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1. 徐有贞,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谢谢你的提问。台阁体馆阁体,都是皇家文档书法,只有时代不同没有本质不同。

台阁是明清翰林院的俗称,台阁体书法当然是明清官方文档书法了。在相对人工抄写成本最低的时代,采用馆阁体书法作为官方文档,这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历史的选择。

翰林院是明代鸿胪寺原址上,于正统七年(1442)建立的三进院。

地址就在今天北京长安街路南,是翰林院大学士的办场所和皇家者公署。

康熙年间重建翰林院,定为正三品衙门。在翰林院工作的,都是国家最高级公务员的储备人才。

清代雍正皇帝说过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他说:翰林院是“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的地方。

这话一点没错。国家录取进士以后,都要在翰林院学习培训,具体就是做皇帝的智囊,或者负责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例如修史编书。

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永乐大典》清代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的编纂,都是由翰林院负责完成的。

作为国家文档生产机器,翰林院担任的书法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

例如,参与《永乐大典》抄写工作的文档书写者就达2169人。估计翰林院是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主要工作者和负责人,应该都是翰林院大学士。

《永乐大典》的浩大文化工程,也是馆阁体书法的的样板工程。

明代永乐、正统年间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入翰林院和文渊阁,他们抄写的大量制诰碑版等皇家文档,以姿媚匀整号称“博大昌明之体”,这就是馆阁体了。

就书法而言,这种字体平平正正,亮丽清爽,作为阅读文档字,确实给人以悦目之感。这是没有商量的。

事实上,把馆阁体看作是明清产物,这是不太合理也不公平的。早在唐代宋代,就已经存在馆阁体了。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有个官本位称号叫做“李翰林”,李白就是唐玄宗时代的翰林。

那么,李白的书法书法会不会是馆阁体吗?当然不会。

据说,李白为唐玄宗起草过很多诏书,事实上,李白还没有资格给唐玄宗起草诏书。他只是翰林院的一个供奉,官位很低。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对,即使李白起草了诏书,那么,抄写诏书的仍然不可能是李白。皇帝诏书有一定的书法礼仪要求,是由专门负责书法的官员来誊写的,包括皇帝自己起草的文件,也会由专门负责书法的官员誊抄。

例如晚唐笔记作家段式成在《酉阳杂俎》中提到的“官楷手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提到的“三馆楷书”都是馆阁体书法的祖师了。

因为,唐代是一个书法统一的时代,书法也全面进入了楷书为官方标准字体的新时代。在唐代以前不是这样一个局面,因为书法还没有完全统一,例如,晋代的《三国志》用隶书抄写,而不同的文档,书法的差别都比较大。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书法文化统一的传统,皇家文档书法当然也是“三馆”楷书了。

北宋著名科学家,美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馆阁体”书法评价说:“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后面我们再详细评价沈括这一段话。首先,沈括对馆阁体是赞赏的,只是不以为经得起书法欣赏的推敲而已。

事实上,馆阁体书法本来就不是为了欣赏书法而写的字。

国家文档需要这种字体,应该说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更没有必要以书法的标准去欣赏。

我们很难想象国家文档书法,是个性很强的“书法”作品,事实上,作为纯粹的文档阅读读物,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书法”,而需要的是这种馆阁体文档书法。

因为在印刷技术没有普及的时代,印刷文字的文档成本是是非常高昂的。

比如说,皇帝要发布一个诏令,明天就要实施了,如果人工写,一夜之间以人力资源,写一千个都没有问题,然后快马送达各地官府。如果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一夜完成。所以,馆阁体书法,也可以用人工印刷体来形容了。

馆阁体书法,也是科举制度的需要。

例如,在唐宋时代,都发生过考生给主考官示意自己的字体特征,来贿赂阅卷官的事件。这种越演越烈的社会风气,当然对科举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一种挑战,也是科举制度环节上的一个很大的漏洞。

因此,馆阁体像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二沈”(沈度沈粲)书法出现以后,大量学子纷纷模仿,这是因为,第一,科举考试的试卷本来就要求“工整”,而不是“书法”,到底怎样才算工整?人人心理没谱,既然大学士的书法受到皇帝的亲睐,那就以大学士为准了。这样社会上也自然兴起了一股“馆阁体”书法的热。

到了明代中期的成化弘治年间,馆阁体书法,也越来越僵化,书法家们非常不满这种浅显浮躁的书风。

例如文征明就因为书法问题,没有考上国家公务员,气得文征明老子不考了!一心学习书法绘画了。

清代当然会沿袭明代的科举书法,把字写得平平正正,姿媚匀整,也非常符合科举制度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文牍文档流传的需要。

我们看明清时代,的文牍文档,再也没有像汉简那样潦草的文牍,这说明也是社会在文牍文档方面的进步。

但是,晚清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对手工抄录文档,以及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推动。

馆阁体书法的在文档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了。

所以,晚清批评馆阁体书法的呼声也高涨起来了。

可以说,自古对“馆阁体”书法的好评,仅仅限于在文牍文档的范围。出了这个范围,馆阁体书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前面我们举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批评“三馆楷书”“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馆阁体书法,如果认真欣赏他,(一篇作品)从头到尾,也找不到一笔像样子的笔法。

这就是说,馆阁体书法,根本没有令人玩味无穷的那种味道,是经不起书法美学推敲的。

八九百年前沈括的一席话,与我的感受完全相同。

前几天,有个非常欣赏馆阁体的书法爱好者,给我发了几幅《永乐大典》的字,说,这是不是艺术?

我气得哈哈大笑了,我说,就你这样的欣赏水平谈艺术,太可笑了。你就不看看,这些字认真分析一下,哪里有一笔经得起推敲?

为什么当代突然有人提出为所谓的“馆阁体”书法正名呢!

为什么有人大肆鼓吹“馆阁体”也是书法?

这是因为,现代已经没有书法了,我们也非常缺失书法艺术欣赏的教育,所以,对工工整整的书法,感觉就是真正的毛笔字是真正的书法。

因为我们普通大众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平平正正漂漂亮亮的书法。

对于书法没有过高的要求,我们一些书法教育工作者,也为了最快速度,产生所谓的“教学”成果,就大力学习那种生搬硬套的书法,这种书法的趣味,与馆阁体书法不谋而合,所以,就要为所谓的“馆阁体”书法正名。

事实上,馆阁体就是文档写字,与书法没有关系。

馆阁体书法,只能写个楷书,而且是小楷。

现在的馆阁体书法家,小楷也不写了,写的是大字,但是,写得跟印刷体一样,为真正懂书法的不齿。

那么,书法到底应该是写馆阁体,还是书法艺术?

本来,这二者之间是不应该有什么冲突的,但是,某些人就是要操弄这么余个议题,来为自己的书法地位辩护。但是,历史不会倒退,也不会腐朽。

馆阁体已经被认为是毫无出息的书法,我们为什么要继续毫无出席下去呢?

再说,如果已经有馆阁体书法的基础,只要不是僵化地认为馆阁体就是书法的高峰,那么,继续深造书法,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成就的。

所以,馆阁体书法也不是绝路上的书法,但是,一味坚持书法的僵化思维,那就是书法的灾难了。

明清时代的书法成就,总的来说,没有元代宋代的书法成就高。

原因就在于师法单一,取法平庸。

我们所谓的“法乎其上”。不仅仅是学习最好的经典大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超越精神。

学习经典的样式是“法乎其上”的选择问题。但是,选择不能决定精神。

自古书法批评有学习王羲之甚众而的王羲之精髓甚微的感叹。

例如,黄庭坚题杨凝式《韭花帖》一诗说: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对此。我们应该清楚书法的精髓,不仅仅是临帖,而是要深入精神。

黄庭坚所谓“世人尽学兰亭面”就是法乎其上的,但是没有“欲换凡骨”精神,还不是真正的法乎其上。

我们通过学习经典,不是要一个“兰亭面”而是要“换凡骨”,就是要与大师的精神境界在同一个层面,这就叫“换凡骨”。

一代又一代的“换凡骨”精神,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乌丝拦”书法。

如果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反而以为自命不凡,这是典型的文化愚昧了。

徐有贞(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2. 为啥古人在台面上对做官遮遮掩掩?

一、严嵩不想做首辅。

大明王朝1566里有这么一段非常经典的对白,沈一石被抄家以后,胡宗宪连夜被嘉靖皇帝召入京城,带来了沈一石家里的账本。

嘉靖知道胡宗宪是严嵩的门人,所以在看完账本,知道浙江官吏贪污了七八百万两银子后,选择让胡宗宪将账本抬到严嵩家里去。

这是为什么?为的就是要看看,严嵩是不是也参与其中。严嵩握着胡宗宪的手,深切地说儿子不如弟子,儿子不知道感恩,但是弟子知道感恩。

严嵩当时已经年过八旬,胡宗宪也已经56岁了。严嵩笑称,自己这个内阁首辅是个媳妇儿,他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也是个媳妇儿。

所谓媳妇儿,就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个人,既要对公婆孝顺,又要对丈夫关爱,还要时刻照料孩子们的生活,家里的柴米油盐样样都要她来管,往往还例外不是人,到处受气。

严嵩认为自己和胡宗宪一样,都是处处都要照顾到位,过得十分艰难。言下之意就是他们俩谁都不想做这个官,可是呢?偏偏还就是有人非要来抢这个官来做,比如内阁次辅徐阶就盯着首辅的位置,江苏巡抚徐有贞就盯着浙直总督的位置。

严嵩这话,其实就有点假了,虽然内阁首辅和浙直总督的确很艰难,但是他们手里的权力可是掌握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这种权力是随随便便就有人愿意放下的?

胡宗宪要在浙江沿海抗倭,所以他放不下手里的权力。严嵩要照料一大群跟随他的人,包括他的儿子严世蕃,所以他也放不下权力。

这都是嘴上说说的话,实际上,谁都无法轻易地放下这个权力。古代人的官场,其实就是这样,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你以为现代不是这样了吗?嘿嘿。

二、雍正不想做皇帝。

《雍正王朝》里有这么一段,雍正登基以后,他那几个兄弟当然是不服气的。毕竟大家都有才能,而且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比雍正差多少。

为此这帮兄弟们成天都在给雍正捣乱,雍正这心里也是难啊。一边要面对兄弟们的冷嘲热讽,一边要处理军国大事。

当时雍正正在实行改革,河南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乎得罪了天下读书人。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子的事情,又把地方官员给得罪透了。西北战场还在打仗,南方灾害也没有断绝。

雍正是真的觉得自己很难很难,他当着朝臣和兄弟们的面,指着龙椅对兄弟们说,你们现在谁要坐这个龙椅,立刻就可以坐上来。

言下之意就是说自己很艰难,是你们所不能想象到的。如果你们想要坐上这个龙椅,就必须要承受这样的艰难。

而实际上呢?雍正可能会把皇位让出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凡有哪个兄弟敢上去摸一下,雍正都能把他给宰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永远不可以受到侵犯的。雍正表面上说自己不想做皇帝,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艰难,但是他不可能放弃皇位,这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如果你当真了,那就要闹笑话了。就连十阿哥胤䄉这种猪脑子的人,都没上套,可见古代官场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其实早就屡见不鲜了。

三、学而优则仕。

他们这种现象就跟什么一样呢?每逢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我们都会穿着带兜的衣服,为什么?方便亲戚长辈们塞红包用。

但是等到长辈们塞红包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都这么大了,不要了不要了。可是心里想的却是,快到兜里来。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表面上这帮人一个个都不想做官,都不想拥有权力,可是实际上,罢官比要了他们的命还要艰难。

古代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就是说你读书、练武做这些艰难的事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入朝为官。

虽然过程比较难见,但是背后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一朝成名天下知以后,你能够得偿所愿成为朝廷官员。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你又会换上另外一副嘴脸,表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可不是你最初的梦想,你之所以当初那么努力,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封侯。

在古代,读书人根本就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做官,要么就只能终老于乡野,做一个教书匠。可是绝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想着要做官的。

因为只有做了官,有了一个大平台,你这一身的才华,才有施展的空间。所以说那些说我不想为五斗米折腰的,都是假话。他们不是因为五斗米的问题,而是因为折腰的问题。如果不折腰的话,谁不想做官?

四、听话要听话音儿。

为什么有些人适合做官,有些人真的不适合做官呢?因为做官的人,说话只说三分,剩下的都要靠听的人去悟。

这里面学问就大了去了。因为你没有这方面悟性,可能剩下七分一点也悟不到。比如说领导当着小舅子的面,在你跟前提了一下招标的事情。

仅仅是提了一下,什么信息都没有透露。而领导的小舅子就是包工程的。那么你是怎么听这话的呢?这里面就有玄机了。

如果领导是个耿直的BOY,那么他说这话就没有什么隐含的信息。可是如果领导一贯的作风就是说话说三分,剩下七分自己悟。那你就要好好想想,这里面的深层次含义了。

当然了,社会的正义之风是不能被破坏的,如果领导真的有这方面意思,那么对不起,这就是在犯纪律,不过好像也没有群众会知道。怎么个处理法,你又要掂量了。

3. 一生在外33年跑遍大半个中国?

因为他家不是一般的有钱,甚至可以说他是古代版的“聪哥”

徐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徐家最早发迹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他家祖上(徐锢)当时就已经在开封府当府伊了,相当于今天的BJ市市长

到了明朝时,徐霞客的高祖(徐经)已经是巨富了,徐经是谁?徐经是唐伯虎最好的朋友,当时数一数二的富二代

没事就喜欢请朋友上青楼,而且还是一条龙全包,他豪爽的作风在京城无人不知,徐经有钱到什么程度呢?

最盛时有地千倾,看清楚不是亩,而是倾,换算成亩的话差不多有十万亩,还有房子五千多间,他住的地方单单水井就有十八口,在当时,能打井的可不是一般人家,但是他家有十八口……

他家的房子还有护城河,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家有多大嘛?什么样的房子才需要护城河?在明初,他家就是江苏最大的地主,有十几万人靠他家吃饭

他家还有一个当时民间最大的藏书楼,里面的书只比皇宫的要少一点,去他家的人都是一些名宿大儒,比如文微明,唐伯虎,祝枝山,董其昌,施耐庵,宋濂,钱谦益等等

到了他曾祖(徐洽)那一代虽然徐家分家了,但是分到的家产仍然不可小觑,光田产就分到了两万亩,他家的地,从头数到尾有二十多公里

到了他爷爷那一代,虽然家道有所中落,但是好在他爷爷经商有道,又开始慢慢发家起来,不过到了他父亲的时候,徐家开始败落,他父亲徐有勉是个老实人,所以只能吃老本

到了徐霞客的时候,家里的田产大概只有一半左右了,不过仍然是江阴巨富,徐有勉在生下徐霞客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对徐霞客非常疼爱,只要开口都会满足徐霞客的要求

徐霞客这个人不爱做官也不喜欢读书,唯独对旅游酷爱无比,在他十岁的时候就立志要游遍大好河山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先是答应父亲的请求,结婚生子,等这些事一完成后立马就开始了他旅游的第一步

整整33年,他走遍了当时的大半个明朝,说他是发烧驴友一点也不为过,给大家看一下他走过的路线

从南到北,从以到东都有他的足迹,当然了,在这30年间他除了旅游,他还会把去过的地方都记录下来,编撰成了【徐霞客游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徐霞客为什么可以30年不工作,还有钱旅游?

除了他家本身有钱之外,他朋友还特别多,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朋友来接待他,这些地方是不用花钱

他的朋友听说他来了之后,有些还会资助他,比如送他黄金,玛瑙,玉石,珠宝之类的,除了这些之外,徐霞客还非常省

别看他家有钱,但是他一点也不败家,他很少会住客栈,也很少下馆子,基本上都是去寺庙混一顿,因为那里吃喝住都不用钱

在这30年间,除了家里资助外,要不就是朋友资助,或者去寺庙白吃白喝白睡,这也是他为什么能30年不工作的原因

不过由于不善于管理,他的家产越来越少,到了他晚年的时候,田产以后只有父亲的三分之一了,所以他妻子经常吵着要跟他离婚……

在他死后三年,大明朝灭亡,接手的清朝没收了所有富人的田产

4. 朱祁钰出生传说?

朱祁钰的母亲吴氏本是明宣宗为皇太孙时的宫女,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朱祁钰出生,不久后被进封为贤妃。传说朱祁钰出生在宫外。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1月31日),明宣宗驾崩,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二月初九(3月8日),明英宗册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奉藩京师。正统二年(1437年)四月初二(5月6日),年仅10岁的朱祁钰就举行了加冠礼。

临危称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结果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一时之间,朝野震惊,甚至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南迁“之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的。这种说法,颇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

5. 还是说要靠不断的读帖理解意临呢?

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常愚蠢,拿这种思维方式判断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更是蠢上加蠢。

关于小楷书法,铁锤用两个部分来回答。第一,学习小楷,应该直溯魏晋;第二,小楷要兼具其他书体优点,才有成功的可能。第三,临帖读贴的意义。首先,学习小楷,应该以魏晋碑帖为宗。

这两年网络上有句话很流行:没有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把这句话套用到小楷上来说就是:写不好小楷的人,不足以谈书法!这句话算不上铁锤原创,清朝书法家钱泳就说过: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写不好小楷的人,没资格叫书法家,就有这么严重!

楷书是最后一个成熟的书体,在魏晋时期,楷书从产生到成熟,出现了一大批水平卓越的书家和碑帖。从三国钟繇的宣示力命表,到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再到董美人墓志铭,都是学习小楷的朋友最佳学习范本。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直到晚年才领悟到,学习书法,还是要熟知魏晋笔法,会之与心,才能得古人笔法。简单说来,魏晋楷书,是中国楷书的源头。熟悉魏晋之后,在顺流而下博采众家之长,才是练习小楷的通途。

其次,学习小楷,要有开阔眼界,跳出楷书学楷书,才能有成就的希望。

楷书是书之楷模,一笔一划,法度严谨。但是如果练习楷书的人眼睛里只有楷书,那是断然写不好楷书的。前人说,写楷书,要有“草情隶意”,就是这样的警语。晋唐大家姑且不谈,就拿明朝书法第一人祝允明来讲,他的小楷书法道路,就是一个典型范例。祝允明出生书香门第,外公徐有贞,岳父李应祯,老师王鏊,都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家。祝允明回忆自己小时候得到亲人在书法上的指导,眼睛看见的都是“晋唐贴也”。祝允明早期小楷学习钟繇,中期作品融合唐朝小楷特色,成熟期已经自成一家,隶书,行书,草书的风格,乳水交融一般呈现在他的作品中,所以有人认为,祝允明的楷书,打破了台阁体一统江湖的局面,为明朝后来书家打开了一扇窗。别忘了,祝允明的草书也是一流的。

第三,临帖读帖的意义。

临帖和读帖,都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手段,临帖是基本功,只有在反复临帖之后,才能明白名家出手之妙,轻重,虚实,缓急,迎让,种种技巧唯有实践之后才有真功夫;只读帖不临帖,最终是眼高手低。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出手乱七八糟;只临帖不读帖,最后不过一个熟练工,书匠而已,古代的文抄公,哪个不是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但是距离书法的水平可就太远了。

总结:小楷水平是评价书法家的金标准,小楷写不好的人,不足以谈书法。学习小楷,要临帖读帖并重,以魏晋碑帖为主。打好基础再兼收并蓄,是一条正道。

6. 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

古代皇权社会,太子乃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但纵观历史上的帝王们,其中有多达122位(初步统计)本与太子之位无缘,却最终荣登大宝。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本没有机会成为太子,最终却登上皇位的帝王们。

注:开国之君除外、追尊者除外,虽未被立为太子,但顺理成章继位者除外

秦朝:1位(疑似)

秦二世胡亥。按照一直以来的观点,秦始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乃是扶苏,但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归途中,突然在沙丘驾崩,秦二世胡亥和宦官赵高、丞相李斯联手发动政变,从而顺利继位,并随即假传诏书赐死了公子扶苏。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胡亥极可能就是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

汉朝:13位

△后少帝刘弘和高后吕雉

1、西汉后少帝刘弘。刘弘原名刘山,是汉惠帝刘盈之子,于汉高后元年(前187年)被封为襄城侯,次年被封为常山王。汉惠帝刘盈死后,前少帝刘恭继任皇位,而当刘恭得知生母被吕后害死后,曾发誓长大后要报仇,吕雉得知后随即将其囚禁杀害。之后,吕雉立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刘弘,史称后少帝。

2、汉文帝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于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获封代王。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朝政大权操持于汉高后吕雉之手,吕雉先后执掌朝政十余年,历经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三位帝王。前180年,吕雉去世后爆发“诸吕之乱”,吕氏集团被清除,后少帝刘弘被废,代王刘恒在朝臣的拥护下即位为帝,是为汉文帝。

3、汉废帝刘贺。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其无子,大将军霍光征召刘贺主持丧礼,随即拥立其称帝。然而,刘贺在位仅仅27天,便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不过,根据海昏侯墓出土的资料来看,刘贺显然不是个昏君。

△宣帝刘询

4、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巫蛊之祸爆发后,太子刘据被杀,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来虽然遇到大赦,被祖母史家所抚养,之后根据汉武帝的遗诏,刘病已被养于掖庭,并被录入宗籍。刘病已虽然恢复了身份,但长于民间的他显然不太可能与皇位有缘。然而,汉废帝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在杜延年的劝说下,拥立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5、汉平帝刘衎。原名刘箕子,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逝,因死后无子,只得从宗室挑选新君。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迎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同年七月迎立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6、汉殇帝刘隆。刘隆是汉和帝刘肇的小儿子。元兴元年十二月(106年1月),汉和帝在章德前殿去世,继承皇位的本应是汉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因刘胜自幼生有怪病,且多年不愈,邓皇后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于是立刚刚出生百余天的刘隆为帝,是为汉殇帝。然而,汉殇帝在位仅仅两百余天便夭折离世,年仅一岁。

7、汉安帝刘祜。刘祜是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汉殇帝刘隆去世之后,邓太后与其兄车骑将军邓骘密谋,迎立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8、东汉前少帝刘懿。刘懿是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刘祜去世之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废除刘祜之子刘保的太子之位,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东汉前少帝。

9、汉质帝刘缵。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仅2岁的汉冲帝去世,梁太后之弟梁冀随即拥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

10、汉桓帝刘志。刘志是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大将军梁冀随即迎立年仅14岁的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11、汉灵帝刘宏。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解渎亭侯刘苌之子。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死后无子,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迎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12、东汉后少帝刘辩。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因其兄长皆夭折,刘辩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皇帝继承人,奈何汉灵帝不喜欢刘辩,反而更喜欢王美人之子刘协,因此迟迟没有立嗣。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期间将心目中的继承人托付给上军校尉蹇硕,蹇硕于是意图杀死大将军何进后拥立刘协继位,结果计划败露,刘辩这才得以继位。

13、汉献帝刘协。刘协虽然是汉灵帝心目中的继承人,奈何蹇硕计划败露,刘辩继位后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刘辩继位之后爆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等又杀死宦官两千余人,宦官张让、段珪㐊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结果遇到董卓,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于是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三国两晋十六国:25位

注:未称帝者未计算在内,例如前凉(仅一位称帝)、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

1、高贵乡公曹髦。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于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本想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却以担忧魏明帝曹叡绝嗣和辈分为理由反对,最终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

2、魏元帝曹奂。曹奂是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于甘露三年(258年)被封为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在“甘露之变”中被杀,司马昭和公卿大臣们商议后,立曹奂为帝。

3、吴景帝孙休。孙休是孙权第六子,18岁时被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权臣孙綝废黜吴少帝孙亮,迎立孙休为帝。

4、吴末帝孙皓。孙皓是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虽然孙休的儿子孙(wan)时为太子,但由于当时蜀汉刚灭,再加上交阯叛乱,吴国大臣便想要迎立一个年岁较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因与孙皓交好,便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于是大臣们说服朱太后,孙皓得以继位。

5、西晋愍帝司马邺。司马邺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晋惠帝司马衷和晋怀帝司马炽之侄。五胡乱华时期,晋怀帝司马炽于永嘉七年(313年)被害,司马邺于是在长安即皇帝位。

6、东晋哀帝司马丕。司马丕是晋成帝的长子,晋成帝去世之后,本应司马丕继位,但由于当时年幼故而未被立为皇太子,其叔父晋康帝被立为太子继位。升平五年(361年),晋穆帝去世无子,皇太后褚蒜子认为司马丕本来早该登基为帝,于是司马丕得以继承皇位。

7、东晋废帝司马奕。司马奕是晋成帝的次子,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司马丕去世无子,在崇德太后褚蒜子的主张下,大臣们迎立司马奕为帝。

8、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先后受封琅玡王、会稽王。太和六年(372年),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

9、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德文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后被刘裕派人用棉被闷死。

10、成汉幽公李期。李期是成武帝李雄第四子。咸和九年(334年)六月,成武帝李雄病死,太子李班继位。同年九月,李期与兄长李越杀死李班,李期得以即皇帝位。

11、成汉昭文帝李寿。李寿是成武帝李雄的堂弟,成武帝李雄病重之时,曾召李寿辅佐朝政。李班被李期兄弟杀死后,李寿被封为汉王,兼任梁州刺史。玉恒四年(338年),李寿与文武官员盟誓后攻克都城成都,李寿即皇帝位。

12、成汉范贲。范贲是成汉丞相范长生的儿子,其父去世之后接任丞相之位。嘉宁二年(347年),东晋桓温攻陷成都,成汉皇帝李势投降,但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人推范贲为帝,重新夺回成都。

13、前赵昭武帝刘聪。刘聪是光文帝刘渊第四子。刘渊去世之后,太子刘和继位,随即决定铲除诸王威胁,刘聪于是率军攻破皇宫,杀死刘和,刘聪于是成为皇帝。

14、前赵末帝刘曜。刘曜是光文帝刘渊从子。大兴元年(318年),刘聪死后,其子刘粲继位,但不久后靳准发动政变,杀死刘粲,时任相国的刘曜随即带兵平乱,之后登上帝位,迁都长安。

15、后赵武帝石虎。石虎是赵明帝石勒的侄子。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继位,但大权却掌握在石虎手中。刘太后和养子石堪于是打算拥立南阳王石恢为帝,举兵反对石虎,却因事泄而被杀。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虎称居摄赵天王,石弘被废为海阳王。337年4月11日,石虎称大赵天王,349年2月4日正式即皇帝位。

16、后赵石遵。石遵是赵武帝石虎第九子。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但大权皆握在刘氏及张豺之手。彭城王石遵得知父亲石虎死讯后,立即率军攻打都城邺城,杀死张豺。数日后,石遵自立为帝,降封石世为谯王。

17、后赵石鉴。石鉴是赵武帝石虎第三子。太宁元年(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鉴和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密议处死冉闵之事,结果石鉴将此事告诉了冉闵。冉闵随后起兵杀死石遵,拥立石鉴为帝。

18、后赵石祗。石祗是赵武帝石虎之子。青龙元年(350年),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冉魏政权,石祗得知之后,在襄国称帝,改元永宁。

19、后赵刘显。永和七年(351年),石祗派刘显率兵攻打冉魏,结果被冉闵打的大败,刘显恐惧之下派出使者请降,并表示愿意杀死石祗证明诚意。四月,刘显杀死石祗及其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鹿等人,并将石祗首级送给冉闵。七月,刘显再度率兵攻打冉闵,却被再度击败,于是返回,在襄国称帝。

20、前秦宣昭帝苻坚。苻坚是秦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由于前秦皇帝符生生性暴虐,于是便有大臣劝说苻坚谋反,但苻坚感觉实力不足,因而只在暗中谋划。寿光三年(357年),苻坚召集亲兵冲入王宫,将苻生废为越王,苻坚在群臣拥立下即位。

21、前秦高帝苻登。苻登是苻坚的族孙,建节将军苻敞之子。前秦太安二年(386年)十月,秦哀平帝符丕兵败被杀,因符丕之子年纪尚幼,朝臣于是拥立苻登即位。

22、后燕慕容祥。永康二年(397年),燕惠愍帝慕容宝抵挡不住北魏攻击,率众撤离都城中山后,城内大乱。慕容详未及撤离,得到城中军民拥戴,拥立为帝,年号建始。

23、后燕慕容麟。慕容麟是燕成武帝慕容垂庶子。永康二年(397年),北魏包围中山,慕容麟图谋反叛,事败逃亡。慕容宝逃亡后,慕容麟入城杀死慕容详,自立为帝,年号延平。

24、后燕昭文帝慕容熙。慕容熙是燕惠愍帝慕容宝之弟。后燕长乐三年(401年),燕昭武帝慕容盛被乱军杀害,群臣本想拥立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继位,但慕容熙因正受慕容盛之母丁太后的宠爱,遂被密迎入宫即天王位,慕容元被赐死,不久慕容熙改元元始。

25、胡夏赫连定。赫连定是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昌之弟。承光四年(428年),赫连昌为北魏所擒后,赫连定逃奔平凉,正式即位,年号胜光。

南北朝:36位

1、刘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是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因刘义符在位期间游戏无度,辅政大臣发动政变将其废黜,因刘义符无子,朝臣们本打算拥立刘义符次弟刘义真继位,司空徐羡之却认为他不宜为君,故在废帝以前就先废刘义真为庶人。侍中程道惠又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然而徐羡之属意刘义隆,于是百官拥立刘义隆为皇帝。

△刘彧

2、宋明帝刘彧。景和元年(465年),因刘子业残暴遭弑,湘东王刘彧发动政变,弑杀刘子业,自立为帝。

3、刘宋刘子勋。刘子勋为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刘彧自立为帝后,任命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江州长史邓琬拒不受职,并在正月初七(466年),在寻阳城立刘子勋为皇帝,年号“义嘉”。

4、刘宋顺帝刘准。刘准是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后废帝刘昱之弟。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萧道成杀死后废帝刘昱,拥立刘准为帝。虽然刘准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都被萧道成掌握。

5、南齐少帝萧昭文。萧昭文是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前废帝萧昭业异母弟。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弑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改元延兴。

6、南齐明帝萧鸾。萧鸾是齐宣帝萧承之之孙、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齐武帝萧赜堂弟。延兴元年(494年)十一月,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让萧鸾入宫继位,并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

7、南齐末帝萧宝融。萧宝融是齐明帝萧鸾第八子,后废帝萧宝卷同母弟。中兴元年(501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并发兵攻打萧宝卷,萧衍进入建康后,于中兴二年(502年)将萧宝融接入建康。

8、南梁萧正德。萧正德是梁武帝萧衍之侄。侯景之乱时在侯景引诱下自立为帝,改元正平。旋即为侯景所废,降为大司马。

9、南梁萧栋。萧栋是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曾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大宝二年(551年),“侯景之乱”中,侯景废杀简文帝萧纲,拥立萧栋为帝,年号天正。

10、南梁萧纪。萧纪是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去世。天正元年,为了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

11、南梁元帝萧绎。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552年,侯景死后,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

12、南梁闵帝萧渊明。梁文帝萧顺之之孙,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承圣三年(554年),堂兄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承圣四年(555年),在北齐高洋和太尉王僧辨支持下,即位为帝,年号天成。

13、南梁萧庄。梁元帝萧绎长孙,武烈太子萧方等之子。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而改朝称帝,南梁湘州刺史王琳遂拥立萧庄为帝,定都武昌,改元天启。

14、西梁宣帝萧詧。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将军杨忠攻破江陵,将梁元帝投入江中,拥立萧詧即位,建立西梁,年号大定。

15、南陈文帝陈蒨。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

16、南陈宣帝陈顼。陈武帝陈霸先之侄,陈文帝陈蒨之弟。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

17、北魏拓跋余。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后,拥立拓跋余即位为帝,年号永平。

18、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本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奈何宗爱杀死太武帝后拥立拓跋余为帝,之后宗爱又杀死了拓跋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这才拥立拓跋濬为帝。

19、北魏元法僧。道武帝拓跋珪玄孙,江阳王拓跋钟葵之子。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正月十五,趁着北魏大乱之际,七十二岁的元法僧在彭城自称天子。

20、北魏元姑娘。孝明帝元诩唯一的孩子。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将孝明帝毒死,随即立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元姑娘为帝(对外假称是男孩)。虽在位时间较短,且不被列入正统帝系,但她却是实际上中国第一位女皇帝。

21、北魏元钊。孝文帝元宏曾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胡太后立元姑娘后,见孝明帝死后人心未有异动,便废黜元姑娘、另立3岁的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元钊为帝。

22、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孝文帝元宏之侄,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诩遇鸩而崩后,跟随尔朱荣进军洛阳,即位为帝,年号建义。

23、北魏元颢。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北海平王元详长子,孝文帝元宏之侄。孝昌四年(528年),迫于朝廷内乱及葛荣起义的压力,投靠南梁,后借助南梁兵力,带领陈庆之杀回北魏,登基称帝于睢阳,改元孝基。

24、北魏元晔。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永安三年(530年)十月,尔朱荣为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后,在尔朱世隆拥立下,即位称帝,年号建明。

25、北魏节闵帝元恭。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 建明二年(531年),尔朱世隆废黜长广王元晔,立元恭为帝,改元普泰。

26、北魏后废帝元朗。太武帝拓跋焘五世孙,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南安惠王拓跋桢曾孙,章武恭王元彬之孙,章武庄武王元融之子。建明二年(531年),高欢起兵反抗尔朱氏集团时,元朗被立为皇帝。

27、北魏孝武帝元修。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中兴二年(532年),在大将军高欢拥立下,登基为帝,年号太昌。永熙三年(534年),因不满高欢专政,迁都长安,投奔宇文泰。十二月(535年2月),为丞相宇文泰所弑,时年二十五岁。从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

28、东魏孝静帝元善见。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在权臣高欢拥立下,登基即位于邺城东北,年号天平,正式建立东魏,时年十一岁。

29、西魏文帝元宝炬。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永熙三年(534年)十二月,宇文泰杀死孝武帝元修后,上表劝进,元宝炬即位,建立西魏,年号大统。

30、西魏元廓。魏文昭帝元宝炬第四子,魏废帝元钦的异母弟。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宇文泰废黜魏废帝元钦,拥立齐王元廓为帝。元廓继承帝位,仍未设年号,称元年。

31、北齐孝昭帝高演。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皇建元年(560年),高演发动政变,废黜侄子高殷为济南王,自立为帝,改元为皇建。

32、北齐武成帝高湛。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儿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运,决定传位于弟高湛。同年十一月,高演去世,高湛接受遗诏入继大统。

33、北齐元成皇帝高延宗。高延宗是高澄的第五子,高澄被杀之后,被高洋抚养长大。北齐灭亡之后,他于武平七年(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

34、北齐末帝高绍义。齐神武帝高欢之孙,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齐废帝高殷异母弟。 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同年,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

35、北周明帝宇文毓。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继位。

36、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

唐朝:8位

1、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随即被李渊册立为太子。数十日后,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2、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六年后禅位于武则天。景龙四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

3、唐文宗李昂。李昂本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

4、唐武宗李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唐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贪图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据理力争,奈何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假传圣旨,将唐文宗的五弟颍王李瀍立为皇太弟,太子李成美仍为陈王。唐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是为唐武宗。

5、唐宣宗李忱。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李炎驾崩后,李忱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6、唐僖宗李儇。初名李俨,唐懿宗的第五子。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病重。其月十八日,宦官田令孜、刘行深、韩文约等拥立普王俨为皇太子,改名儇。二十日,即皇帝位于柩前。

7、唐昭宗李晔。初名李杰,是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只有宦官杨复恭从血缘关系远近考虑,拥立唐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杰,此时唐僖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略微点头算是恩准了,于是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遗诏立寿王杰为皇太弟。八日,僖宗崩,遗诏命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即位于柩前,时年二十二岁。十一月,改御名为晔。

8、唐哀帝李柷。初名李祚,是唐昭宗第九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朱全忠遣亲信蒋玄晖等人赶赴洛阳,弑杀了唐昭宗及其昭仪妃李渐荣、河东夫人裴贞一。次日蒋玄晖假传圣旨,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李柷。中午时分,又由宰相柳璨、独孤损矫宣皇太后令:皇太子可于昭宗柩前即皇帝位。是日,年仅十三岁的李祝登基,他被朱温吓破了胆,不敢立年号,沿用唐昭宗的年号天祐。

五代十国:11位

注:未称帝者未计算在内,例如吴越、南楚、南平。北汉虽然称帝,但皇帝废立自己不能做主,故不算在内。

另:王延钧虽为闽国第三任统治者,但却是第一位称帝者,故算作开国之君。

1、后梁废帝朱友珪。梁太祖朱温次子。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年号为凤历。

2、后梁末帝朱友贞。梁太祖朱温第三子。凤历元年(913年),朱温的儿子朱友贞、女婿赵岩、外孙袁象先与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朱友珪逃走未成,于是命冯廷谔杀死他和张皇后,朱友贞遂在东京称帝。

3、后唐明宗李嗣源。原名邈佶烈,称帝后更名李亶,是晋王李克用养子。同光四年(926年),奉命镇压邺都兵变,却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他初称监国,不久即位为帝,改元天成。

4、后唐闵帝李从厚。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病重,却始终未决定储君人选,次子李从荣率牙兵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宫夺位,结果兵败被杀。明宗病中闻变,病情加剧,这才决定由李从厚嗣位。

5、后唐末帝李从珂。唐明宗李嗣源养子。长兴四年(933年),愍帝李从厚即位后,对李从珂倍加猜忌。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自凤翔出发,起兵反叛。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第二天,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

6、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十一日,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刚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就病死了,刘知远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立即将刘承祐托付给将相们。结果,还没等刘承祐被加封为王,刘知远便去世了,而刘承祐则在大臣们的拥立下即位。

7、闽康宗王继鹏。闽惠宗王延钧长子。王继鹏与宫女李春燕私通,并通过母亲求得王延钧将此女赏给自己。王延钧次子得知后大怒,图谋杀死王继鹏,王继鹏于是和皇城使李仿联手对付王继韬,清泰二年(935年)十月十九,两人领皇城卫士杀死父亲王延钧。次日,王继鹏声称皇太后令他监国,当天即皇帝位,改名为王昶。

8、闽景宗王延羲。闽惠宗王延钧之弟。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

9、闽国王延政。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惠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

10、闽末帝卓岩明。本为雪峰寺的僧人。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李仁达杀死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后,想独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而卓岩明一向被众人所敬重,于是借口卓氏为“重瞳子(有两个瞳孔),手垂过膝,真天子也。”拥立他于福州为帝。

11、南汉中宗刘晟。原名刘弘熙,汉高祖刘龑第四子,汉殇帝刘玢之弟。光天二年(943年),因刘玢多行荒淫暴虐之事,刘晟与弟弟越王刘弘昌等人共同弑杀刘玢,自立为帝,改元应乾 。

宋朝:6位

注:皇帝无子,入嗣为太子的不计算在内,例如宋神宗赵顼、宋孝宗赵昚、宋度宗赵禥

1、宋太宗赵光义(疑似)。本名赵匡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开宝九年(976年),历史疑案“烛影斧声”后,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不过,根据“金匮之盟”和赵光义“亲王+京尹”的储君配置,赵光义极可能是顺利继位的。

2、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逝,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 虽遭到章惇反对,但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赵佶还是被立为皇帝。

3、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难”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

4、宋理宗赵昀。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赵与莒虽是宋朝宗室,但由于皇位并非由赵德昭这一脉继承,因此赵与莒与皇室关系早已疏远,到赵与莒父亲赵希瓐时,不仅没有任何封爵,且只在山阴县当过小官,生活已与平民无异。父亲去世后,七岁的赵与莒被母亲带回娘家生活。宋宁宗赵扩因八个孩子全部幼年夭折,于是命宰相史弥远寻找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史弥远则将任务交给了幕僚余天赐。余天赐后因途径绍兴避雨而认识赵与莒,在得知对方宗室身份后,认为乃是合适的继承人选,于是向上推荐。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与莒被迎入宫,改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赵扩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

5、宋端宗赵昰。宋度宗的庶长子。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潜出城外,为赵宋王朝保留了一丝血脉。此后,张世杰、陆秀夫也陆续率残部到温州江心寺会合。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赵昰于福州称帝,改元景炎。

6、宋怀宗赵昺。宋度宗第三子,宋端宗的弟弟。景炎三年(1278年)4月,宋端宗赵昰病逝,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昺于冈州称帝,改年号为“祥兴”。

金国:5位

注: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虽不是父传子,但均为合理继承人。

1、金废帝完颜亮。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皇统九年(1149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改元天德。

2、金世宗完颜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因攻打南宋而搞的“民皆被困,衣食不给”,“民不堪命,盗贼蜂起”。契丹人不愿当兵,杀了金朝官吏,夺取3000副兵甲,举行起义。完颜雍在舅父李石劝说下开始积蓄力量,完颜福寿、完颜谋衍等纷纷率兵投奔。十月八日,完颜雍亲赴太庙,于辽阳称帝,是为金世宗。

3、卫绍王完颜永济。金世宗完颜雍第七子,金显宗完颜允恭异母弟。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无子,贾妃、范妃还在怀孕,元妃李氏、宦官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颜匡等人设计于同月立完颜永济为帝。

4、金宣宗完颜珣。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完颜允恭的庶长子。至宁元年(1213年),权臣胡沙虎毒杀卫绍王完颜永济后拥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5、金昭宗完颜承麟。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的后代。原为金朝将领,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围攻蔡州,金哀宗完颜守绪不愿当亡国之君,遂下诏禅位于完颜承麟,在完颜守绪的苦苦哀求之下,完颜承麟这才答应继位。次日,传位大典刚开始不久,宋蒙大军便攻入城内,仓促继位的完颜承麟随即带兵迎敌,死于乱军之中。继位不足一个时辰的完颜承麟,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西夏:4位

1、夏毅宗李谅祚。李谅祚生母没藏黑云本为李元昊重臣野利遇乞之妻,后李元昊赐死野利遇乞,并和没藏氏私通,生下李谅祚。后李元昊将国事委以没藏讹庞(没藏黑云兄长),自己跑去贺兰山离宫享乐,没藏氏兄妹于是谋害皇太子李宁令哥。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夏景宗李元昊被恼羞成怒的太子李宁令哥刺伤身亡,没藏讹庞杀宁令哥,拥立出生仅十一个月的李谅祚。

2、夏襄宗李安全。夏崇宗李乾顺之孙,夏仁宗李仁孝之侄,越王李仁友之子。其父去世之后,李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但被夏桓宗李纯祐拒绝,并被降封为镇夷郡王。天庆十三年(1206年),李安全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

3、夏神宗李遵顼。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皇建二年(1211年),其父李彦宗起兵于凉州,将李遵顼扶上皇位,废掉夏襄宗。

4、夏末帝李睍。夏神宗李遵顼之孙,西夏献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李德旺去世,西夏群臣拥立李睍继位,改年号为宝义。

元朝:5位

1、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成宗铁穆耳之侄。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驾崩于大都玉德殿,因太子早夭无子,皇位出现空缺。按蒙古旧制,应由正宫皇后卜鲁罕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另选新君。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成宗的堂弟、信奉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试图拥立海山兄弟,于是他在成宗死后立即秘密派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怀州的答己及爱育黎拔力八达迅速入京。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到大都后,在李孟、哈剌哈孙的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扳倒了卜鲁罕、阿难答、阿忽台等人。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抵达上都,会聚宗戚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一方面处死卜鲁罕和阿难答,另一方面则确认海山的皇位继承资格。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即位于上都,是为元武宗。

2、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至治三年(1323年),发生“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弑,晋王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泰定”。

3、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之弟。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发动大都政变,谋立武宗长子周王和世㻋为帝,后以路远改立图帖睦尔。第二次继位则是杀死了兄长和世㻋后称帝。

4、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元武宗长子,元文宗之兄。天历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继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在位仅184天。

5、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继位后回到元朝,不久后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与广西静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宁宗相继驾崩后,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

明朝:7位(含南明)

注:明思宗朱由检虽为兄终弟及,但却是奉遗诏顺理成章继位。

1、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明朝建立后获封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靖难”,历经四年征战,于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2、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3、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死后无子,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4、南明安宗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恭王朱常洵庶长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南京诸臣议立新君。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立福王朱由崧,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福王朱由崧继位为帝。

5、明绍宗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

6、绍武帝朱聿鐭。明绍宗朱聿键之弟。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与肇庆的永历帝(朱由榔)朝廷互相抗衡。

7、明昭宗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钧之孙。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被害。当时明神宗的男性后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于是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吕大器等推举朱由榔监国。十月十四日,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为收拾广东民心,朱由榔于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

清朝:1位

注:雍正帝后改为秘立太子,故雍正之后帝王不计算在内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预定储嗣,多尔衮与豪格展开皇位之争,由于双方相持不下,多尔衮提出拥立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

7. 历史上真实的朱祁钰为什么命这么短?

应该有病死的因素。

历史上,夺门之变之所以发生,和当时明英宗的身体有很大关系,当时朱祁钰病的比较严重,自己又没有太子,这让朝臣人心惶惶,徐有贞、石亨等趁机发动夺门之变。

可见,这时的朱祁钰已经有疾在身,不久之后去世也算正常。《明英宗实录》中用“日渐沉重”描述了朱祁钰死前的病情。

由此可见,朱祁钰的死很可能是疾病造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59)
气喘如牛(喘字怎么组词)
上一篇 2023年11月26日
杨丽花歌仔戏曲调(谁知道台湾歌仔戏演员黄
下一篇 2023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 1一3岁儿童古诗(赞美小孩子的诗词有哪些)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释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023年11月17日
  • 陶朱公(他为何以此作为别号)

    鸱夷子皮是春秋末期楚国商人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鸱夷子皮”,是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酒囊皮子”的意思。范蠡由于不喜朝政,喜饮酒游乐,因此取了这个别号。...

    2023年11月21日
  • 月氏国(传诣单于的诣是什么意思)

    出自《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2023年11月28日
  • 钮(紫砂杯子盖钮掉了怎么修复)

    2.清洁杯盖和杯钮:使用砂纸将杯盖和杯钮的断裂面打磨干净,去除残留的胶水和污垢,然后用抹布擦拭干净。...

    2023年11月28日
  • 消防滑竿(消防车库设计规范)

    4.2.1消防车库应布置在建筑物正面一层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部位。车库内每个车位的面积可按90m²设置。...

    2023年11月29日
  •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也长的意思是什么)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2023年12月01日
  •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什么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3年12月01日
  • 考试祝福短信(考驾证逢考必过祝福语)

    考驾证一定会顺利通过!因为在考驾照之前,学员已经通过了驾驶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掌握驾驶技巧、熟练操作车辆等,同时也提交了各项申请和材料。在考试过程中,学员能够严格按照考试规定进行操作,积极配合考试人员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顺利通过...

    2023年12月03日
  • 也无风雨也无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2023年12月05日
  • 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的蒹葭是什么)

    《国风·秦风·蒹葭》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说,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表达出时节已经到深秋,茂盛的芦苇叶子上还留存着昨夜露水凝结成的霜。既写景,又标志着气温进一步下降,到了白露节气时,已是秋天。...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