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通假字(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

1. 口技通假字,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镂(被动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不耻相师

师。名词作动词,拜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言虚词

者)

(4)<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

(3)<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文言翻译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则)

(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其)

(1)<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以)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于)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

也)

(2)<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乎)

(1)<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师说》:“生~吾前。”

之)

(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文言实词

族)

②<名>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遗)

②<动>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少)

②<名>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长)

(3)<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

(4)<名>启发;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贻)

(1)<动词>赠送;送给。《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解)

(5)<动词>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通)

(9)<副>全部;普遍。《师说》:“六艺经传皆~习之。”

孰)

(4)<代>谁;哪个。《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

复)

(3)<动词>恢复;还原。《师说》:“师道之不~,可知矣。”

传)

(3)<动词>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皆通习之。”

爱)

(1)<动词>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口技通假字(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

2. 文言文基础知识?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③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安宁,稳定(安定其社稷)

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3. 陋室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越多越好?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乱: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4.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5)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语法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鸿:古义(大,渊博)今义(书信) 丝、竹: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丝绸;竹,竹子)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b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绿,名词作动词,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人劳累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f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出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之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论语·子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4. 背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在之前的回答中,已回答过数次,经常关注老穆的朋友或同学应该印象深刻。

既然还有题主提出来,老穆就再给大家做一次详细解析,感兴趣的朋友或同学可以看看,或许对你们有所启发。

案例分享

老穆上初一那会儿,记得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口技》。

周五布置的任务,下周一检查!我们可利用的时间就是周末两天了。

说句实话,老穆别的不擅长,在背的方面,绝对擅长!

举个例子,我们初一时,政治老师要求背“治国”的概念。

当班长喊“起立”时,老穆就在心中默背:

“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要履行很多职责,国家履行的各项职责,叫做治国。”

等老师喊“坐下”时,老穆正好背完。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老穆仍记忆犹新!

咱们闲言少叙,回到正题!

老穆利用周六一天时间,就将《口技》背出来了。

周日又巩固了一遍·······

待到周一老师检查时,老穆已是背得滚瓜烂熟。

那么,老穆是如何背的呢?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一)同学们,我们不妨利用早上时间,先熟读文章内容!(大概10分钟)

【1】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内容,遇到不懂的实词,请借助课本注释弄明白它的含义及读音。

【2】倘若你能从头读到尾,不打结,就算熟读了。

(二)我们在熟读文章内容后,再分段背诵,逐个攻破!(大概30分钟)

背诵时,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并用手表计时。

先背第一段:大概5分钟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再背第二段:大概10分钟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接着背第三段:大概3分钟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接着背第四段:大概10分钟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最后背第五段:大概2分钟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三)将各段连在一起完整地背诵一遍,并记下打结的地方。(大概30分钟)

比如在第③段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处打结,用笔将其标注出来,朗读时,格外注意。

(四)请你一定要记住每一段开头的第一个字和中间你容易打结的那个字。

此法好处:可以保证你能全文背出来。

(五)2—3个小时后,再去背诵,并把打结的地方记住,直到熟练为止。

我们可以利用间隔的时间,做其它事情,比如家庭作业、读书等,这样就可以高效利用时间了。

(六)睡前再快速读三遍,背诵两遍,将打结处巩固一下。(七)第二天早上,先背一遍,再读两遍,你会发现,你已经完全会背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哦。

背诵的时候,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可想其它事情哦!

【结束语】文言文背诵,看似很难,但只要我们掌握方法,还是很容易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92)
春心(满纸春心未干的意思)
上一篇 2023年11月13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

  • 猥褒(猥亵是什么意思)

    猥亵(猥亵即猥琐,做下流的动作,或形容某人猥琐的模样,通常与性骚扰联系在一起。)拼音:wěixiè词义:①作形容词:淫乱的、下流的(言语或行为);②作动词:作下流的动作。(见《现代汉语词典》)③夫妻之间的事,性生活。见《虞初新志》《口技》“遥...

    2023年11月12日
  • 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山水百合是什么歌曲)

    《山水百合》是一首广受欢迎的中文流行歌曲。1.它的作者是刘德华,因其优美的歌词和旋律而备受瞩目。歌曲的名称“山水百合”的典故是典出唐代玄宗的《百华山赋》,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赞美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主题。2.此歌曲是9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的一首代表...

    2023年11月17日
  •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讲解)

    意思是: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2023年11月21日
  •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王维赠别诗是什么意思)

    诗意是:西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2023年11月23日
  • 小李杜(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是谁)

    大李杜和小李杜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大李指的是李白,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他被誉为“诗仙”,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小李指的则是杜甫,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被誉为“诗圣”。他们都具有很高的诗歌天赋和创作才华,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年11月29日
  • 墨家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名称及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书籍是什么)

    百家争鸣啊!大哥牛人太多了。光兵家就有无数代表了。更何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派学说,农家,阴阳家,杂家,兵家,经济类的也有大家产生忘了叫什么学派。...

    2023年11月30日
  • 陇(甘肃岩昌县为什么叫陇)

    甘肃省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甘肃简称陇或甘。甘肃宕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宕昌就属于陇西郡。唐代宕昌属于陇右道。或许基于此,宕昌县简称陇,但未见准确资料。...

    2023年12月02日
  • 去年今日此门中(与人面桃花相映红相近的是那一首诗)

    本身车主本身去年也有在事故发生后如果正规的检测机构做过必要的检测。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具体检测了哪些项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肯定检测了刹车失灵的原因。最终检测结果是刹车并没有失灵,并没有车主所说的问题!...

    2023年12月03日
  • 诗歌朗诵 我的祖国(朗读我爱我的祖国应该穿什么)

    朗诵《我爱我的祖国》男生可以穿中山装或是长衫,女生可以穿蓝上衣和黑色半裙;或者可以穿白衬衫黑裤子,鞋选择白色的运动鞋就可以。这样穿比较应景,也比较规矩。朗诵这种爱国的诗,一般而言就要穿的正式一些,这样让人一看便有那种爱国情怀在里面。...

    2023年12月03日
  • 启发的拼音(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启,普通话读音为qǐ。“启”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开也。从户从口。“启”字基本含义为开,打开,引申含义为启发,如启诲、启导;又引申为起程,如启行、启轮。...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