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美娘,如果算上瓦岗山的“土皇帝”李密,应该是七位帝王对萧美娘情有独钟,萧美娘有何等魅力迷倒六位“人中之龙”呢?

史料记载,萧美娘出生于名门望族兰陵萧氏,刚出生不久,有位相面先生看到萧美娘后惊诧不已,对她的父母说“此女可旺夫、可败夫;可兴天下、可亡天下。”

果不其然,萧美娘一生败了5个帝王,最后兴了一个丈夫。

这5个亡国之君是:隋炀帝杨广、许国皇帝宇文化及、夏国皇帝窦建德、东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最后兴的一位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萧美娘长得很美吗?

据说萧美娘长得千娇百媚,面如桃花、腰似绵柳、步步生莲,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亲们想想看,假如萧美娘不美丽不风骚,色中恶鬼隋炀帝杨广能一眼相中她吗?

杨广21岁时被封为晋王,随后他的父亲杨坚张罗着为他选王妃,选来选去杨广都不满意,这些女子不是长得丑就是八字不合。

也许是天公作美,恰好有人推荐了兰陵望族的萧美娘,杨广一眼相中了这个美人坯子,当时萧美娘刚满九岁,算命先生一合婚姻,八字相合,最关键一点相师没敢当着隋文帝杨坚说,他偷偷告诉杨广,二人婚姻实属“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杨广本来就有取代哥哥当太子之意,“就她了,非萧美娘不娶也!”杨广打定了主意。

过了四年后,萧美娘长到了13岁,也到了女子出阁的年龄,杨坚为儿子举行了婚礼,萧美娘从此成了晋王妃。

萧美娘荣升皇后

有道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杨广一心想谋取哥哥太子之位,在随后日子里,他处心积虑的陷害哥哥杨勇,最终通过贿赂权臣杨素而成功上位。

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继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隋炀帝,萧美娘荣升皇后宝座,这一年杨广35岁,萧美娘23岁。

杨广取得皇位后不施仁政,当政期间大兴土木,声色犬马,不顾百姓承受能力乱施暴政,以致于逼反了72路烟尘,36路反王。隋朝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杨广面对乱局手足无措,就在农民起义军攻进长安之际,奸臣宇文化及和同党逼死了杨广,杨广死时50岁,宇文化及乘机夺取权利。

萧美娘由皇后变成了萧淑妃

宇文化及早就对风姿绰约的萧美娘垂涎三尺,无数梦中想象着把萧美娘拥入怀中,此时38岁的萧氏有种雍容华贵之美,这正是女人徐娘半老无限诱惑之时,宇文化及岂肯放过到嘴的天鹅肉?

宇文化及最终被起义军赶出了长安,他带着萧美娘败逃到了魏县,眼看大势已去,宇文化及匆匆称帝,国号“许”,年号“天寿”,封萧美娘为淑妃。

宇文化及只做了33天的皇帝就被窦建德击败了,窦建德杀死了宇文化及,除了收缴宇文化及所有金银财宝之外,萧淑妃也成了窦建德的战利品。

萧美娘由淑妃变成了小妾

窦建德随后在河北建立了“夏国”,自称皇帝。

战争几乎使窦建德忘记了女人的温存,此时他发现萧淑妃虽然做了两回寡妇,但他的美色依然不减,萧淑妃仿佛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一个女人能做的就是强颜欢笑。

萧淑妃用一种哀怨的目光望了他一眼,就这一眼融化了窦建德心中的坚冰,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冲动,这一夜,窦建德占有了萧淑妃,二人如鱼得水缠绵悱恻。

窦建德很喜欢萧淑妃,但他给不了萧美娘的名分,他只能把萧美娘当小妾。原来窦建德是个妻管严,他的皇后老婆曹氏是个醋坛子,每当看到二人如胶似漆时就大发雌威,弄得窦建德“性然无味”。

萧美娘由小妾变成了突厥人的王妃

无巧不巧,就在窦建德很尴尬的时候,此时远嫁突厥、杨广的妹妹、萧美娘的小姑子——义成公主打听到了萧美娘的下落,提出要带萧美娘去突厥。

窦建德害怕突厥势力,于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把萧美娘交给了义成公主。

萧美娘来到了东突厥,老国王处罗可汗看腻了本国女人,对风韵犹存的萧美娘神魂颠倒,很快纳她为妃。

后来老国王死了,按照突厥风俗,新上任的国王,也就是老国王的儿子颉利可汗继承了父亲的妃子,萧美娘成了新国王的王妃。

情归唐太宗李世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悠乎十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消灭了东突厥,迎回了萧美娘,此时萧美娘早已是48岁的老大妈了。

唐太宗李世民听闻萧美娘归国了,他亲自出城迎接,看到风采依然照人的萧美娘,33岁的李世民像一个青涩的小伙子手足无措,他早就听说了这个小婶子的故事了(杨广的老妈是李渊的亲姨,即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李世民油然而生一种爱意,不知道是怜香惜玉还是“恋母情结”,反正李世民把她接到了暖香阁……

结语:萧美娘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归宿,她躺在李世民的怀抱里,感叹自己一生如大海中的浮萍,颠沛流离、随波逐浪,曾经相师的话终于应验了,庆幸上天赐给了她一位明君,岁月仿佛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印记,年龄对她来说改变的不过是数字。萧美娘67岁时去世了,李世民把她葬在了杨广身边,毕竟她是杨广的皇后。萧美娘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原点。

文/秉烛读春秋

天下政道(隋炀帝的萧皇后为何被六个帝王看好)

2. 河南的人文风情是什么?

河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 1、少林寺,坐落在河南嵩山脚下的少林寺是中国的 武术胜地。 佛教信仰地主要以嵩山少林寺为代表。 河南民间体育活动还有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是一种独特的以技击、 健身和养生功能为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它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 睐,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往陈家沟学习太极拳。 目前“陈式太极”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河南的拜祖大典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姓氏宗亲祖 根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遗址。如商丘的火神台、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新郑的 黄帝故里等。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这里祭 拜。千秋一寸心聚合华人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 吾向往。 ” 仰韶文化是河南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着淡淡苹果清香的仰韶酒不知道勾起了 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仰韶酒色泽晶亮、入口柔顺、绵厚醇香。让纯粹九粮精华、手工酿制 的透明液体流过舌尖、滑过喉咙、温暖肺腑的同时,点燃你身心的喜悦与感动。而它深厚的 历史积淀、纯正的传统工艺、温润的富贵底蕴正是河南的民俗文化的象征。 3、民间戏剧 河南地方戏剧种类 繁多,有锣戏、 卷戏、 梆子戏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每个村子就有自己的 剧团,农闲时在村子的空场地搭起简陋的戏台,全村人过节一样热闹个三五天。 主要剧种有豫 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道情等。 这些剧种富有地方色彩, 不论是剧情内容、唱词念白、行韵甩腔均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泥土的芳香会渗透在每一个 细节。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主要剧种之一,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 晰、行腔酣畅淋漓,大开大阖,音乐丰富多彩,表演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观众人数 在全国所有剧种中为最多。 除了这些剧种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 大调曲子、 河洛大鼓、三弦书等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4、河南民间工艺 品种类也比较多,其中主要有古朴典雅的开封汴绣、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带有豫西风情的稚巧的民间剪纸、带有豫北风情的浚县泥塑和泥猴张,以及李天华剪纸艺术 等。 开封的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和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 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 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具有色彩古朴典雅、绣工精致细腻等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 悠久、风格独特,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一。带有豫西风情的民间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 , 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浚县的泥塑和泥猴张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李天华剪 纸艺术在中国的剪影艺术上独树一帜,他的剪影风格劲秀、清朗、潇洒。 5、庙会 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庙会和中岳庙会。 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 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 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 10 天,人数最多每天达 20 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 的习俗,如“拴娃娃” 、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 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 “吉祥物” ,如各种长命锁、 玉如意、 宝剑、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 “马街书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 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 6、河南的小吃 中原以面食为主。面条、馒头、窝头、饺子等,面条就有 多种做法,捞面条、汤面条、浆面条、炒面、焖面、蒸面、烩面、拉面、刀削面等。 享誉省内外的开封小吃夜市里的风味饮食琳琅满目,味道各异,既有松软味美的灌汤包,也有老年人 爱吃的黄闷鱼和油茶,还有年轻人喜欢喝的杏仁茶和冰糖红梨等而地处豫西的九朝古都洛阳 的小吃同样有名,有余香满口的浆面条。 带有豫东风情的枣山年馍外表精致,味道可口。 省会郑州的烩面汤香味美,口感劲道。全国知名品牌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 揽锅菜等,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洛阳水席,相传洛阳水席起始于唐朝,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一 般是逢大事招待宾朋才用。 7、土特产 有“芝麻之乡”驻马店的小磨香油享誉海内外。豫西西峡 县的猕猴桃纯天然、 无污染,清香汁多,被誉为 “果中之王” 省会郑州的新郑大枣个大、 肉厚、 汁多、味甜,驰名中外。 8、河南民间舞蹈 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中包括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小车 舞、高跷舞、大头和尚、对花鼓、二鬼扳跌等。这些民间传统舞蹈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是 民俗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8、河南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花、郑州 的荷花在不同的季节里装点着中原。 自唐以来,洛阳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 期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观花习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竞相 开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总的来说, 我们中原大地有名扬天下的嵩山少林功夫、 温县太极武术、 濮阳和周口杂技; 有豫西社火、灵宝皮影、开封盘鼓等民间艺术;

3.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

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灭东突厥,都是中原王朝发出的强势反击,也将中原王朝带入盛世的战争。

因此,将两场战争放到一起讨论,很有意思。

实力对比

一、对手实力对比。

匈奴、东突厥,都是强大的对手。

匈奴起自蒙古草原,在消灭了东胡、月氏后,逐渐走向鼎盛。

汉武帝反击前,匈奴不仅统治了蒙古高原,也控制了河西和西域,并“臣服诸羌”,占据了青海羌族所居地区。

东突厥则是由突厥汗国分裂而来。

隋末唐初时,东突厥达到鼎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而且,隋末之时,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甚至李渊本人,都曾向东突厥称臣。到唐太宗即位时,朔方梁师都仍然臣服于东突厥。

对比起来,匈奴、东突厥的武力基础都是蒙古高原的草原勇士,就“控弦”数来说,东突厥还多于当年的匈奴。

不过,由于东突厥没有占据富庶的西域及河套,其财富远弱于匈奴,经济基础严重依赖靠天吃饭的畜牧经济,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陷入严重困难!

这也决定了:大唐如果把握好机会,有一击灭东突厥的可能,而大汉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二、汉武帝与唐太宗初期的国力对比。

东突厥的经济基础不如匈奴,太宗初年的大唐经济也不如汉武帝前期。

汉武帝时期,大汉已立国5、60年,经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强盛,“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而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仍出于百废待兴的地步,“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户口数减少到300万,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二,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广大百姓啼饥号寒,食不果腹。

因此,唐太宗的对外战争,只能在保证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只能力求速战速决;而汉武帝则有足够的资本,承受能力要强得多。

就实力对比而言,汉、唐均强于对手,但优势都有限,汉武帝、唐太宗要想取胜,都不容易!

谋划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伐谋,伐交,对于战争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汉武帝的谋划,是比较直接的。

汉武帝“欲事灭胡”,决心通过军事改革,组建强大的骑兵集团,以武力手段直接讨伐匈奴。

汉武帝初则做出了“马邑之谋”,决心诱匈奴深入,然后以伏击歼灭战歼灭匈奴精锐。

在这一计划失败后,汉武帝遂采取了连番讨伐的方式,连续进行河南、漠南、河西、漠北决战,以威武之师直接讨伐!

在伐交方面,汉武帝初则试图联络与匈奴有灭国之恨的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因大月氏不愿意合作而放弃,晚年又联合乌孙,一起讨伐匈奴。

不过,总体上,汉武帝的伐交效果不明显,主要还是依靠汉军自己的力量与匈奴决战。

相比之下,唐太宗的伐谋则方式更为丰富。

立国之初,太宗根基未稳。面对东突厥的进犯,太宗暂取妥协之法,与颉利作“渭水之盟”(太宗以其为“渭水之耻”),争取时间。

随后,太宗一面恢复国力,一面行分化瓦解之道。

太宗结好与东突厥为敌的西突厥,挑拨其相互征战;同时,又利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拉拢与颉利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又在漠北地区扶植反抗东突厥压迫的薛延陀等铁勒诸部,从内、外两方面削弱东突厥的实力。

同时,唐太宗又令张公谨专门监视东突厥动静,以寻求致命一击的机会。

经过唐太宗的分化、瓦解,突利可汗归唐,薛延陀等部起义,东突厥实力被严重削弱。

此后,草原又出现了自然灾害,东突厥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实力大损!

趁着东突厥焦头烂额之际,太宗也发兵讨灭了依附于东突厥的朔方梁师都,扫清了北击的道路!

629年八月,负责监视突厥动静的张公谨上书:东突厥已经虚弱不堪,粮食缺乏,内乱不休,可以一举而破!

这种情况下,唐太宗才抓紧时间,以李靖、张公谨发起了直接进攻!

在伐谋、伐交上,汉武帝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意思,非常直接;而唐太宗则是谋定而后动,有“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杀”的意思。

谋划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汉武帝必然要一步步打击匈奴,需要的时间很长,次数很多;而唐太宗有可能一击必杀!

择将

汉武帝亲政时,大汉已经立国60年,开国宿将早已远去,即便是七国之战也已经过去了20多年,周亚夫等名将也已经凋零,李广、程不识等老将虽参与过此战,但都不是当时的高级将领,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所以,汉武帝没有现成名将可用,只能从外戚中寻找领军将领。

卫青、霍去病,确实是史诗级名将,在他们的指挥下,汉军连续取得大胜。

然而,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武帝选择李广利等人,则难堪重任,多次败北,以致于最后仗打不下去了,“轮台罪己”,暂停战争。

相比之下,唐太宗手下经验丰富的名将则实在太多了。

李靖、李勣,都早已在开唐统一战争中证明了自己。

因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后期屡屡受挫,而唐太宗时期的对外战争,则成绩很稳定,除了征高句丽之战外(此战还是唐太宗本人挂帅),每战必胜。

总体上,唐太宗时期边疆战争的效率、胜率确实远远高于汉武帝,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作战目标

汉武帝讨伐匈奴,主要着眼于地缘。即:通过进攻河南地、漠南、河西等地,逐渐化解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之间的态势。

因此,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依次展开,时间花得很长,但成果相对比较稳固。

唐太宗讨灭东突厥,则始终将打击目标放在东突厥的指挥中心上。李靖用兵,必擒其主而还!

因此,李靖进兵,风驰电掣,很快就擒拿了颉利可汗,战事都没有发展到大漠以北就灭掉了东突厥。

这样的作战,效率高,速度快。

然而,彻底性不及汉武帝。

灭掉了东突厥,但漠北的薛延陀又强盛了起来,仍需要以后再战!

汉武帝征匈奴,唐太宗灭东突厥,虽都是中原王朝的边疆战争,有可比之处,但毕竟发生在两个相隔七百多年的时代。

这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是两场不同的战争。

效率差别,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唐太宗个人才能上的不同,主要是时代的不同。

客观上,东突厥虽然也很强,但在突厥分裂后,西域主要由西突厥所控制,依靠草原畜牧经济的东突厥比匈奴要虚弱得多,抗风险能力也弱得多,使其有可能被一战而定!

主观上,汉武帝、唐太宗所处的时代,中原王朝对草原、西域的了解程度完全不同。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对草原、西域的事务都很陌生。还得靠着张骞等人的辛苦冒险才能搞清楚一些最基础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君臣当然对对手及各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自然也没有条件分化、瓦解对手。

他们能够学习骑兵集团作战,学习远征草原,已经是极了不起的尝试了!

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统治者对各族的情况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早在隋朝时就与突厥有很深的交道,李世民本人也早与突利可汗有结拜之谊!

因此,无论是唐朝统治者,还是李靖等名将,都对突厥的情况非常熟悉!

如此,大唐自然可以谋定而后动,一招致敌了!

对汉武帝、唐太宗,只有尊敬,不必非要踩一个,捧一个!

因为,他们都是对我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雄主!

4. 为什么在登基之初要对突厥称臣?

李世民压根儿就没有向突厥称臣,此说法的始作俑者是《隋唐嘉话》,这不是史书,而是文学创作。很多历史性问题都如此,由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最终影响了后世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判断。但李世民称臣突厥的误传也与他自己有关,首先是避重就轻的渭水之盟,其次是李世民自认为该盟约为耻辱,所以就有了渭水之耻的说法,称臣的传言自然就很有“说服力”。

(李世民剧照)

李渊对突厥关系的处理方式

隋炀帝杨广由于好大喜功,导致民间疾苦,又因政治上对关陇集团的排斥,故在三征高句丽期间,导致隋朝后花园起火,这场由贵族掀起的,民间引燃的大乱,致使华夏区域被严重分裂削弱,给外敌崛起入侵提供了契机。很简单的一个佐证,吐谷浑这种不起眼的外族势力,攻打隋朝河右时都未遇到有效的抵抗,更不用提强盛一时的东突厥了。按照《新唐书》的记载,东突厥在隋末已是“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势头,它的意志就是要效仿北魏入主中原核心区域。

唐国公李渊起兵前,隋朝廷对全国的控制力已然失去,甚至可以说隋朝气数已尽,程全线崩盘之势。当时突厥对华虎视眈眈,诸如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势力纷纷成为突厥的跟班小弟,那么各路反王的态度如何呢?史载“华人多往依之”,其中包括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新唐书》中用了“悉臣尊之”四个字。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在争夺地盘的进程中,尽可能规避突厥南下的打击,亦希望有可能获得突厥的扶持与援助。

(李渊剧照)

当时的李渊起于太原,虽有俯瞰天下之形,却因地狭人少,并无争雄之势。而且隋炀帝留下的烂摊子对李渊不利,即突厥与刘武周能够实现对李渊势力的联合打击。事实上也是如此,李渊起兵的那一年,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对李渊的威胁可想而知。所以李渊与众多反王的选择一样,即结好突厥,或者用史书的话来说——“悉臣尊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于公元617年起兵后,便遣刘文静至突厥朝见始毕可汗,与突厥达成的合约是“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提出的条件是“勿侵暴百姓”。意思就是李渊向突厥缴纳保护费,突厥保证李渊地盘不受攻击,这个形式就是称臣。

历史上由于“玄武门之变”把李渊塑造成了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可是自古造反成功者,有几个是老实人的?李渊表面上是称臣之举,实际上并没有将称臣落实到位,争夺天下之际的财力需求巨大,李渊怎么可能向突厥上供?实际上他只是将边境俘获收缴的突厥财产如数返还,这也说明了一点,李渊势力其实与突厥的对抗实际上并未有过间断,所以唐朝建立的第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就亲渡黄河,并扶持梁师都、刘武周威逼太原。所以很多史料里说突厥常毁约南侵,其实事情的本质是李渊根本未尽“臣节”。

(房玄龄去世时的剧照)

而始毕可汗在进攻太原前夕病逝,李渊没有更多的精力与突厥周璇,所以才有了“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有人将此作为李渊臣服突厥的证据,其实这是对李唐时期礼仪的误解,唐朝历史上就多次以此厚重礼仪悼念功臣。如房玄龄去世时也是废朝三日,李勣去世时更是辍朝七日,且皇帝亲自于未央古城中举行悼念仪式,史载“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再如尉迟敬德去世时,“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魏征去世时,“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来看,李渊从起兵到建国,始终是以敌对国的身份和礼仪对待突厥的,这是一种平等的外交身份,并不存在臣属关系。由于唐初天下未定,突厥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时常侵扰并朔一带,李渊以敌国礼对待突厥也是现实所逼。随着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唐朝也逐渐改变了对突厥的身份姿态。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攻太原时,李渊对突厥的国书改用“诏敕”,这意味着唐朝开始将突厥视为属臣,自己则视为宗主。

(李渊剧照)

因此唐高祖对突厥的“称臣”并无实质意义,与众多反王一样,李渊起兵后,为了避免突厥的针对性打击,选择了臣属的模式。又因势力发展的需要,这种称臣并未实践“岁贡”换和平的长久战略,在这种框架下,李渊更像是一个不守信用的“老赖”,或者说是“万恶的资本家”,以画大饼的方式尽可能稳住北方,在自身获得飞跃发展后,再反戈一击。当然,这么说也不恰当,毕竟突厥也一直未停止对唐朝的骚扰,但这种外交关系处理方式却是成功的,后来的太宗李世民也是这么操作的。

渭水之盟的产生与本质

由于李渊的“忽悠”,突厥在历史上一直是不遵守合约的一方,而这也让唐朝内部发生政权斗争时,又遭遇到了外部威胁。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成功夺权,并在当年八月登基为帝,颉利可汗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是攻击唐朝的大好时机,于是领兵南下。唐朝的反应是先打阻击战,尉迟敬德领兵于泾阳一带取得小胜,歼敌千余,并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但这场胜利并不能阻止突厥的进军,那么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李世民一登基,突厥就能兵逼长安,如入无人之境呢?这事儿还得从李世民的布防和政治斗争来看。

(尉迟敬德剧照)

按照古代地里特征来看,东突厥若是以长安为目标进攻,常规打法是联合灵州(银川)附近的梁师都,先取灵州、再攻泾州(萧关),然后克豳州(咸阳北),经过武功进逼长安。这条路线的优势是一路沿清水河南下,河谷宽阔平坦,能够发挥突厥骑兵的机动性。再次一级的选择是沿马莲河到豳州,这条路比第一种路线路况复杂一些。第三种路线是渡洛水抵达渭水,沿着渭水河岸线一直西进长安,这条路的难点在于洛水河谷,此河谷狭窄曲折,非常不利于骑兵行军。

所以扼守常规路线的关隘据点就是搭建防御体系的重点,前两种进攻长安的布防重点就是灵州、泾州、豳州,这是李渊时代唐军抵御突厥的军事重镇,之前唐军都是在此阻击了突厥的进攻。可是颉利可汗并没有走灵州线,因为这条线路的第一关灵州就是名将李靖驻守的,由此可见唐朝的战略部署是很有针对性的。颉利可汗为了避免再次与李靖交手,带领突厥骑兵走了一个大环线,绕行会州(甘肃靖远),再折向东取泾州、豳州。

(颉利可汗剧照)

626年七月,颉利可汗从会州出发,八月底便攻至泾阳,李世民根本没想到突厥会避开李靖驻守的灵州,也没想到其进军速度之快,所以尉迟敬德当时就是一个救火队员,手上没有多少兵,意在延缓敌军进军速度,等待勤王部队回援长安。既然我们说灵州之后的泾州、豳州也是重镇,为何还是迅速崩溃呢?

这就要说到驻守此地的两个封疆大吏了,泾州是李艺(罗艺)驻守的,豳州是张瑾驻守的。李艺坐拥一万多天节军,张瑾则有一万多天纪军,这些都是精锐之师,打城防战不说以一敌十,两道防线抵挡数月至少不该有问题吧?哪怕是各守两个月,李世民也能获得调兵回援的时间,但这两人就是关键时候掉链子。

(李艺剧照)

李艺是什么情况呢?人家压根儿没抵抗,因为他是李建成的亲信,玄武门之变后,他正密谋如何攻打长安呢。事实上也是,后来李艺真就反了,时间与突厥这次进攻仅差四个月,所以有理由怀疑他是故意把突厥放了进来,企图浑水摸鱼发动兵变。张瑾不抵抗出于两点,一是政治上偏向故太子李建成,二是被突厥人打出过阴影,即625年的太谷之战中,张瑾被颉利可汗打的全军覆没,光杆司令的他逃往豳州,被李靖保了一命,所以这一次遇到突厥进攻,史载“突厥来寇,瑾不战”。

这两个人都是李渊的开国功勋,也都是李渊亲自派驻边境的军事将领。李世民上台后,并没有进行大的人事任免,反而是对旧臣加官进爵。这是李世民稳定政局,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心念旧主的老臣,李艺和张瑾就是一个用人失败的典型案例。反观突厥一方,他们对于唐朝的布防和用人都做了精心准备,故而能长驱直入进逼长安,给唐朝建国以来带来了最大的一次危机。

颉利可汗在泾阳遭到小股抵抗后,直接将十万大军开赴渭水北岸,距长安城仅数十里。颉利可汗深知长安城易守难攻,自己深入大唐腹地,战线过长,灵州、天水都有断其后路的风险。所以他并未选择立即强攻,而是派出了亲信执失思力进城,一方面谈条件,一方面打探一下长安城内的城防、储粮。执失思力仗着大军兵临城下,谈判态度异常嚣张,李世民也没惯着他,二话不说便将其扣押软禁。

“然我已令无忌、李靖设伏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旧唐书》

接下来就是战与和的问题,很多说法是长安城兵力空虚,但按照唐初的军制,长安城外驻守的禁军当有三万,关中地区能够调动的中央军应当在13万左右。冷兵器时期,孙子兵法认为攻城战是战争的最下策,攻城一方的伤亡比例最乐观的是3:1,也就是说长安城里的3万禁军对突厥10万大军并不吃亏,而且突厥是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所以对李世民来说,三万军坚守城池,另调动关中各地中央军勤王,完全有可能将颉利可汗歼灭于家门口。

而若开战又有哪些不利因素呢?李世民是发动政变后刚登基不久,旧派势力中包括李渊、李建成培植的亲信,这类人在泾州、豳州已经表现出临阵脱逃的风险,长安城内难保不再发生叛逃、倒戈的事情。李世民若亲自挂帅出城,城内还有可能出现政变风险,李世民若躲在城中,新君的威望又难以树立,李世民的处境很尴尬。再者说来,唐初连年征战,国家财政并不富裕,李世民若集中力量对付城下之兵,纵使歼灭颉利可汗的军队,必然也是向东突厥彻底翻脸,两个国家之间将会再次爆发长久性战争,对休养生息的既定国策极为不利。所以对李世民来说,唐朝当时并非不能战,李世民也绝非惧战,只是和比战更具现实意义。

“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资治通鉴》

但想让城下10万雄兵不战而退谈何容易?李世民的智慧在此时展现出来,他带着中枢重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人,骑行至渭水河畔,隔着渭水喊话,喊话内容大概就是骂街,从气势上表现出我不怕你。这一幕有些空城计的感觉,六人六骑就敢隔水骂街,加上颉利可汗已经知道李世民扣留了谈判使者,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紧接着,长安城内的禁军就整齐列队的向李世民所处位置靠拢,史载“军容大盛”,换言之就是李世民做了一下面子工程,向颉利可汗秀一秀肌肉,说明我敢骂你就是因为我有实力支撑,不怕死的放马过来。(渭水喊话剧照)

史书中说突厥军队见此状况“由是大惧”,虽然颉利可汗是见过大世面的,立即做战斗准备,但他手下的贵族长老、新兵蛋子一路走来过于顺利,并没见过唐军的这等雄姿,突厥本阵突然躁动不安。接下来,李世民开始落实此行的任务,他见震慑目的达到后,便令唐军列队后撤,表明我来这不是要跟你打架的,是来给你讲道理的。于是李世民便喊话要与颉利可汗单独会面,就这样,两个领导人在渭水河畔开始了一段外交和谈。

谈话的具体内容应该就是“渭水之盟”展现给后世的条款,但这一次李世民比他爹硬气,盟约规定了唐朝“啖以金帛”,并不是向李渊那样拿钱换和平,这个钱财可以看成唐朝对突厥远征的犒军费用,并不是战争赔款。渭水谈话过去两天后,双方在长安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也是杀白马立盟的那一套。颉利可汗随即退兵,回到突厥本部后,又向唐朝进献了三千匹马,万余头羊。这个经过哪里体现李世民向突厥称臣了?

“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隋唐嘉话》

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李世民到底给了突厥多少金帛,但小说《隋唐嘉话》说李世民听从了李靖的建议,把整个国库都给了突厥。突厥撤军的时候,李靖又搞了个突然袭击把钱抢了回来。这个桥段之所以流传甚广,因为它远比正史精彩的多,这里有些贬写李世民的嫌疑,因为它是以玄武门之变为线索,来应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得国不正,又以称臣来增加李世民的污点,显然是作者主观情绪的展现。

历史上李世民确实将此事称为“渭水之耻”,这主要因为李世民在对外事务方面标准过高。比如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其实际战果为攻克十座大型城池,迁移人口七万有余,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中,“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放在历朝历代都能算是大捷,如汉武帝时卫青斩白余匈奴都算大捷。征高句丽之战后因天气原因退兵,李世民还为此懊恼不已,这就说明李世民的个人要求太高。他眼中的胜利是李靖攻灭突厥汗国;李勣以数千唐军以少胜多大破薛延陀、俘获5万多人;唐朝打败西域诸国、占据西域,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等。

(天子六骑雕像)

综上所述,唐太宗不仅没有向突厥称臣,唐朝还在太宗时代攻灭了东突厥。渭水之盟也并非城下之盟,这是李世民综合利弊之后,以高姿态要求突厥退兵的外交手段。这个盟约中所谓的“贡金”,实际上是对突厥退兵的安抚,而非拿钱买和平,这个性质完全不同。

5. 地字接龙?

地开头的成语接龙 :

1、地远山险、险阻艰难、难以置信、信誓旦旦、旦旦信誓、誓无二志、志气凌云、云雾迷蒙、蒙冤受屈、屈指而数、数短论长、长途跋涉。

2、地久天长、长治久安、安常守分、分文不名、名落孙山、山高水长、长绳系日、日月丽天、天下第一、一步登天、天末凉风、风趣横生、生财有道、道尽途穷、穷山恶水、水涨船高、高傲自大、大得人心、心口如一、一飞冲天、天保九如、如日中天。

6. 为何被6个皇帝抢了60年?

隋朝萧皇后,一生引得六个帝王为她疯狂,这不禁令人遐想,得美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效果?

萧后生平

萧皇后出身于兰陵萧氏,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她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六弟东平王萧岌收养。萧岌夫妇收养她不满一年,便双双去世。萧氏遂转由舅父张轲收养。张轲家境贫寒,因此年幼的萧皇后亦随之操劳家务。

《北史 列传第二》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及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炀帝为晋王,文帝为选妃于梁,卜诸女皆不吉。岿乃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遂册为妃。

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只要能确定萧岌卒年,就可以推出萧皇后生年。

《北史 列传第八十一》岌,詧第六子也。性淳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赠司空,谥曰孝。

西梁明帝五年(天保五年),萧岌去世,此时距离萧皇后出生不到一年,有两种可能:如果天保五年正月去世,则萧皇后应是天保四年二月出生;如果是天保五年三月以后去世,则萧皇后是天保五年二月出生。既然相差不过一岁,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天保五年二月出生,即公元567年。(顺带一提,北周天和元年即566年,李渊出生)

开皇元年(581年),杨广十三岁(生于569年)为晋王,迎娶十五岁的萧皇后(女大三,抱金砖)。萧皇后孕育儿女有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长女南阳公主,亲孙子有太子一脉的燕王杨倓、越王杨侗 、代王杨侑,和齐王一脉诸子(例如杨政道)。

《隋书 帝纪第三》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在杨广通向太子之位时,萧皇后也在默默做着后宫工作,努力博得婆婆的欢心。此后除了长子杨昭英年早逝外,几十年内富贵无忧,直到江都兵变。

乱世流离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隋朝灭亡后,萧皇后辗转流落,被多位帝王纳入后宫,可是历史上萧皇后有两道保护,能够免于枭雄们的觊觎:第一是年老色衰,反隋势力对其兴趣不大;第二是太后身份,既是一个需要尊奉的吉祥物,又是一件非常有力的武器,霍光废黜刘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都是以太后名义下旨的。

一、宇文化及

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兵变,此时杨广五十岁,萧皇后五十二岁。政变后,宇文化及自任丞相,杀尽随行皇室男丁,仅仅留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将其拥立为帝。杨浩生母早已获罪赐死,则萧皇后此时在宇文化及面前是太后。

宇文化及虽然杀死杨广、大权在握,但名义上仍是隋朝丞相,对萧皇后下手的话连表面都维持不下去了。况且此时宇文化及占据六宫,如同隋炀帝一般,年轻貌美、出身低微的妃嫔已经足够享用了。一个外臣杀老皇帝、立新皇帝已经如坐针毡了,怎么再去睡太后?而且那位太后已经年过五十了。(有人问了,没人对南阳公主下手吗?宇文化及表示:那是我弟弟的媳妇,谁敢动?)

《隋书 列传第五十》化及至城门,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当年五月,长安的恭帝杨侑禅让于唐王李渊;洛阳的越王杨侗被推举为帝,即皇泰主。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一路兵败,最后时刻过了把瘾,杀秦王杨浩,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大业元年其父宇文述被封为许国公)。此时萧皇后努力保护着襁褓中的孙子杨政道。此时,政治上阻碍没有了,一般人是不会碰五十多岁老太太的,但是宇文化及已经癫狂,但也不排除可能。

《隋书 列传第五十》其众多亡,自知必败,化及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鸩杀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

二、窦建德

李密与宇文化及一番大战后,夏王窦建德最终擒获宇文化及,此时他已经选择通过尊奉杨广嫡孙、皇泰主杨侗来谋取政治利益,则五十三岁的萧皇后此时在窦建德面前是太皇太后。窦建德对萧皇后只能选择好好供奉,除了萧皇后本身,还有另外两条:

1、 窦建德需要突厥作为外援,隋朝义成公主为突厥可贺敦,惹不起

2、 窦建德在善妒强悍的妻子看管下,小妾婢女加起来才十几个,宇文化及带来的后宫佳丽大都被放走,反正是不给窦建德享用。萧皇后被安置在武强县,不在夏国都城。

《旧唐书 列传第四》二年,宇文化及僭号于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曰:“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大逆无道,此吾仇矣,请与诸公讨之,何如?” ……即日引兵讨化及,连战,大破之。 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布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北史 列传第二》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皇泰主禅让于郑王王世充,五月杨侗被杀,八月杨侑突然去世,一年之内,三位傀儡皇帝都已死去,隋宗庙祭祀断绝。夏王窦建德与王世充反目,虽然没有立即称帝,但是开始建立天子旌旗。

《资治通鉴 唐纪三》窦建德闻王世充自立,乃绝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齐王暕之死也,有遣腹子政道,建德立以为郧公,然犹依倚突厥,以壮其兵势。

三、东突厥

武德三年(620年),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皇后及杨政道,立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政权,延续隋宗庙祭祀,史称“后隋”。后隋土地狭小贫瘠,国民稀少,主要是沦为突厥奴隶的一万余人,而且杨政道只是王而非皇帝,连西梁都不如。面对此情此景,萧皇后此时怕是已经心如死灰了。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三年二月,处罗迎之,至于牙所,立政道为隋王。隋末中国人在虏庭者,悉隶于政道,行隋正朔,置百官,居于定襄城,有徒一万。

有人问了,突厥风俗迥异,此时已经成了隋室的庇护,难道不会对萧皇后有想法吗?隋朝义成公主不就先后嫁给四任突厥可汗吗?

因为义成公主的身份和年龄,与萧皇后正好相反。身份上,义成公主是隋朝和亲公主,迎娶她那就成为隋朝姻亲关系,在乱世之中更方便介入中原事务,获取政治收益;萧皇后是杨广的皇后,如果收为妻妾,反而不再是隋朝姻亲关系,丧失政治收益。至于年龄,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推测:

隋义成公主,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年长的启民可汗,此时大约十几岁,为了说明情况,取最大值十九岁。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去世,此时,义成公主二十九岁。长子始毕可汗续娶年轻貌美的继母。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去世,弟弟处罗可汗继位,续娶义成公主,三十九岁的义成公主生下一个儿子。一年后,处罗可汗去世,弟弟颉利可汗继位,再娶义成公主,此时义成公主四十岁。(假设义成公主十五岁嫁给启民可汗,那么最终嫁给颉利可汗时只有三十六岁)

《资治通鉴 隋纪五》:(大业五年己巳)突厥启民可汗卒,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资治通鉴 唐纪三》:(武德二年己卯)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梁师都发兵会之,以五百骑授刘武周,欲自句注入寇太原。会始毕卒,子什钵苾幼,未可立,立其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资治通鉴 唐纪四》:(武德三年庚辰)处罗又欲取并州以居杨政道,其群臣多谏,处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将出师而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之,更立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乙酉,颉利遣使告处罗之丧,上礼之如始毕之丧。

四、唐朝

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杀死反唐的义成公主,迎回降唐的萧皇后(六十四岁)及十三岁的隋王杨政道。在皇城朱雀门外的兴道坊赏赐宅邸,供其居住,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李世民此时三十三岁,妃嫔众多,其中就有隋炀帝女儿——杨妃,算起辈分,萧皇后是杨妃的嫡母,也就是李世民的岳母,李世民怎么会对六十四岁的岳母感兴趣呢?

《北史 列传第二》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资治通鉴 唐纪九》:(贞观四年庚寅)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从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靖复遣谍离其心腹,颉利所亲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之孙政道来降。乙亥,至京师。

如今被人们热议的小说,以《隋唐演义》为代表,其中就有萧后风流韵事,但是这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一般人阅读的话,看不下去是常态,文笔很差,远不如评书故事和影视剧。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半真半假,那么《隋唐演义》最多九假一真了。

马文举取自绢一匹巾上。炀帝大哭道:“昔凤仪院李庆儿,梦朕白龙绕项,今其验矣!”贼臣等遂叫武士一齐动手,将炀帝拥了进去,用白绢缢死,时年二十九岁。

杨广:寡人怎么突然年轻了二十来岁?

再说秦王回到长安,朝见唐主。唐主说三处兵锋利害。秦王道:“利害何足为惧?但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臣竟欲差人致书,先结好世充,使不致瞻前顾后,然后进兵专攻刘、萧二处,无有不克之理。未知父皇以为是否?”

刘武周:我占据马邑,还要打太原,明明是你李唐的正北!

萧铣:我一个割据荆湘的梁国君主,怎么跑到大西北了?

魏王名泰,太子之弟,乃韦妃所生。多才能,有宠于帝,见皇后已崩,潜有夺位之意。

李泰:我娘不是长孙皇后吗?

再说隋宫萧后,与沙夫人、薛冶儿、韩俊娥、雅娘住在突厥处……义成公主见丈夫死了,抑郁抱疴,年余亦死……那突厥死后无嗣,赵王便袭了可汗之位,号为正统

颉利可汗:我是谁?我在哪儿?

突厥贵族:汉人的落魄皇子,成了草原的可汗,文人无耻啊!

明清时期,戏剧话本传奇小说,大都是最底层的文人创作,在那信息闭塞的几百年中,落第秀才没有史书可查,只能根据有限的知识见闻来编造;如今信息发达,二十四史在线阅读,哪怕是搜索一下百科,也有很大几率得知历史上的萧皇后事迹。

退一步讲,就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历史上的萧皇后,也要明白文学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和历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有些人舍弃了脑子,有些人舍弃了脸皮。

7. 尧舜禹三代是禅让还是政变?

尧舜禹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遥远,要想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也并无过多真实史料,只能靠零星记载和民间传闻。暂且就我说知道了解的,尧舜禹三代权利的传承,来说说之间的关系。

一、尧传位于舜

相传皇帝之后,在中原大地上,逐渐崛起了诸多部落,他们不管是人口、面积,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这些部落的首领,掌管着各自部落内的一切资源,并代表部落外出与其他部落进行谈判。到了后来,这些部落觉得,单独存在的话各部落之间会经常发生争斗,还不如组成一个部落联盟,从而避免争斗。于是,在经过一番上商议和讨论后,起初,推举了年纪比较大的“尧”做了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后来,尧的年纪随着一天天增大,便产生了推选下一个部落联盟首领的想法。他的手下知道后,及开始推荐尧的儿子丹开,让他做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可是,尧听了后,摇了摇头没有同意,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太过于武断,还喜欢欺负别人,并不适合当首领。

这时候,又有人推荐了一个叫做舜的青年人,说他品性很好,很热心肠,适合当首领。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对他考察了一段时间,最后发现舜确实是个能干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把部落首领位置传给了舜。

二、舜传位于禹

禹的父亲,在舜的时代就掌管水利事宜,不过为人没什么才能,导致中原地带洪水泛滥,百姓遭殃。后来,舜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官职给撤了,经过别人举荐将禹提拔到了他父亲的位置,主管治理洪水的事宜。

禹是个能干事的人,在结婚后四天,就匆匆踏上了治理洪水的地方。他带领人们,走遍千山万水,查看险情,搬运石头,建立防洪堤坝。河道拥堵的地方,就亲自下水疏通。就这样,凭着他的聪明以及身先士卒,那些以前汹涌无比的河水,成为了缓缓的水流,不仅不再威胁百姓生活,还给农田带来了灌溉。

这一切,舜都看在眼里,认为禹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在临终前将部落联盟的首领位置传给了禹。

三、禹的传位

禹虽然治理水患及国家方法有佳,但是他在掌握了所有的权利之后,逐步开始有了私心,不再想学先辈那样选贤者而传位,他想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在他老年时,人们纷纷推荐和他一起治水的功臣伯益,他担心自己儿子的位置不保。所以,禹先下手为强,给了伯益一个虚职,自己的儿子获得了实权。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启,立刻继承了权利,最后和伯益发生了战斗。结果是,启战胜了伯益,坐稳了首领。后来,启建立了一个奴隶制王朝,就是我们说的夏朝。

四、小结:

所以,尧传位与舜,舜传位与禹,这两代都是禅让,贤者居之。而到了禹,他有了私心,就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把禅让制变成了继承制。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5)
儒雅风流(儒雅风流的意思是什么)
上一篇 2023年11月21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 猥褒(猥亵是什么意思)

    猥亵(猥亵即猥琐,做下流的动作,或形容某人猥琐的模样,通常与性骚扰联系在一起。)拼音:wěixiè词义:①作形容词:淫乱的、下流的(言语或行为);②作动词:作下流的动作。(见《现代汉语词典》)③夫妻之间的事,性生活。见《虞初新志》《口技》“遥...

    2023年11月12日
  • 边国烈(特殊使命大结局36集)

    07号柴云生用财色引诱机要室的刘参谋,并设计从刘参谋处复制了保险柜钥匙,地下党通过刘菊芳将钥匙交到巩向光手中。按地下党的计划,一方面柴云生将刘参谋调虎离山,一方面巩向光进入机要室获取进攻延安的计划。但余沁斋(姚安濂饰)的突然到来,使巩向光无法...

    2023年11月19日
  • 古人学问无遗力(冬夜读书示子聿)

    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2023年11月20日
  • 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的意思)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意为不逐意逐句的追求详尽解释,与观其大略略同,现在引深为读书走马观花,观其大略是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相反的便是“细嚼慢咽”,也就是一字一句的挖掘,把整篇文章吃个透...

    2023年11月25日
  • 众的部首(众字笔顺笔画顺序)

    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众”的基本含义为许多,如与“寡”相对,如众人、众多;引申含义为许多人,如大众、群众。在日常使用中,“众”也常做名词,表示百官,如众士、众臣。...

    2023年11月25日
  • 乡村四月的诗意(此间春色的意思)

    人间未晚,此间春色指这个时候刚刚好,此时此刻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春意满满的意思,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人间最美是每年的四月,春暖花开,雨润万物,诗意盎然。感慨之余,以将寄怀:碧水青山九曲桥,四月春色正妖娆。杏霞橘雪齐争艳,人面桃花竞比娇。...

    2023年11月26日
  • 七夕单身文案(7夕情人节单身文案)

    在这个七夕情人节,虽然我是单身,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爱的美好。我选择独自品味生活的甜蜜,享受自由自在的时光。七夕不仅是情侣的节日,更是我与自己相处的时刻。我会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让自己感受到自爱的温暖。单身并不代表孤独,我会与朋友相聚,分享快...

    2023年11月27日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全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3年12月01日
  • 连谏(门第马小龙接吻小贝第几集)

    《门·第》是根据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丁黑执导,郭中束、李小明编剧,佟大为、于明加、丁嘉丽、于小伟、周晓鸥、杜源等联袂主演的都市感情剧。该剧讲述了一段被“门第”差异所“绑架”的错综复杂的婚姻生活。...

    2023年12月02日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卷(三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卷从那里买)

    3.《小兔子乖乖》:讲述了小兔子乖乖不听妈妈话,最终被狼抓走的故事,通过勇敢和聪明最终逃脱了狼的追捕。...

    2023年12月09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