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有哪些)

1. 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有哪些?

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这些人!

三国里面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的有两个人,提出来的却有三个。按时间顺序先说第一个人关西门阀董卓。

董卓,字仲颖,陕西临洮人,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但其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凶狠好斗的性格。而且年轻时的董卓也不是很愚蠢,他也懂权谋也知道给自己谋求更多的好处更大的地盘,所以他结交控制羌人。此时朝廷的影响力已经没那么大了,这对地方豪强来说简直就是喜从天降。况且羌人总是不断犯上作乱,这就给了董卓可趁之机,果然他借着这次机会成了陇西大阀。

此后数年黄巾爆发,十常侍之乱,何进令董卓进京,给了董卓一个成就霸业的契机,他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废刘辩立刘协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他能收敛一些或者在隐忍一些或许能成就一番霸业,可董卓就是董卓还是那么的残暴不仁,肆意妄为,于是就有了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导致董卓势力最终分崩离析。

如果说第一个用实际行动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那么第一个提出这一策略的谋士必然是袁绍手下谋士沮授。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其史书为十三路),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

当以袁绍为首的联军逼走董卓后,各路诸侯实际上已经是貌合神离的一种状态,除了曹操、孙坚还有一些维护汉室的心外,其他人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出路了,袁绍就是其中的代表,袁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打算另立新君结果失败,后听从帐下谋士逢纪之策谋夺冀州。冀州是当时丰腴之地、人口众多、钱粮丰足,而且也出谋士,而这个人就是沮授,他向袁绍进献了:“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后面李傕率军穷追不舍。这时,沮授再次提醒袁绍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他说:“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胆敢反抗!”不得不说沮授看明白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但这时候的袁绍得四洲之地,加上其他人的反对就错过了这一天次良机。

最后这位就是曹操了,而大家最开始知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应该是从三国演义里得知。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比较复杂,每个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说他奸诈、有人说他枭雄,但不能改变的一点是他确实是个汉朝忠臣。如果天下没有刘备、孙权我认为他会再统一中国后称帝,但不幸也是可幸的是天下有俩个可以何他相抗衡的人物,这也使得三国多了些色彩,汉朝多了一位丞相。

同样的也是在逼退董卓后,他在追击董卓被击败后也开始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天下诸侯已经将地盘划分的差不多了,曹操能谋夺的只有青徐之地。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接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势力才渐成气。

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这也是曹操跟董卓、袁绍不一样的地方,董卓不会笼络人心施暴正,袁绍目光短浅。而曹操听从手下谋士荀彧的策略逐渐的壮大发展,但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个忠心耿耿的汉臣,不然荀彧也不会给曹操出这条“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计策。

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有哪些)

2.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哪位谋士的计策?

谢邀。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一大战略,在曹操阵营最早提出该战略的是毛玠,毛玠是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是毛玠提出的时候还是曹操创业的初期,他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曹操因为离皇帝所在的关中太远,而且皇帝落在董卓及其余党手中,曹操无缘实施这一战略。直到公元196年,汉献帝逃出长安,流亡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时,诏令曹操救驾。曹操把这件事拿来讨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坚决支持曹操迎接汉献帝。于是曹操亲自前往洛阳觐见汉献帝,随后迁都许昌。所以最先提出该战略的是毛玠,但是决定大计的是荀彧。

3.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是曹操?

这些都是曹操为在东汉末年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为增强自身实力而采取的措施。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大的作用是其号召力!而迎奉汉献帝,则为曹操带来大量的政治资源!譬如赵俨、杜袭、李通、荀攸、钟繇这些大汉旧臣。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后,就纷纷来投。而王朗、华歆、陈群这群地方豪强的代表,也更愿意同曹操合作,促成曹操"修耕植,畜军资"的目的。

4.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时候,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是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呢?有人会说是毛玠,也有人说是沮授,还有人说是贾诩。其实都不是,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一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发展进程。

管仲才是“始作俑者”

据《左传》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师伐楚,当时楚成王就派人去问:“君在北海,寡人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讨伐我们呢?”管仲回答说:“当年召公奭对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汝)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

管仲的回答其实就是在扯皮,他的意思是说当年周灭商之后,齐国的先祖姜太公被封在齐地,和周公地位一般的召公曾经对姜子牙说:“所有分封的五侯九霸,如果不服从管理,你们都可以征讨,以此来挟辅周天子。”这才是真正“挟天子”的由来,秦以后改称皇帝,所以“挟天子”是从这儿来的。

齐国为啥要讨伐楚国呢?管仲为何又非得找出这么不靠谱的理由呢?一切都是为了争霸!我们都知道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没落,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凭借强大实力开始轮番称霸,还得打着“挟辅”周天子的名义,实在是为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贾诩——“奉国家以征天下”

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此计为李傕等人采纳,于是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董卓死后,汉献帝刚喘了口气,又重新落入西凉军阀控制之下,所以当时关东士人才会想起迎接汉献帝东归。

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他本想到荆州躲避战乱,尚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严明,于是改往鲁阳县。曹操入主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以持久的。”

“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幕府功曹。

曹操入主兖州是公元192年,因此曹操征召毛玠必然是在192年之后的事情,毛玠可以说是为曹操规划了长远大计。一方面“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方面“修耕植,蓄军资”,这两条是曹操能够在乱世中崛起的基础。

沮授——挟天子而令诸侯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淳于琼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第二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袁绍大为后悔。

沮授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之人,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不管是贾诩、毛玠还是沮授,尽管他们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不同,但意思都是控制皇帝,占据政治大义,以此来征伐其他诸侯,平定天下。而且,他们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原创,都是来自于管仲。管仲有“华夏第一相”之称,自然是天下士人的楷模,向诸葛亮就“自比于管仲乐毅”,他们知道管仲曾经以“挟辅周室”的理由伐楚就不奇怪了。

其实,在天下大乱,汉献帝颠沛流离的情形之下,很多阵营的有识之士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只不过毛玠、沮授等人的观点被明确记载了下来。有想法很重要,但落实到位更重要,只有曹操真正的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所以曹操更胜一筹!

5. 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沮授是三国时期比较优秀的谋士,但是性格比较刚烈、耿直,不得冀州牧韩馥的重用,因此郁郁不得志。在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投靠袁绍,成为袁绍账下智勇双全的谋士,深得重用。

深感知遇之恩的沮授两次向袁绍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以谋求袁绍在大义上占据主动,赢得先机,但是袁绍对于沮授的两次建议均没有采纳。

第一次提出奉迎天子发生在公元191年,此时袁绍才夺得冀州不久,而沮授投靠袁绍的时间也不长,沮授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沮授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让袁绍深感高兴,因此封沮授为奋威将军,还让他做全军的监军,可谓为荣宠至极。

但是袁绍对于沮授的这个建议,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原因是此时的袁绍还不具备奉迎天子的实力。

首先,时机不对。袁绍夺取冀州的时间不长,在冀州的根基不稳,人心没有收服,总体实力不够强大,不足以自保。即使把天子奉迎到手也无法控制,反而不利于自身发展。

其次,实力不够。董卓统领的凉州军实力强大,此时袁绍的实力相对于董卓来说,还比较弱小,不是袁绍能够撼动的,因此袁绍也无力从董卓手里夺取天子,奉迎到冀州,这对于袁绍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沮授的建议只是一种战略方针,虽然短期不可实现,但是可以当做长远计划来谋划,也可以作为远期目标来奋斗,起到凝结人心的作用。

第二次提出迎接天子的建议发生在公元195年10月。沮授根据形势的发展再次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此时的袁绍已经牢牢控制冀州,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比较雄厚,并且势力还在向并州,幽州和青州等地发展,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

董卓已经死去三年,其部下李傕,郭汜和樊稠等凉州军将领互相攻伐,导致凉州军的军事实力急速衰弱,远没有董卓时期那么强大,也无力掌控天子,从而让天子流落河东郡,几乎处于食不果腹的地步。而河东距离冀州比较近,袁绍派人过去迎接也非常方便。况且袁绍军实力强悍,控制天子的李傕和郭汜等人也无力和袁绍争斗,因此从凉州军手里夺取天子也是可能的,机会确实难得。

然而沮授的建议遭到了颍州人郭图和淳于琼俩人的反对,而且也得到了袁绍的否定,那么袁绍为何最终会否定迎接天子呢?综合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袁绍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此时的袁绍之所以不同意迎接天子,在于他的实力远比四年前强大得多,无须天子这个招牌来撑门面。

从形势上看,北方的公孙瓒被打得畏缩不前,龟缩在几个据点,不敢轻易出来交战,只能自保;南边的曹操还只是袁绍的小弟,也无意争雄;更南边的袁术在曹操的数次打击之下,实力大损,无力北上争锋。

从人才上来看,天下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投靠袁绍,阵营之中已经是人才济济,各得其所,这就让袁绍失去了利用天子来招揽更多人才的动力。

从便利上来看,实力强大的袁绍不愿意天子掣肘以后的行动。对于袁绍来说,此时的他可独揽乾坤,为所欲为,无须受到天子的限制。一旦天子来到邺城,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需要受到天子的请示,否则就容易失去大义的支持,这就让袁绍心理上不愿意迎接天子。

第二,袁绍阵营内部的分裂。沮授是冀州人,站在他的角度上把天子迎接到冀州邺城,固然可以得到大义的名号,也有利于冀州本地人才的发展和重用,这对于沮授为首的冀州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沮授首倡,也力举促成这事成功。

然而对于颍川派的郭图和淳于琼来说,冀州派在袁绍阵营本来已经占据了很多重要的职位,特别是沮授已经是奋威将军,全军的监军,位极人臣。假如天子被迎接到邺城,那么自然有利于冀州人才开发,而对于颍川人来说更加不利,因此对于沮授的迎接天子计划当然是持反对态度。

冀州派和颍川派的分裂,导致他们意见不统一,从而让他们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无法顾全大局,因此奉迎天子的计划也就无法成行。

第三,袁绍本人的认识不足,格局不高。迎接天子到邺城固然是郭图和淳于琼等颍川人的反对,但是更多的是袁绍本人的格局不高,认识不足导致的。

天子在手确实有很多不便,但是利用得当,更加有利于讨伐诸侯,收揽天下人心的作用。此时的东汉朝廷虽然已经式微,不足以支撑天下,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汉朝依然他们心里的结点,让他们一时难以割舍,对汉朝廷抱有希望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应该是袁绍和曹操双方需要争夺的人群,可惜袁绍没有认识到这点。

在曹操迎接天子后,归顺曹操的人才就更多了,许多名士从江东等地过来投奔曹操,因此在奉迎天子的事情上,袁绍的认识、格局上确实显得不足。

综上所述,奉迎天子更多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方针,不但可以在大义上占据制高点,还可以利用天子的招牌为未来战略服务。袁绍阵营的分裂以及袁绍本人认识不足才导致袁绍本人反对奉迎天子,等到曹操将天子迎接到许都后,他才真正后悔莫及,丧失了有利时机。

6. 历史上真的有衣带诏事件吗?

《三国演义》中的“衣带诏”事件被认为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曹操的心狠手辣和骄横跋扈在这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奸雄嘴脸深入人心。但“演义”毕竟与历史是有差距的,罗贯中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手法,经常令人们把“正史”与“演义”混为一谈。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有的话,真实的“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文献中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记载矛盾重重

我们先来看一下“衣带诏”事件的大致过程:

据说曹操自从迎奉天子到许昌后,骄横跋扈,大权独揽,欺凌天子,屠戮忠良。汉献帝实在忍无可忍,便用鲜血写出诏书,让董贵人缝在衣带里,秘密交给国舅董承。董承便拿着这份密诏,联合天下有识之士一起谋诛曹操。最后密谋泄露,董承一干人等被诛灭,就连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杀害。

我们再来看各种史书文献对“衣带诏”事件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资治通鉴》记载:

初,车骑将军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以上五份文献是能查阅到的所有关于“衣带诏”的正史记载,里边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大家所熟知的“衣带诏”事件,看来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不同的文献对该事件的记载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方便探讨,我们把以上五份史料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资治通鉴》,这三分份文献对“衣带诏”的记载相对保守,并不认为“衣带诏”事件是受到过汉献帝的指使,所以《三国志武帝纪》里直接记载的是董承谋反,根本没有提到汉献帝的名字。在《三国志先主传》里用的是“辞受”而并非“接受”,“辞受”是对外宣称接受的意思。《资治通鉴》为了避免误解,特意把“辞受”改为了“称受”,这样意思就更加明确,就是说董承对外宣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来谋划诛杀曹操,并非是真受到了汉献帝的指使。

第二类为,《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董卓列传》,这两份文献明确指出了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联合天下义士来谋诛曹操。

那么汉献帝到底有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汉献帝没有参与,那么只能说明这次事件是董承与曹操两位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如果汉献帝参与了,这次事件的性质就升级成了曹操与整个东汉帝国的矛盾。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于历史文献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相信谁呢?其实我们在研究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就是要看哪个文献的记载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哪个文献更经得住逻辑推理。

阉宦之后的曹操到底有没有欺凌天子

我们先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什么?

在东汉这个讲究出身名望的时代,家族的声望和地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基本条件。当时天下分崩,诸侯割据,各地刺史、郡守都依靠家族势力而割据称雄,地方将领也都依仗自己手中的军队来独霸一方。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与士人集团是水火不容的,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虽然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在朝中都做过高官,但是论政治声望和地位依然无法与传统的世家大族相比。曹操也非地方将领,手中并没有可以支撑自己称雄争霸的军队。最初,他的部下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和临时招募的闲散游民,战斗力与正规军根本无法相比。可以说,曹操既无世家大族的背景,也没有武人军阀的实力,这是曹操早期事业处处碰壁的重要原因。曹操也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在政治方面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军事方面抓紧招兵买马,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早在公元192年,毛玠就针对曹操的症结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三大应对之策。其中这里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是“迎奉”而是“尊奉”的意思,因为当时的天子被李傕和郭汜掌控在长安。

其实,很多汉末有识之士都发现了,此时的东汉王朝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极为相似,周天子虽然势力弱小,但依旧是天下共主,汉帝国虽然分崩离析,但依旧受到天下士人的拥戴。尊奉大汉天子既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也可以为自己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由于曹操有这个基本的判断认识,当汉献帝到达洛阳后,曹操便能够迅速的组织力量去迎奉天子。

现在我们弄清楚了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和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那么曹操此时有必要去欺凌天子吗?

董卓之亡,音犹在耳,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激化与汉帝的矛盾,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反而会步董卓后尘。不但招揽不到优秀人才,反而还会造成人才流失。当年在反董联盟里有多少人是从董卓眼皮底下逃出来的,有多少是刚被董卓任命为地方大员就起兵反董的,曹操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因此,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此时不但不会欺凌天子,反而还会好好的侍奉天子,给天下士人留下一个“大汉忠臣”的形象。

汉献帝刘协自从做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个傀儡,自幼就在董卓、李傕和郭汜的淫威之下成长,与之相比如今的曹操对他是最好的。曹操不去主动欺凌他,他哪有理由去密谋诛杀曹操呢?更何况杀了曹操自己也摆脱不了做傀儡的命运,没准下一个权臣还不如曹操。

刘备作为“衣带诏”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从许昌逃出来后,并没有对外宣扬曹操欺凌天子的罪行,更没提及“衣带诏”的事。如果真有其事,这对于曹操的负面影响,几乎可以跟董卓废立皇帝带来的恶劣影响相当。当年董卓废立皇帝,独掌大权后,东郡太守桥瑁就伪造三公文书,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结果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号召,董卓瞬间变成了国贼。而“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天下群雄有什么反应,就连袁绍让陈琳写的《讨贼檄文》中,也没有提及“衣带诏”这件事。

曹操身边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忠汉派,其中首席谋士荀彧就是一个坚定的大汉拥护者,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图谋不轨,势必会造成内部集团的分裂。当下的曹操强敌环伺,政权不稳。此时此刻绝不会欺凌天子,加剧自己的内部矛盾。

综上所述,曹操并没有理由去欺凌天子,天子也没必要密谋诛杀曹操。汉献帝刘协更没有参与“衣带诏”一事,那么“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衣带诏”事件只不过使董承的一场权利游戏

我们来看董承的个人履历,董承是董太后(汉灵帝母亲)的侄子,自己的女儿被汉献帝封为董贵人,初从西凉军阀,在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任职。在护送汉献帝东归的途中,多次参与到军阀的权力斗争当中。先是联合杨奉与李傕、郭汜、张济等西凉军阀争夺汉献帝,后又联合袁术阻止曹操迎奉天子。没过多久与韩暹矛盾加剧,又引曹操过来对付韩暹,可见董承一直醉心于权利斗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后,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由卫将军升为车骑将军,我们看到这里就会发现所谓“衣带诏”的问题关键。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后,便一直以司空的身份行车骑将军事,等到董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以后就与曹操发生了冲突,董承希望曹操把车骑将军的权利让给自己,曹操自然不会出让,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爆发。

东汉王朝一直就有外戚干政的习惯,当年董卓为了名正言顺的掌权,还强任了董太后这个亲戚。而董承作为董太后的侄子、汉献帝的国舅,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戚,却从来就没有掌握过朝中大权,其内心对权利的欲望可想而知。可惜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在以往的权利斗争中只能拉一派打一派,每次斗完后自己依然大权旁落。当初曹操可是他请过来对付韩暹的,可如今又被曹操骑在头上,自然是心生怨恨,愤愤不平。便对外谎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暗地里联合曹操的反对派谋划诛杀曹操,这就是所谓“衣带诏”事件的来龙去脉。

现在看来“衣带诏”事件不过是董承自导自演的一场权利游戏,其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从曹操手中夺得朝廷大权,可惜由于自己智虑不足,谋事不周,致使事败被杀。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总想仗着自己外戚的身份来四两拨千斤,把各方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不幸的是他这次碰到了真正的玩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不可叹,可笑不自量!

以上就是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解读,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悬而未决,就是“董贵人之死”。

关于“董贵人之死”,并不见于以上五份文献的记载,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呢?

曹操真敢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吗

笔者翻阅了众多史料后,发现的确有一处史料记载了此事件。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以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这份史料的记载明显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不相符,如果曹操真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这就不再是曹操与董承之间的权利斗争,而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此行为与谋反无异,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比董卓擅自废立皇帝还要严重。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后就激起了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怎么曹操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就没人吭声了?曹操的死对头刘备可是刚从许昌跑出来,他怎么也没拿这件事来宣告天下呢?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可是个铁杆的忠汉派,此时不但不吭声,还帮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这能够讲得通吗?

因此,笔者认为这条史料有故意抹黑曹操之嫌,不足为信。但是分析归分析,最终结论还得要讲求证据。

其实证据也不难找,就在《三国志武帝纪》里:

(建安十九年)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伏皇后之前给父亲伏完写信说,汉献帝因为董承被曹操诛杀一事而怨恨曹操,信中的语言十分恶毒,后来这封信被揭发出来,伏皇后和他的兄弟家人都被处死了。可能有人会说,这里写得不正是曹操杀害伏皇后的恶行吗?怎么会成为对曹操有利的证据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件事的问题就出在“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这句话中,如果曹操当时真杀了怀有龙种得董贵人,汉献帝怎么会说因为董承被杀而怨恨曹操呢,应该说因为董贵人被杀而怨恨曹操,伏皇后也应该在信里写到“帝云以董贵人被诛怨恨曹公”。毕竟在汉献帝眼里,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可比董承要重要多了。

这也就证明了,当时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并没有被曹操杀害。这段话之所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因为它本来是记录曹操诛杀伏皇后恶性的,可以排除故意为曹操洗白的嫌疑,我们在研究史料文献时,应该着重采用类似于这样的记载作为依据。其实经常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会发现,范晔的《后汉书》是极力贬低曹操的,把很多关于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的罪行安插到了前期,自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之处。而陈寿的《三国志》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客观,不偏不倚。因此,我们研究三国历史还是要以《三国志》为基础。

关于“董贵人之死”的以上证据只能证明初期的曹操没有杀害董贵人之事,但是当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就不好说了,毕竟曹操连伏皇后都敢杀,更何况董贵人呢?

时势造奸雄

很多学者都说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而本人认为,曹操其实并不复杂,而是三国这个复杂的时代,把他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曹操从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到迎奉天子恢复宗庙社稷,并没有做过任何不忠于大汉之事。纵观各路诸侯,只有曹操在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方面贡献最大。然而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王朝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为丞相,然后便是封魏公,进魏王,甚至还梦想着改朝换代。

从此以后,当年那个怀着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汉臣,变成了残害忠良,篡国谋逆的汉贼。曹操的大多数篡汉之举也都是在这之后做的。在曹操露出篡汉谋逆的獠牙之后,我相信此后类似于“衣带诏”事件的密谋行动应该会纷纷上演,可惜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曹操的野心,东汉王朝距离灭亡就只剩下一个庄严的仪式了。

看来时势不仅能造英雄,还能造奸雄!

7. 许昌魏都古城门票多少?

9.9元。这是春节补贴成人票,活动时间,正月初一至十六,限量1000张。曹酒当歌百万补贴,曹丞相府庙会热闹非凡。庙会白天有舞龙舞狮,活龙活现,还有歌舞,杂技等民俗表演,门口有小吃街。晚上有炫酷灯展,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让人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0)
高兴的成语(形容开心的有哪些词语)
上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相关推荐

  • 化为绕指柔(做得更好意思的词语)

    【引证】: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023年11月14日
  • 久的组词(久偏旁部首是什么)

    久字的部首是丿,共有三画,读音jiu,读三声。笔顺.:撇、横撇、捺。组词:地久天长、日久天长、久违、久等、久仰、久坐、久经沙场、久经考验、久别重逢、久而久之。...

    2023年11月15日
  • 陈情表原文(陈情表最后一段赏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没有奉诏的原因,只是要尽孝心,是正常的。那么,这忠孝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有何解决方法呢?...

    2023年11月20日
  • 读书之乐(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读书的兴趣)

    首先可以确定题主不排斥读书,只是兴趣不高。那就好办了,我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重拾起来阅读这件事的,那来聊聊我的一些经验吧。...

    2023年11月21日
  • 纳兰容若的词(纳兰容若写秋天的词)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

    2023年11月22日
  • 眼线膏(眼线膏的正确用法)

    笔尖较柔软而尖锐的眼线笔是不错的选择,用法是用手指拉紧你的眼睑,把笔尖尽量放在最贴近下睫毛的位置,由眼睑中央位置向外画至眼角处,然后再把眼线笔放回中央的起点,画向另一边至内眼角处,这样比“一笔过”地画一条直线容易。...

    2023年11月25日
  • 恬噪(咶噪的读音)

    聒噪的基础释义是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江湖上打招呼用的习惯语。犹言打扰了,对不起。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泛指打扰,烦扰。...

    2023年11月25日
  • 开的笔顺(开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开,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kāi。最早见于战国文字,金文属会意字,会两手拉动门栓开门之意。古文“开”字两旁为两扇门,中间一横代表门栓,下面为两只手,表示用双手拉动门栓开门。篆文从门,开声。基本字义为: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引申...

    2023年11月29日
  • 闻思修(做什么小生意比较好)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我刚开始的时候,手里只有一万块不到,我在城中村市场租了一家店面,一年两千块,我是卖馅饼的,加上进货,工具,一万块钱所剩无几,刚开始生意不好,一天赚的钱不够吃饭的,后来逼的没办法,我把馅饼做好,装在...

    2023年11月29日
  • 焚的拼音(字是什么字)

    古代受降仪式之一。交战双方,兵败请降者将棺材载于车上,表示有罪当死;受降者则焚其棺,以示宽大,赦免其罪。...

    2023年11月30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