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路生(有没有喜欢狄金森和北岛的诗的朋友)

1. 郭路生,有没有喜欢狄金森和北岛的诗的朋友?

狄金森和北岛的诗我都很喜欢。对比来讲,北岛的诗中国读者更加熟悉,特别是他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狄金森的诗。狄金森是19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她不但诗歌享有盛名,而且她本人的人生经历也给她的诗歌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如今人们谈到她,一方面会谈到她的诗歌,另一方面则谈及她终身未嫁以及生前只发表了7首诗的传奇经历。生前不被认可并不影响她生后千古留名。来读读这首诗。

《要造就一片草原》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要一株苜蓿, 一只蜂,

一株苜蓿, 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五行,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去问普通人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造就一片草原?”得到的回答可能是:“那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要耕种,要施肥,最好动用直升机。”或者是:“不用管它,让那块地荒废十年,草原就有了。”这样的回答或许是客观表述,但毫无诗意。

狄金森的回答让人矛塞顿开,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蓿, 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如果前两者都没有,那有白日梦就够了。为什么要有苜蓿和蜂呢?“苜蓿”和“蜂”是诗歌意象,即造就草原的两个必要的条件,苜蓿代表“种子”,蜜蜂代表“传播”。有了这两样东西,草原可成,至于何时成只是时间问题。那为什么说“没有蜂,白日梦就够了”呢?“白日梦”也是一个诗歌意象,指的是“梦想”。

原来这首诗在告诫我们,做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基础条件,能力素质即种子;二是要勤劳,朝着目标努力,即蜜蜂;三是如果没有基础条件也还没有开始努力,那只要有梦想就可以了。因为没有梦想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不会去努力去奋斗,更不会朝着目标找方法寻路径,那怎么可能成功呢?

那么,“苜蓿”、“蜂”、“白日梦”对成功而言哪一个更重要呢?显然是“白日梦”更重要。在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质疑“白日梦”这个词的使用,因为“白日梦”在中文里是指不能实现的、异想天开的梦。我想说的是,不必过于纠结于此,狄金森的诗是用英文写作的,原版中用的是revery这个词,有“抵达、到达、空想“的意思。”白日梦”这个词的使用仅仅是诗歌翻译的问题。

欢迎探讨。

郭路生(有没有喜欢狄金森和北岛的诗的朋友)

2. 你觉得最美最有意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清·王国维《蝶恋花》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菩萨蛮》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苏轼《望江南》

3. 现在的很多所谓诗人的诗是诗吗?

何为好诗?谈几点简单的判定方法

文/宏灯诗话

今天分享老诗人高平先生的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诗坛的热闹不是由于出了大诗人或杰作,而是因为出了闲事、怪事或丑事,实在令人尴尬!

这其实核心问题是诗坛娱乐化的问题。由于当前网民碎片化消费非常明显,而诗歌被一些诗坛大佬出于各种原因,也将诗歌的大雅之堂直接搬到了娱乐圈子。娱乐圈子最重要的就是炒作。于是,诗坛有些人开始有预谋、有计划地实施,各种“体”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经过这么一番捣腾,有些所谓的诗人确实获利了,就是靠一两首网红体而出名,也不管这种名是好名还是坏名,总之,出名了!甚至还被人推上了座上席。于是乎,很多人开始按捺不住寂莫,内心浮躁不堪,都在争先恐后要搭上这类车,通过各种行为来博“上位”,曝光出名。甚至有些人开始互相对骂,看似批判,实质就是通过骂街的形式来引起围观,引发舆论关注,这类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第二个观点:周作人认为,新诗一押韵就成了白话的唐诗,会落入旧套。他不喜欢乐府调、词曲调的新诗。主张自由,吸纳“欧化”。现在大多数的新诗,正是有意无意地实践着周作人的主张。其结果,也正如周先生不无担心的那样,许多新诗成了分行的散文。

诗歌散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绝大部分的新诗,都是缩小版的散文体。新诗已经自由得没有任何约束。高平先生于是高呼:诗歌的门栏被空前地降低了,已经降低到零了,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什么文字都可以叫做诗歌。

的确,现在很多的所谓诗歌就是敲回车键,毫无美感和诗意可言。但究其原因,依然是新诗没有标准,不谈格律,不讲押韵,甚至不需要美感。只要敲上回车,再加上知名刊物无底线地推荐和发表,让新诗的发展蒙上了阴霾;有人叹息有人骂,然并卵。

现在回到上述的两首“作品”。笔者特意加上引号。这是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浅浅体”。知名作家的女儿,也是一位知名作家、某高校的副教授,随意的写作,引发网络舆论风波。但作为读者的你,除了发几句牢骚,又能怎样呢?

那是不是真的没有好诗呢?答案肯定是有。本号在前几天推出精选诗歌100首及年度最佳诗歌30首,大家可以去看看。

好诗如何鉴别?有个通俗易懂的方法。第一,你能看得懂(不晦涩);第二,能打动你,能引发你的共鸣;第三,能够让你记住,过目难忘;第四,还能让你回味,在某一瞬间又忽然想起。如果一首诗过了你的这四关,应该可以判定为你心目中的好诗了。

2021年12月25日

4. 积极向上的内容?

相信未来》 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5. 急求鲁迅海子川瑞康成马丁?

展开全部

海子

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后来影响甚至感召一代青年学子并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但生前几乎没有公开结集出版。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

川端 康成

(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1]

日本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生平】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现天神桥附近),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1912年,川端康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虽然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却只因发现因为有一个学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但如果抛弃政治去审视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先生是无愧的先驱

【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种端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6. 大家可以谈谈当代诗的优劣吗?

谢邀。

大家可以谈谈当代诗的优劣吗?

首先不清楚题主是否明白当代诗和现代诗有概念上的区别。

中国的诗歌分为古诗和现代诗,而现代诗又分成近代诗和当代诗。也就是说,当代诗仅仅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至今的诗歌作品,是基于现代诗自由体之上的新时代内容。

而这一时期据个人感觉,诗歌作品是乏善可陈的。

只有一些奇怪的体式“乌青体”、“梨花体”依靠群嘲出来混了个脸熟,而当代诗人最有名的就是余秀华了。可是媒体和读者、群众更在意的并非她的作品——从媒体为她冠上“脑瘫诗人”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这简直是做媒体的羞耻。

个人感受

所以你问当代诗有什么优劣?

缺乏对比对象,是无法评价优劣的。如果只是问个人观感,那基本上都是垃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而这种成见一旦形成,慢慢地周围就会聚拢类似的人,逐渐排斥意见相左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当代诗,就自然会对其他人的当代诗作品视而不见,比如我在网上看一些作品,只要是当代诗立刻就跳过去了。

没什么原因,就是成见,而且也没打算改。

现在不论写什么诗,都是无法改变人的生活的,你又不是我顶头上司,我犯得着去看自己不喜欢的作品?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隔离圈,好的当代诗、当代诗人都会隐匿,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成为笑柄的各种胡闹。然后摇摇头,叹一口气:当代再无诗。

其实这是不对的,任何一个时代,诗歌作品都是泥沙俱下的,特别是当代,普通人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人人都有可能出佳句。不过正因为这种稀释性,让偶尔出现的佳作如汪洋中的一粒珍珠,不加以鉴别,就消失在黑暗之中了。

我们视之为瑰宝的盛唐诗坛,假如我们是个普通寒门甚至下等人,接触不到高级文人,朋友圈之中没有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高手,那是不是也会感觉唐朝诗坛一片混乱,没有前途?

只怕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个人清楚地知道,当代诗肯定是有精品的,但是由于垃圾量太大,我们没有耐心去一一鉴别,需要时间这个巨大的淘沙机器来自行甄选、运作。也许千年之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诗珍品能够让后人赞叹,我们这个时期也是一段令人向往的诗歌世纪。

但是身在洪流之中的人,是感觉不到洪流的律动的。何况是一个对当代诗本身就带了成见的古诗词爱好者——这就是为什么我眼中当代诗都是垃圾的原因。

一,我有成见。二,垃圾太多。

这是在没有对比参照物的情况下的个人感受,纯粹是个人感觉,有人邀请提问,我就如实回答而已。

和古诗对比参照

如果拿当代诗来和古诗作对比优劣,其实就是拿现代诗和古诗对比。

这种对比呢,被讨论过无数次,实际上意义也不大。因为最主要的无非就是格律体式的差别,至于“诗言志、词调情”,现代诗同样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平仄格律的限制,也仅仅是相对于古诗中的近体格律诗而言。

现、当代诗和中国古诗词最大差别在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语言基础。

因为语言的不同,现代人在学习古诗词上相对就比白话文基础的现代诗要难,自然创作也没有那么顺畅,加上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所以大部分人只是欣赏古诗词作品,并不能很好地创造出文言文语境下的古诗。

语言基础不同,规则不同,这就是当代诗和古诗的最大区别。

当代诗的规则,在现代诗的统领下,其实还是有规则的,说现代诗随心所欲的人都是外行。

因为所有的诗,都必须有高低起伏(平仄)、节奏感、和押韵。即使是现代诗,不使用平仄,但是也必须保持语言发音的高低起伏,保障诗的吟诵性,一首朗读不通顺的现代诗就是垃圾,俗称“哑巴诗”,其实已经不是诗了。

节奏感是必须要有的,这个不言而喻,就好像歌词吧,没有节奏感听得让人难受。现在有一种“喊麦”,既无旋律,也无内容,就纯粹是靠着节奏感,也自成一派。但是连音乐界都不承认,就更不要说诗歌界了。

押韵,有可能是隔三四句押,乱押,平仄通押,没有具体规则。但是要被称为诗,押韵是根本特征。

这三个特征,在古诗词中是表现明显的,肉眼可见的,而现代诗则是隐藏的,需要读者自己体会的,但是并不会缺失。

在这一基础上,现代诗的优点无非就是更自由、更随意、更能使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突出表现情感。

这是优点,但同样是劣势。

因为没有了格式依靠,那么怎么样才能像一首诗呢?现代诗就重在感情的抒发,没有格式对感情的限制是一把双刃剑,既让现代诗雷厉风行、浪漫恣肆,也让它失去制约,用力过猛。

而这种优劣在现代诗中的近代诗和当代诗中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和近代诗对比参照

近代诗是现代诗从民国时期起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现代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分?因为这是公认的现代诗黄金年代。从革命期间的匕首、投枪,到十年期间的反思,现代诗作为文学上的皇冠无时无刻不反映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发挥了“诗可以怨”的最大功能。

当代诗和近代诗比起来,真的是一无是处。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吗?

诗的功能萎缩了。已经不具备了讽喻、批判功能,只剩下了风花雪月的小情调靡靡之音。

并不是说小情调作品不重要,而是一种文学体裁的功能只剩下了一种,那么这种文学体裁就属于梁上水泊投降之后的宋江了。

当然,这并非是诗歌的单一命运,这是新时代所有文学体裁的命运。即便是小说,在现今这个快消品时代,也再少有能够沉下心思的作品。当文学作品只剩下修仙,当音乐平台只剩下抄袭,我们又怎么有脸拿现在的垃圾去和近代诗中充满了战斗意志的前辈作品比较优劣?

那不是自取其辱嘛。

所以,令当代诗最没脸的其实并不是古代诗词,因为只是语言和格式上的不同。令当代诗最让人鄙视的其实就是他们的前身——近代诗,因为语言一样,格式随意,却在内容和思想性上堕入了沟渠之中。

所谓云泥之别,就是用来形容现代诗两个阶段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7. 哪一首诗最激励你?

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于我们将近四十岁的中年人来说,也就是不惑之年了。所谓不惑,就是要看破一些事情,比如生死,正确的心态是知道每个人的必然结局都是死亡,不管是雄才伟略一统天下,却想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还是奋勇杀敌威震敌胆的霍去病和岳飞,又或者观天下大事如掌上观纹的邵雍邵康节夫子,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佛家道家的真人高僧,甚而自私自利盗亦有道的那些所谓坏人。死亡是必然,我们的心态就应该是坦然面对,坦然面对,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更加地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管是少不更事懵懂无知的青涩少年,或者是年龄见长奋力追逐梦想的青壮年时期,又或者血气渐衰,力不从心的夕阳红老年时期,都各有值得珍惜品味的地方,甚至是唯一的生命体验“死亡”,因为“生”的时候没有记忆,那死的时候却可以好好感知,放下。无论如何,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不能做神龟和腾蛇,那就做一匹老马,先在槽枥之间积蓄力量,然后一步步地朝着千里之外的目标前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也是有伸缩往返的,我们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来实现我们更长远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道德经》里说的死而不亡,真正的万寿无疆。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3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7月26日望
上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相关推荐

  • 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第一部小说)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2023年11月13日
  • 蚱蝉(金蝉夏季出没时间)

    2、金蝉的活动时间具体是七月上中旬开始,能持续一个月左右。一般七点左右,天色刚开始变暗的时候就有了,会持续到晚上十一点前后。爬出来晚的,可能要等到十二点左右。...

    2023年11月15日
  • 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1、牛头马面—面如土色-色如死灰—灰飞烟灭-灭绝人性-性命关天2、四海为家—家破人亡-亡羊补牢-牢狱之灾-灾难深重-重男轻女3、百里挑一—一针见血-血流成河-何患无辞-辞不达意-意气风发...

    2023年11月15日
  • 好久没回家 陈坤(你见过cosplay最像的装扮是谁)

    入坑二次元以来,在下参加过许多场的漫展(作为观众哈~cos是那个能力~),说实话,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参赛选手,而是坐在评委席上的cos界大佬哦~...

    2023年11月16日
  • 所谓(所谓的意义作用含义是什么意思)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023年11月19日
  • dao(dao开头四字成语)

    以dao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倒背如流、倒持戈矛、倒打一耙、倒海翻江、倒行逆施等等。1.倒背如流:形容背诵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2.倒持戈矛:比喻弄倒了事情的本末。3.倒打一耙:表示一方面发生了错误,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找对方的问题。...

    2023年11月27日
  • 周易起名网免费取名(你觉得哪位明星的名字最好听)

    好的名字,读起来好听,音节铿锵悦耳,还能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下面十位明星,是我觉得名字最好听的十位明星。1、江疏影...

    2023年11月28日
  • 铁流(铁流的作者是谁)

    《铁流》是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所著中篇小说。《铁流》还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翻译的,曹靖华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他是河南卢氏县五里川人,我的老乡。这个问题算是我的强项。我的回答是你能够满意。...

    2023年12月04日
  • 龙飞凤舞95(为什么多数人写不好毛笔字)

    现在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一般都需要家长检查签字,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很多学生的书写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2023年12月04日
  • 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什么生肖(鸡是动物还是家禽)

    原因: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